常宇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事业单位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就是我们所说的项目成本形成的期间,对管理时所需要的人力、物质资源和其他相关费用开支,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出现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尽量把所使用的费用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事业单位成本与支出不同。所谓支出就是指企业运营时的相关一切开支费用。事业单位的成本与费用也不同。费用即是所谓资产的消耗,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的营业收入,从而获得比原有资产更多的新资产;这时成本就成了一种对象化的费用;费用与支出不一样,费用有时可以与支出相伴出现,但支出就不一定算当期的费用。
1.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难点。首先,成本的不确定性决定其难以控制。从事业单位与未来收益关系可以看出,因为其成本周期太长,服务大众的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成本是无法确定的。其次,现行会计制度对成本控制不利。在我国,事业单位主要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为主的预算会计模式。成本的概念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如果想在收付实现制上得到事业单位的相关成本数据,利用这一手段控制成本是不可行的。最后,缺乏“内在”的成本控制的动力。事业单位没有外部监督机构,其有关的经营情况对外部来说是不公开的,无法得到社会方面的关注;事业单位的内部没有建立自我治理机制,对成本的控制缺乏来自内部的动力,潜意识中为了事业发展可不惜投入。
2.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成本意识。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甚至没有考虑到成本这回事,出现高投入低效益的普遍现象。长期如此会淡薄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成本意识,较少的考虑到成本因素。其次,职位设置与实际人员数不对称。目前事业单位仍然存在权责不分明,职责重复等现象。这会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巨大成本,阻碍着事业单位健康持续性发展。最后,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监控机制等几个方面。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宏观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开展改革和优化对建立我国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体系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获得长久健康发展。
1.新旧制度衔接工作要做好。各个事业单位要在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利用这一时期对所存在问题作出准确回报,集中对其进行解决。
2.新制度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所谓适当是新制度没有要求完全执行权责发生制,规定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过渡性的在部分范围引入权责发生制比较符合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求。
3.充分利用现有改革成果。首先,政府会计体系应当对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使其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实现数据、消息的共享互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革与监控的相关无用成本,对改革成果实现巩固。其次,要严格按照新颁布的《预算法》来执行,从而制定出能够将政府部门的核算、预算以及决算进行统一的制度。
4.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结合。在《基本准则》相关规定中,如果想反映出一个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也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这就要求把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两种会计方式进行必要的结合和协调。这对于会计体系来说目前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点,在实际的执行中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相关部门要配合好,依据两种会计制度的实际要求,采用双分录的方式,来做好账簿登记的工作。
5.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审计监督工作。首先,内部控制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比较基本的部分。在政府会计改革实际中,需要一个规范的、高效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改革成果的顺利实施奠定有效地基础。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推行政府会计报表外部审计工作,来给政府压力,促使其公开自己内部信息,有利于政府长久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政府会计改革成果的巩固来说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大体发展情况来看,考虑会计改革制度背景,结合事业单位成本现状,建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体系,进行更为规范的会计成本核算,管控事业单位成本,将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信息质量;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基础,推动现代财政体制的建立。有助于准确展现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中所需要的成本,对政府工作作出客观、公正评价;有利于事业单位在阳光下运行,使其工作更加透明化,提高现代化的财政治理能力,推动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