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群,卢 琳,于 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b.学工处;c.微电子学院,西安 71012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2017年3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资助发展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12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
主要资助模式: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最早表现为“免费+助学金”资助模式、“收费+贷学金”模式及混合资助模式三种[1]。“免费+助学金”资助模式主要以英国、苏联为代表;“收费+贷学金”模式以日本为代表;“混合资助模式”代表国家为美国;实施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方式并存的混合资助模式,主要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国家。
当前现行的资助模式:英国目前实施的是生活费贷款和斟酌性补助金,2001—2016年,英国整合各种资助方式,逐步取消了免偿还性的多种资助形式,包括生活费助学金、机会助学金、义务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免偿还性的资助[2]。美国目前实施的是“奖学金+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资助模式,要求受助学生需要每年从事100小时的社区服务[3]。日本目前的资助主要有勤工助学、贷学金两种形式,并且正在逐步规范、完善贷学金的贷款回收机制,对于拒不还款者由司法部门采取强制还款措施[4]。澳大利亚目前采用的是混合自主模式,由奖学金、助学金、免息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组成,制度较为完善[5]。
从国外高等教育的资助模式来看,由“免费+助学金”变为“收费+贷学金”,实质上是从由简单的物质给予到学生有偿付出的转变。约翰斯通曾分析比较了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大学生资助状况[6],发现“免费高等教育和向全体学生提供慷慨的助学金等生活资助,并不能充分保证贫困人员获得均等的高等教育机会”。总的来说,国外研究大学生资助问题的专著和论文有很多,但系统性的体系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学生贷款的理论研究上,很少提及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在国内,大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变革,现已基本形成以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和特殊补贴为辅助,以社会力量捐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混合式资助体系(“奖、助、贷、勤、补、减、免”),资助面不断扩大,基本上覆盖了贫困大学生群体,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7]。但是在以往的保障型(救济型)资助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资助、轻育人”,资助的最高价值流失;“重管理、轻服务”,缺乏贫困生的有效参与;“重给予、轻回报”,缺乏对受助学生的约束机制[8]。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提出了“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并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等院校,要坚持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建设,着重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部署2017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6.3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安排招生原则上比2016年增加10%以上,高校专项计划招生人数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贫困专项计划人数为招生人数的8.15%,而二级学院贫困专项计划占总计划人数的比重高达29.6%,也就是说,学生中每3—4人就有一名贫困专项计划学生,学生资助工作尤为重要。作为高等院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资助工作绝不能仅限于济困,更应该寻求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方法途径,也让学生从无偿获取逐渐转变为劳动所得,甚至可以通过一系列资助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指示精神,帮扶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关怀学生心智情感,将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特色化、体系化。
基于此,提出了几项资助的实施方案,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学生所接受的资助是需要其以同等的付出才能获得,不再是简单使用纳税人的钱或社会基金等进行济困,体现出社会的公正性,同时能够避免受助学生因为接受无偿资助而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学生“坐、等、靠”心理,减少因资助分配问题而产生的矛盾。第二,贫困大学生不同于普通的贫困人员,其所处的人生时期和人生履历决定了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一般而言,他们性格坚韧,不畏艰苦,奋发图强,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资助方案,把贫困生的优秀品质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完成曾经想做而因受制于经济问题而不能去做的研究、实践,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第三,区别于无偿所得,因此提出的资助方案,更加重视贫困生的资助效果,学生在接受资助后,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回馈,对其他学生有正面的影响。
在当前的资助体系之下,以发展型资助的视角,培养并提高贫困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发展型资助在保障资助的前提下,高校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能力帮扶、思想帮扶、心理帮扶和就业帮扶。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弹性学分制”、校企联合培养、基于导师帮扶的创新创业贫困生专项、品牌创业型勤工助学等各类资助育人方案的可行性,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制定并完善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运作和管理新模式,最后,通过对比研究各类贫困生的学习、实践效果,凝练出适合于当前国情、校情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形成具有实践研究价值、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
(一)实施弹性学分制。深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所谓弹性学分,即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之内,学生能够自主分配课程学分的修读时间。学生在修满学分后可申请考核并能够提前毕业,提前年限通常为一年。弹性学分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贯彻“全面培养,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弹性学分制”对于二级学院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可以将四年的课程压缩在三年内学完,最后一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拿出整段的时间进行勤工助学、企业实习等。因为以往的勤工助学大部分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间比较分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难以得到系统的学习和提升。实施弹性学分,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工作阶段,甚至可以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校外毕业设计。一方面学院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和经济资助,形成双赢局面。
(二)基于导师帮扶的创新创业贫困生专项课题。在学科竞赛、自由探索科研立项的申报中,可设立贫困大学生专项课题,鼓励和支持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同时依托高校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保证有足够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对学生给予指导,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课题资金可以由国家、学校下拨,也可以由企业资助。如此,不仅起到良好的“解困”作用,更达到了“扶智”效果。
(三)品牌创业型勤工助学:打造学院特色的勤工助学创业品牌,济困的同时重在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全程自主参与、全程负责,重点扶持运作效果良好的项目,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勤工助学的学生参与到创业项目中,并传承下去,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克服传统勤工助学的卑微心理,形成新型智能资助模式网。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扶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扶志”的效果,依托心理咨询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扶,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鼓励学生成立兴趣社团,开展朋辈互助。
研究二级学院发展型资助模式,在保障型资助的前提下,更注重资助育人的内涵,对学生进行能力帮扶、思想帮扶、心理帮扶、就业帮扶。通过搭建实践研究、创新创业平台,充分调动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热情,对学生进行能力帮扶。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帮扶。依托心理咨询室,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师生联系,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帮扶。学校、学院作为桥梁,连接企业、社会和学生,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对学生进行就业帮扶。
研究讨论二级学院实施发展型资助模式,将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融入资助模式中,全面贯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