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怀清
(山西省岚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络中心,山西 吕梁 035200)
本研究首先对历史影视剧和历史题材影视剧进行划分。历史影视剧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并解释为:以发掘历史底蕴、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为目的,以历史真实为基本遵循,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基础上进行符合特定历史时代意识及其发展规律的艺术创作,并通过电影、电视等屏幕载体演播的历史书写和审美艺术样式。历史影视剧是基于历史的影视剧,因其对史实的尊崇和对时代精神的内涵式传达,要求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展现价值观、历史观,并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它以还原历史的态度进行史实的影像化表现,是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唤醒大众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1]而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概念相对要宽泛一些,它是指以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为创作题材的影视剧,包括历史影视剧,也涵盖经过大胆想象和整体上的艺术虚构,采取戏仿、夸张等手段,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和假定性,不注重历史真实性求证的影视剧。可见,历史影视剧是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受众影响力。
重大历史事实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基础性、脉络性的史实和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史实。篡改重大历史事实是对史实的颠覆和捏造。比如在电影《鸿门宴》中韩信被刘邦派人乱箭射死。而历史上“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2](P312-313)历史影视剧也是文艺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有合理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再创作,而不是为了表现创作者主观意图就任意篡改基本的史实。
为了把历史人物表现得更加丰满,推动情节的合理向前发展,一定的虚构是很好的创作方法,但这种虚构不应该影响受众对历史基本脉络和整体史实的把握。比如电视剧《精忠岳飞》里,金军围攻汴京,赵构临危受命前往归德金营谈判和议,岳飞充当护卫并拼命力保赵构回到汴京,与赵构结下生死之谊。真实的历史是:“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3](P439)议和队伍里其实并无岳飞的身影。
历史影视剧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大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乃至服饰等细节都要符合真实的历史,不能把虚假的、编造的故事当作历史,也不能把不是历史时代的建筑、器物、服饰、习俗作为那一时代的东西向观众展示。但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在历史影视剧中时有出现。以电视剧《大秦帝国·纵横》第二十一集为例,周王室公主姬狐被许嫁于燕太子平。这个情节设计忽视了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重要禁忌:同姓不婚。古人普遍认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观念,《白虎通疏证·嫁娶》就曾指出:“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历史上,周王朝建国后实行分封制,燕为同姓诸侯国,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燕太子与周王室公主之间的婚姻不可能发生。
历史人物首先是人,在形形色色的人中,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4](P219)这样的表现才会给人真实感和立体感,剧中的人物才会显得有血有肉。再看当下历史影视剧描写重要历史人物时,就出现了过分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极少描写他们的缺点不足等现象。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例,该剧把清世宗刻画成一个完美帝王。但我们从他的诗作《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可以看出他对丹药的迷恋。从“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中可以看到他对外政策上的失误。从以“吕留良案”为代表的文字狱频繁可以看到他的文化专制。
“人类不是静态地认识、发现外在的客体世界,而是经由认识、发现过程本身,不断构造着新的现实世界。”[5]历史影视剧的创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再现”,也是对历史重新建构的过程,是对历史的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失实问题的出现离不开人们史观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即从传统史观到主观史观再到后现代史观。在传统史观中,历史是客观的、可复原的、可认知的,是可以通过对史料的严密考据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而主观史观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史观的根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秉笔直书”,更偏向于对历史进行“当代性”的书写,倡导历史阐释者基于当下生活的社会语境与历史进行“对接”。这种观点对历史建构的尺度还是有所保留,它突出了历史“古为今用”的特点,促进了人们对历史的“新解读”。而在主观史观基础上产生的后现代史观,直接取消了历史研究要求人们对事实和真实的追求,认为历史知识也只是对过去发生人或事的一种解读或解释,根本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它以一种游戏式的、无底线的历史建构方式助长了影视艺术领域里人们对历史戏谑、任意的解构。史观的变迁是我国历史影视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推动历史影视剧对历史多样化解读的同时,客观上也滋生了历史失实问题。
影视业以影视作品为媒介活跃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一部电影票房的多少,一部电视剧收视率的高低成为了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当历史被演绎成一种商品被大众进行消费时,部分历史影视剧创作者为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通过迎合观众消费心理的表现方式对历史进行任意的改造,这就导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真实品格就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他们创作的历史影视剧也成为现代人穿着古代人衣服在假设的古代环境里演绎现代人的爱恨情仇。这也是目前银幕上许多与历史不搭边的戏说、秘史影视剧热播的重要原因。
历史影视剧的创作团队作为大众传媒工作者,传媒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授人以“娱”的同时,也应该授人以“渔”(历史知识)。但由于创作团队或是缺乏对剧本所涉及历史背景、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学术咨询,或是本身就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使得整个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缺少了史实的支撑,导致在内容情节、场景布置、化妆服饰、后期剪辑等方面出现许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从根本上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历史影视剧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承担了部分历史传承、普及知识的功能。大多数人使用媒体更多是为了满足需求,通过大众媒体逃避每日辛苦乏味的工作,这就是它的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可以让人体验刺激、放松或者情感释放。[6](P442-444)对于年轻人而言,娱乐因素迎合了他们的趣味,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于较少关注历史的人,历史的厚重让他们不愿意去观看这种类型影视剧。想要吸引他们,娱乐元素就是“饵料”。“于是大众秉着‘古为今用’的观点将古代历史现代化,把‘历史’和‘现实’对等挂钩,或者是把现实拉回历史,或者是把历史扯回现实,使两者发生牵连。”[7]一些历史影视剧的创作者以民间传说和野史中的奇闻轶事为切入点,只将历史作为故事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并以虚构和想象的手法来编造历史人物所不为人知的情感趣事和日常生活,从而满足受众的娱乐消费心理。以《芈月传》《甄嬛传》为代表的一类作品俨然具备了历史影视剧的气势,但内容却脱离了历史真实,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来编造故事,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强加在历史身上,利用现代思想观念和传统历史观念间的冲突来为受众制造看点。虽然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娱乐场所,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娱乐消费欲望,但对历史消费引发的历史失实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影视剧是历史和艺术的统一体,它的创作不能处处要求都有历史根据,但也不能以艺术创作为借口罔顾史实,应该力求真实,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历史真实是已经发生过历史的原貌,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切人点,通过还原历史上实在发生的事而对历史的深度把握。它需要创作者对遗留和叙述形态的历史做出全方位的审视,并给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它是艺术真实的基础和必要限制。而艺术真实则是在把握历史规律和理解未证实史料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的可能性描写和艺术揣测,是对历史影视剧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把过去时代的人物和事迹按照所在的地方色彩以及当时道德习俗等外在情况的个别特征去复现出来,做到艺术细节的真实;[8](P341-342)也可以通过大胆科学地虚构历史事件的可能性情节和非重要人物的艺术虚构方式补充历史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形成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真实,最终形成历史和艺术表达的整体意蕴。[9]
历史影视剧以声像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一段过去的历史,相对于报纸、书籍而言,具有综合性、逼视性的优点,这使它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所以许多人喜欢通过历史影视剧来了解历史。而历史失实无疑会对他们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错误的引导,乃至影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青少年来说,大众传媒给他们提供了一大批成年人的形象,这些形象在其人生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会寻找其直接社会环境不可及的人物形象作为英雄、偶像和榜样。当他们观看了失实的历史影视剧后,由于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或是对饰演历史人物的明星演员盲目崇拜,往往会对影视剧中表现的内容毫不怀疑,信以为真。如果此类型的影视剧看多了,“即使它们不会立即转变广大受众对现实参照对比的相关看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们越来越不关注史实,相反地呈现在荧屏上的这方面影视剧却越来越多,广大的受众会逐渐的倾向于接触要求更低的大众媒介,把它们传达的相关符号信息当作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建立,进而造成主流价值观的涵化的结果”。[10]那么,以满足人们感官、猎奇为目的的“游戏历史”就会大行其道,湮没历史真实,扭曲传统价值。
“影视史学”作为一种与传统“书写史学”相对应的历史书写方式,由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它以电子化的媒介终端为载体,试图用视觉影像和影片语言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达到叙史、证史、忆史的效果。通过影视技艺,以往借助史迹、风俗节庆、文本等留存的历史都可以在镜头里得到立体化的展现。而历史影视剧作为影视史学的重要分支,它在现代技术媒介驱动下既能发挥历史学与传播学、艺术学的学科兼容优势,也可以用影视的方式将沉睡在文字文本中的历史知识生动“再现”。历史因影视剧的“写生”变得灵动,而影视艺术因对历史的演绎增添了几许厚重。因此,我们更应该将敬畏与专业作为所有历史影视剧创作共同恪守的原则,规避历史失实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影视剧才能真正“韵味悠长”。
历史影视剧因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可以影响受众的历史观,也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影响。历史失实问题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历史影视剧的“文化自觉”。篡改、虚构等元素使得历史影视剧应该表现的文化自觉消失得无影无踪,严肃的讨论也被娱乐和猎奇完全消解。在这样的环境里很难诞生富于历史性、哲理性、创造性的好作品,也会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趋于劣势。中国历史影视剧在文艺价值取向上,应该坚持民族文化特色,坚守对民族文化灵魂的呵护,让中华文化的“真善美”根深叶茂;在创作方式上,要注意发掘自身历史文化特色,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和受众审美心理的叙事系统;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可以成为中国历史影视剧再创作的增长极,促进中国历史影视剧国际化;在表达方式上,通过关照历史的相关背景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完善古今“对话”机制,建立起能代表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文化语言表达体系,使中国历史可以在世界历史大框架下深入探讨、合理表达,进而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和传播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