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社会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形成了一种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工作进校园,与高校课程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更加明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当下与高校课程相融合的非物质化遗产项目,主要是学校指定的一些群体进入学校进行相关的宣传并进入课堂教学,影响面较窄,许多项目的开展仅仅停留在表演的层面,形式化现象较严重,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与此同时,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足,并未认识到二者相融合的重要性,缺乏较为规范的、长远的规划,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确定下来,这使得项目的规模较小,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效,二者的融合程度不高。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中,专业教师的教学效率更高,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但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师资力量不足,非遗项目的专业教师比例较少,这些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较浅,只停留于表面,出于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学水平不高。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在课堂中只凭借自己的了解进行教学,只讲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较差,出现问题可能会误导学生。此外,许多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教学工作力不从心,教学效率低下。
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学规划较为紧凑,给学生明确了限定时间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课程相融合,在课程安排上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教学资源紧张,许多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无法为非遗项目提供充足的场地。与此同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任务更重,学生可能会力不从心,一定程度影响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加入非遗项目教学,可能会同原有的教学大纲发生冲突,对其进行相应调整,可能会影响整体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非遗项目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非遗项目进高校,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和保护,推动其传承和发扬。
具体的工作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对此,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引入非遗项目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明确其教学所达到的目标,明确相关的要求和规范,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对非遗项目进课堂的进度进行及时的抽查,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激励学校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的教学水平。
当下,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较匮乏,教师在教学中力不从心。对此,学校可以对外引入优秀教师,充实学校内部的教师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相应的讲座,组织其进行有规划的学习,使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定期举办教学工作研讨会,加强优秀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先进经验,使其更加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打造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从而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此外,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人员担任临时教授,直接面向学生授课,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更加明确的了解,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宣传和传承的效果。
高校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进课堂,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课程安排,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制定更加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评定的准则,使非遗项目的教学更加规范化,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课程教学计划的冲击,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上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堂教学相融合,需要及时发现二者融合的不足并进行改善。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不断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撑。引入优秀教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建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课程安排,明确教学计划,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