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菲 曾超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近些年来对技术型、专业型的人才也比以前需求度更高,所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优秀专业型技术人才来积极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不过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这个板块还做的不够,有很大的漏洞,主要是因为 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差找工作难,生存需求得不到解决,难以发挥出其本身技术价值。由此可知,高职院校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需要形成积极的改革创新机制。
作为高职院校里具有潮流性、时代性的专业,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而不断火热,全国范围内开辟此专业院校也越来越多。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对物流专业提高扶持力度,时至今日有了一定的科研、人才及教学优势。高职院校的也受到相应激励,形成了自身核心发展力,开设此专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对此类人才供需矛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标准,需要明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还需要花费农村经济与科技一定的时间,若未制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脱离市场,造成需求过剩现象,这样不仅浪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资源[2],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已达成更新办学理念、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的共识。由此可见,特色化办学方式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
企业为了跟紧时代步伐而不断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不过学生仅仅只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没有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导致学生掌握技能比较落后,思想也不够前卫,这使得学生不了解当今的市场形势,无法熟练操作专业设备,从而被物流行业所淘汰。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发展定位不清晰,设置的培养目标太过广泛,而导致目标与实际教育脱节。
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实现实理结合,这样的模式主要是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优势。但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当中,对于一些学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实践让学生领悟到知识应用比只学习理论有效得多。但是学生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就必须让学校耗费实践器材、实践设备、实践课程、实训室等实践成本的支出,这需要花费数目巨大的资金,普通高职院校负担不了这样的投入。所以想为学生提供相应环境也是有心无力。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学生所学知识跟不上社会的脚步,能力水平也会受到限制,大型企业更是不会与之合作,他们会认为难以对校内的学生进行管理,并且物流企业认为这种投资回报太慢不划算,从而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上合作。但是学生没有在学校得到实践课程的培训,往往比较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技术也不能得到保证,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无法像在学校一样运用所学理论。
学生能力高低都在于教师如何去培养和教育,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扎实的老师,也需要懂得实践经验的老师,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水平 想得到持续发展,就需要招聘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这几年高职都在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资金、物力投入比较庞大,这让师资队伍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双师型”教师能力不足,在许多方面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师资来源不足导致双师型教师少,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福利待遇偏低,但对师资的学历方面偏高,虽然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实际的动手指导能力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次,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扩招生源导致教学压力加大,对教师需求量不断提升,审核标准不足,导致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被稀释,和教育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占比标准还有距离;再次就是该类教师缺乏足够的社会培训机构,一方面该类教师培训机制自身的系统不完善,另一方面就在于大部分高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水平低,不具有拼搏意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企业与教师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企业更多的是在乎利益,参与度低。这几种问题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当前高职双师型队伍的不足。
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需要结合本地人才需求现状,如此可以做到供需平衡,能够根据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转换学校课程调整来满足市场需求,这对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都有利。同时,专业群在高职院校的设立需要具备前瞻性,不能只根据市场目前的需求,还需要放远目光推测企业往后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要尽量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要时刻关注市场信息以及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顺势调整培养计划和规划学习重难点内容。目前的高职商科专业群包含许多专业,比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金融管理等,这些专业裙的建设可以大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周围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在专业体系诊断方面来说,全方位的诊断能够有效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不单纯属于学生和课程两方面问题,还要对教师进行考察,确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培养所需要求符合,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高级的教育工作。通过这样的详细调整来保证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改善,同时提高对教育评估体系改进力度。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诊改与专业群建构方案如下。
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流通人才的目标,以物流专业为核心,校企共同夯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四融合”。需要积极执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学校本身具有的实习平台来实现“五共”专业岗位实践活动,让产学教研合一,通过这样的项目实施逐步提升岗位能力;联合企业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进行项目化、综合顶岗实习,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和具体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此专业的具体工作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有效改善自身技术水平,提升综合素养,提高个人竞争力。
1+X证书制度为当前高职院校带来了众多有利因素,该制度具有的核心理念便是“艺多不压身”,在执行该制度过程里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了解高职物流管理是教育部首批指定“1+X”证书制度试行专业,故而更需要发挥典范作用,为其他商科专业群提供先导示范。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更应彰显出高职商科专业群的特点,即“双核心交融辐射”,并基于行业企业真实生产情境,此基础和导向将以具体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开展课程设计要以“领域—任务—能力”为主线共同构建书证融通的1+X证书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基础知识以及高级技术技能,让高职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提高此类人才就业率,满足社会人才渴求。
通过“内培外训”“引才借智”等途径,推动以物流专业为龙头的商科专业群发展,形成专业带头人、高水平教师、双师型教师、校企双栖型教师、高校兼职教师组合而成的“校企互通、专兼互融、动态组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形成教师队伍特色,为学校人才培养奠牢基础。
通过实施物流教学资源库,创新免费共享、全天候、全覆盖、易学便用的运行模式。在此建设和运行模式下,大大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品质,让具有共享性、实理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去满足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需求,也能够使得各分院和企业沟通交流,让整个学院切入到产业链之内。让教师队伍、物流企业、专业学生、乃至于企业职工都拥有完美的学习平台。
对于我国目前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培养专业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最高目标,以此来满足社会需求。故而高职院校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并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优势。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要迎合市场岗位需求,打造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技术人员,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物流专业管理体系。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抓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相关的课程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储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