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16 11:55:20李凤艳香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环球市场 2021年31期
关键词:毕业生群体心理

李凤艳 香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幸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我国广大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使得就业压力巨大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压力倍增,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与挑战。新时期,我们需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及有效措施,从而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更为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生理及认知的特征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处于“成年初显期”,他们的社会角色处于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许多人已经结束了青少年时期,但是仍然不能承担成人的责任。这一时期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生理及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理发展逐渐成熟

人体的各个组织及器官工作能力及效率在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之间达到顶峰,速度、爆发力及身体的协调性等运动能力突出,免疫反应能力逐渐发展至顶峰;但是同时随着基础代谢率的下降及抽烟及喝酒状况的出现,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出现了体重增加、生物学老化及衰退等状况。

(二)思维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成年人认知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意识到真理的多元性,能够把逻辑思维与现实结合起来加以认知,能够接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高校毕业生正处于以对错判断事物的二元论思维,向逐渐接受真理多元性的相对论思维过渡过程中,只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渡过这一过渡时期的节奏及速度不一,带来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思维认知能力的多样化。

(三)专业能力及创造力得到提升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大多在学校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学习及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某一领域或者行业的广泛性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措施,创新创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自我认知的能力得到增强

高等院校的学习及校园的生活,丰富了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使得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及推理能力,学习生活的态度及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自尊及自我认识能力得到了增强,为职业选择做了基本的准备。

二、诱发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

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及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诱发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近年来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680万人,2013年720万人,2014年760万,而2021年高校毕业生则达到了909万人,创历史新高,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加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朝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国民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期,此时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及行业机构也即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从业人员需求及技能要求的巨大改变,同时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现象,使得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被进一步放大,从而使得毕业生就业难及企业招聘难同时存在。

(三)国内外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国防及政治力量的发展,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也逐渐变得复杂,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开展贸易战是这一状况的集中体现,而这一状况对于我国相关行业及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如外贸行业业务量面临萎缩,人才需求减少;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性事件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形势上的复杂性。复杂的经济形势及突发性事件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增强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

(四)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抉择时举棋不定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来自于不同原生家庭,有着不一样的成长、学习及生活的经历,这使得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价值观及职业追求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这样的多元化带来了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面临职业抉择时,往往会出现举棋不定、不知所措的现象,进一步加剧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

(五)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使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只是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依据的是过去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数据,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及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的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职业技能要求迅速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就业求职时面临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三、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及体现

(一)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焦虑

就业前景的不明确、求职目标的不确定及就业竞争加剧往往会使大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感到不安、紧张及心理的挫折感,从而带来就业焦虑的心理问题,影响高等院校等青年群体的情绪及心境。

2.就业自卑感

对就业市场的不了解、职业技能的缺乏及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会使得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面临就业单位招聘、面试时表现出一定的就业自卑感,如果在求职面试中遇到就业挫折则会进一步增强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自卑感,表现出精神状态不佳、性格孤僻等特征。

3.就业从众心理

在就业价值观多元化的状况下,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作出职业选择及职业目标决策时,往往不能遵循自身的价值追求或者相应国家或社会的需要,而是会出现盲目从众心理,在职业目标追求上出现高度雷同的状况。

4.就业依赖

在就业压力巨大及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积极性下降,寄希望于家长、学校及政府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缺乏自立的能力及信心,呈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心理。

5.心理疾病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往往只是停留在心理问题层面,只有少部分原本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加剧其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体现

1.慢就业

根据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的实际情况,“慢就业”现象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秋冬季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期考研、升学学生较多,每年9月-12月期间,暂不求职而专心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同时在这一时期不参加任何的企业招聘活动。“慢就业”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进度与质量,很多高等院校毕业生因备战升学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

2.求稳定倾向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求职意向上追求职业稳定的趋势越发明显,例如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在选择就业机会时,很多毕业生会避免业务岗位、市场营销类岗位,而对于财务岗位、审计岗位、综合管理等岗位更为感兴趣。

3.懒就业

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实际状况,“懒就业”现象虽未大规模出现,但是出现的个案逐年增加,“懒就业”更容易出现在学业不顺利或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极少数毕业生身上。

4.逃避就业

很多选择继续升学、懒就业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因为不能确定职业目标或因就业焦虑而选择逃避就业或延长面对就业时间。这样给大学生一个心理缓冲时间,让他们慢慢接受自身角色的转变。

5.不就业

我们时常见到新闻报道一些大学生毕业以后不工作,专门在家啃老的现象。心理学家分析,啃老的大学生大多有心理问题,其内在心理无法接受社会的挑战,不敢去职场打拼,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越来越适应不了社会的节奏。

四、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及对策

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会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困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更为充分及更高质量的就业。新时期,为了提升我国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构建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提升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质量。

(一)高等院校构建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是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到位、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技能缺乏等状况而开设的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上仍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需求的高校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在个性化辅导及个体咨询等方面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在构建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上作进一步的规划与要求,满足不同年级高校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前更为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同国家及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识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的不足及困难,从而及时地调整就业心理状态,积极就业。

(二)积极开展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心理干预措施

在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出现就业心理问题时,需要高等院校、毕业生家庭成员积极、及时地开展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心理问题。高等院校需要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就业心理问题干预的师资队伍,并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在与高校毕业生谈心、谈话及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就业心理问题,并开展及时的心理干预,增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自信心;同时作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家庭成员也要正确理解与认识高等院校毕业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及心理状态,给予高等院校毕业生心理上的安慰及支持,增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信心。

(三)积极鼓励专业心理机构或人员参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

在高等院校及家庭不能完全应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时,就业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应积极鼓励及协调社会专业心理机构及人员参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的处理,可以设置心理咨询电话或开通在线咨询等形式接受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咨询及问诊,及时发现并干预就业心理问题,确保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健康生活、积极就业。

五、结束语

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下确实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在所难免。高等院校、就业主管部门及家庭多方努力构建高等院校等青年群体就业心理问题支持体系,帮助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渡过“成年初显期”,从而实现更为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群体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