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解《春秋》方法谫论

2021-01-16 11:18张俊娅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春秋大义楚庄王

张俊娅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这是中国先贤孔子于2500年前提出的启发式教育理念。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贤者72人,启发式教学法应该是孔子教学实践的产物,但是孔子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这一教学理念的,史书无传。

《春秋》相传是孔子据鲁国的国史而作,《春秋公羊传》是最早著于书帛的《春秋》之传,西汉大儒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博士,即是孔门的数传弟子。董仲舒曾在帷帐中讲学,《汉书·董仲舒传》言其“下帷讲学,三年不窥园。”②在其代表作《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以问答式教学法完美地诠释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

《公羊传》全篇以问答体解经,隐公元年即以五问五答解释《春秋》“春,王正月”。《春秋繁露》以“难者曰”起首的问答式解经之处很多,可以视为对《公羊传》问答体解经的传承,也体现出董仲舒对春秋公羊学的一脉相承。华裔日本学者邓红说董仲舒在《公羊传》的基础上解经,阐发春秋笔法及《春秋》大义,正是董仲舒下帷讲学期间对学生讲解《春秋》的过程。邓红亦举例说明董仲舒是通过“问”“解”“一般原则”“结论”四个部分来解经。③其实质也看到了董仲舒的一问一答式解经的方法。

《春秋繁露》(后文均简称为《繁露》)解经,以“难者曰”“问者曰”设问而自答。《繁露》之问有以下句式:以“难/问者曰”“春秋曰”“……何也?”“……何……也?”何以……?”“奈何……也?”“……何如?”“何……?”“奚……也?”“奚由哉?”“奚恶乎/于……也?”提出问题。细究董仲舒之问答体解经,要么针对经传之不同而发问,要么对比常辞变辞而诘难。回答的内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史实,二是关于《春秋》大义或者《春秋》书法,三是举一反三,由解答一件事而上升到总结该类事。

针对《春秋》书法矛盾的设问

例一:

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灵王杀齐庆封,而直称楚子,何也?”曰:“庄王之行贤,而征舒之罪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非正经。《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见其不得也。是故齐桓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王而朝,楚庄弗予专杀而讨。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贬矣。此楚灵之所以称子而讨也。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

(《繁露·楚庄王篇》)

《春秋》常辞,连国称爵,即如齐桓公、晋文公之类。楚庄王是贤君,《春秋》对于楚庄王整体上持正面态度。宣公十一年《春秋》经曰:“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公羊传》:“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专讨也。”④夏征舒是陈国大夫,于宣公十年弑其君,楚庄王杀夏征舒,是为陈国讨贼,按说应该予以褒奖,按照《春秋》常辞应称其为楚子,但《春秋》书“楚人”。书“楚人”的原因如《公羊传》中所说的“诸侯之义,不得专讨。”楚灵王杀齐庆封之事见于昭公四年,灵王会同他国之君共伐吴,执齐庆封。同为讨伐有罪之人,同样是楚王,一个被称“楚人”,一人被称“楚子”,形成对比,董仲舒针对《春秋》用辞不同而设问作答如上引文。

例二:

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夫庄王之舍郑,有可贵之美。晋人不知其善,而欲击之,所救已解,如挑与之战,此无善善之心,而轻救民之意也,是以贱之,而不使得与贤者为礼。秦穆侮蹇叔而大败,郑文轻众而丧师,春秋之敬贤重民如是。是故战攻侵伐虽数百起,必一二书,伤其害所重也。”

(《繁露·楚庄王篇》)

宣公十二年《春秋》经曰:“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公羊传》曰:“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春秋》常辞以中国为礼仪之邦,楚为夷狄之国,中国之称,连国带爵,然而邲之战中,《春秋》直称楚庄王为楚子;而单言晋,视之为夷狄。因为楚庄王伐郑得胜却不有其地,楚庄王退兵之际,晋军前来救郑而挑战楚军,因此《公羊》曰:“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董仲舒此处的设问即是针对《春秋》的常辞与变辞而展开。

例三:

经曰:“宋督弒其君与夷”,传言庄公冯杀之。不可及于经,何也?曰:“非不可及于经,其及之端眇,不足以类钩之,故难知也。传曰:臧孙许与晋郤克同时而聘乎齐,按经无有,岂不微哉。不书其往而有避也。今此传而言庄公冯而于经不书,亦以有避也。是以不书聘乎齐,避所羞也,不书庄公冯杀,避所善也。是故让者,《春秋》之所善,宣公不与其子而与其弟,其弟亦不与子而反之兄子,虽不中法,皆有让高,不可弃也。故君子为之讳不居正之谓避,其后也乱移之宋督以存善志,此亦《春秋》之义,善无遗也。若直书其篡,则宣、缪之高灭,而善之无所见矣。

一是重新定位功能。未来的区县职业教育一定是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不是“小山”;一定是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鸡肋”;一定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全面提升社会底层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补充”。

《繁露·玉英篇》

宋宣公将君位传给其弟宋缪公,宋缪公不传君位于其子庄公冯,而将君位传给宣公之子与夷。庄公冯图君位而杀了与夷,而《春秋》经书“宋督弒其君与夷”,《公羊传》隐公三年曰:“庄公冯弒与夷”。董仲舒此问是针对经与传的不同而发问。

在上述三例中,董仲舒的问答法解经,以存在于《春秋》中的书法与辞法矛盾之处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春秋》。

三步式解答

董仲舒的解答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实原因,二是《春秋》书法或者《春秋》大义原因,三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一件事上升为一类事。为行文简便,此三类回答放在一起分析。

在前述第一例中,董仲舒回答的事实原因是“庄王之行贤,而征舒之罪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春秋》书法原因是“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见其不得也”。《春秋》大义原因是“不予专讨也”。《春秋》尊天王,认为讨伐应该自天子出,诸侯擅自讨伐,即使是讨伐有罪之人,《春秋》也予以贬斥。

由此一事,董仲舒指出《春秋》对于此类事的观点:“齐桓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王而朝,楚庄弗予专杀而讨”,杞国灭亡了,齐桓公为杞国筑城,僖公十四年《公羊传》曰:“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晋文公之事见于僖公二十八年的践土之会上,晋文公以诸侯却招致周天子来参与盟会。楚庄王杀他国臣子夏征舒,此三人三事都有同样的性质,就是处理关于诸侯国以外的政事却令由己出,这种行为是《春科》所痛斥的。董仲舒不仅举一反三,而且上升到贬斥所有诸侯不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行为,他说:“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贬矣。”诸侯中凡未得到周天子的授权而擅自挑起战争讨伐的,春秋均持批评态度。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均为贤君,以贤君之行尚有不得义之处,则其他诸侯之行为,便可以知之。因此董仲舒说“《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况,即为比,由此及彼,学《春秋》者通过这一事例即可知《春秋》对这一类事之褒贬,便对这一类事《春秋》不再赘述,因此董仲舒说“文约而法明”。

在上述第二例中,董仲舒的回答中讲了一番楚、晋之间战事始末:晋国不理会楚庄王舍郑而去的善意,而想要挑战楚国。指出晋被冠以夷狄之称而楚被呼为中原之国的《春秋》书法原因是“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因为楚庄王的行为合乎中原之礼,因而称其为“楚子”,而晋国的行为却似未经教化的夷狄之人,因而单言“晋”。揭示的《春秋》大义原因是“《春秋》敬贤重民”。

《公羊传》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想趁着晋文公丧葬期间进攻晋国,蹇叔劝穆公不要劳师袭远,秦穆公不听蹇叔劝告而致崤之战大败,将士伤亡惨重。郑文公厌恶高克,使高克将兵于外驻扎,而不再召回他,于是兵众溃散,事见于闵公二年《公羊传》。董仲舒由批评晋国轻视民众性命而挑战楚国,到秦穆公不听蹇叔劝告而致崤之战,再及郑文公因厌恶一人而弃师,是对所有使得生灵涂炭的战功侵伐的批判,完成了由比到类的总结。

在上述第三例中,董仲舒的回答中说:“非不可及于经,其及之端眇,不足以类钩之,故难知也。”是说宋国的君位继承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即上文所说的兄死弟及,叔死侄及,导致了弑君之事的发生。《春秋》大义原因是春秋善善无遗,宋宣公让君位于其弟,宋缪公让君位于其侄,是“皆有让高”。书法原因一是“避”:“不书庄公冯杀,避所善也”。春秋重嫡传,即隐公三年《公羊传》之“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后来的一系列祸事,正是因为宋宣公未能将君位传给他的嫡长子才惹出来的。

宣公十七年,晋郤克与鲁臧孙许同时聘于齐,齐顷公之母看到客人一个是跛子一个是单眼瞎,于是派跛子去接待跛子,让单眼瞎去接待单眼瞎,如此不礼遇客人的行为,招致了成公二年的鞍之战。《春秋》为避自己的大夫被羞辱,没有书写在案。《春秋》不书庄公冯弑君,是为宋宣公避讳。最后是由事到例,由避宣公、缪公之善而及避臧孙许之羞,此书法亦有由一及它的例的意味。

从《春秋》之事到《春秋》之义的升华

从以上三例来看,董仲舒所设计的问答体解经,常针对《春秋》常辞异辞的不同、针对经传的疑问之处而设问。在自答中,董仲舒说明了事实,由对事例的分析进入到解释《春秋》笔法与阐明《春秋》大义,最后往往完成由此及彼,由事到例的升华。

但是,应该注意到,《春秋》是讲义理之书,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事实不是焦点,道理才是根本。上述第一例,董仲舒由批评楚庄王杀陈夏征舒,到批评齐桓公擅封土地、晋文公私召周天子,是想让各诸侯明白应该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道理。第二例中,由批评晋国挑战楚国,到批评秦穆公掀起的崤之战、再到郑文公轻众丧师,透过事实,我们看到的是《春秋》爱民之心,以及对战攻侵伐的唾弃。对第三例的分析得知,《春秋》用避讳的笔法,表明了其善善无遗之义。

因此,在董仲舒的三步式解经中,事实只是一个楔子,讲道理才是根本,借历史事实来讲义理才是孔子、《春秋》、与董仲舒的目的所在。王淑惠说:“《春秋》诸大义或者为难者所用,或者为董氏答难者所用,皆在于解《春秋》事义。”[1]确然。知此,就会理解孟子所说的“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⑤和庄子所说的“《春秋》经世先王之志”。⑥

董仲舒于帷幕之中教授弟子时,由问答体的引入、到对《春秋》事实的说明,再及对《春秋》书法、《春秋》大义的揭示,与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先设计情景导入,再到合作分析,最后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董仲舒的问答体教学法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也相契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有着“西方的孔子”之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因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而得名,又名“问答法”。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一种以探讨和辩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分析、导向等,引导学生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提升认识。从上文董仲舒对《春秋》书法或经传的相互中违反常辞之处发问,到提示《春秋》笔法与《春秋》大义,亦是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升华。因此,东西方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着相似之处。应该说,董仲舒的问答式教学法对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挖掘与理解文字背后的圣人之言与《春秋》之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见于《论语·述而》篇。

②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95页。

③邓红:《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④《春秋》与《公羊传》版本较多,方便取阅的版本是: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因为行文中已标明所在《春秋》中的年份,为行文简省,后文不再加注。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300。

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83页。

猜你喜欢
春秋大义楚庄王
A Clever Rabbit
宽容的楚庄王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