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中旅途人身安全思想的当代启示
——以沈起潜的《沈氏家训》为例

2021-01-16 11:18张文禄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沈氏家训旅途

张文禄

(亳州学院教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所谓人身安全,是指人的生命、财产、健康、行动自由、声誉等安全。威胁人身安全的行为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个体自身的因素。在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物质财富急剧膨胀的当代社会,有时,人们看待问题的思维也常会出现直线型,比如,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件,人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同情被害者,谴责施暴者,而很少追问事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受害者是他而不是别人?而弄清这个问题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古人“居安思危”“明哲保身”思维下,他们常根据已发生事件追问“受害者是他而不是别人”的原因,并以此来教育、提醒、训诫自己的亲人,使他们能够提高安全意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检阅古代家训,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集中或分散、或告诫或陈情,几乎在每篇家训中都能找到关于旅途人身安全教育的内容。细阅这些内容,我们会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具有很强烈的自我反省精神,他们努力想告诉子孙后辈:旅途中人身伤害发生的根源在于自身的不细心,在于自身意志和立场不坚定等思想作祟,而提升旅途人身安全的根本在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挖掘、整理并研究古代家训中关于旅途人身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古代家训汗牛充栋,史不绝书,无力一一细陈,本文仅以清代沈起潜的《沈氏家训》为例,对古人的旅途人身安全教育思想进行阐述。

一、沈起潜旅途人身安全思想概论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112孔子的这段话主要针对统治者治国理政而言,就是后来“居安思危”的最好解释。实际上,孔子的这段话同样对人身安全教育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东汉的荀悦在谈到为人处事时说,向国君进谏有三个层次,“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2]208其实这种政治观点完全可以用来谈人身安全问题。古代家训中的人身安全教育主要是以防为主,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利,人们之间的往来并不频繁,基本上长期固定在某一生活区域,对生活地的人情世故、民风乡俗基本熟知。但也正是缺乏流动性,使长期居住于某一地的人容易对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尤其是未谙世事的年轻人。出门在外如何确保旅途中的个人安全?博览群书、社会阅历丰富的沈起潜在其《沈氏家训》中专门做了“出外门”一章,向家人详细列举了旅途中的安全隐患及如何处理旅途中危及自身安全的措施。其旅途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行船走马,乘舆坐轿,处处小心的交通安全。

尽管儒家提倡“父母在,不远游”,但这只是儒家的一种理想化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或因功名有成,为国纾难,或因寻师访友,求取功名,或因研桑心计,贾于四方,男子很少有寂处无为、居家不出者。出行中的交通安全就极为重要。《沈氏家训》几乎将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罗列了进来,并一一指出了他们存在的安全隐患。

船行水上,上下船要当心“上船必走跳板,切忌大意,自以为能。”行船当中,“桅后橹前,均要小心,防有来舟,勿依窗出手”。更不可伸头外望,坐船边洗脚,防止被来船擦伤、碰撞落水。乘车要坐稳,不能乱动,“以轮蹄络绎,脱辐为虞。”坐轿上桥、上坡、等山越岭要“两手把定轿阑,两足及腿据稳。虑轿夫失足,不致和身跌出。”除了船、轿子、马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外,学识渊博的沈起潜还提到了马和北方独有的驴这种交通工具。相较于前三类交通工具,他认为“骑马更险,骑驴尤难”,原因是“书生来自田间,不娴鞍马”。而“驴最欺人,不善骑者,屡打前膝,掀人堕地”,同时,骑驴“最易倦睡”,所以,骑者一点要“坚心支住,毋稍大意。”[3]5940

二是“客投宿店,如鸟投林”的住店安全。

出门在外,举目无亲,旅途颠簸,鞍马劳顿,自然要及时休息,恢复体力。但任何时代,“黑店”都是存在的,虽然像《水浒传》中孙二娘与电影《新农门客栈》金镶玉所开专门以杀人为业的“黑店”不多见,但通过色相引诱盗取钱财的“黑店”不时出现。时人桂林人李受彤在其著作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事情,在住店时,店内会有单身女子,乘晚上客人熟睡剪去客人辫子,诬陷客人非礼。或者直接有年轻貌美的女子前来引诱,发生关系,以此勒索钱财。[3]7172因而,沈起潜告诫家人,住店之后,“进出须关门户,箱麓各慎盖藏”,更要洁身自好,不能被女色所诱,“如不自重,走入邪途,既损精神,又耗财物,兼坏阴德,复丧名声。”[3]5941

三是旅途中不可轻交朋友的交友安全。

择师交友历来是人生中的两大选择,更是古人所再三强调的事。古人认为,选择朋友是人事的一件大事,它关系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孔子就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4]182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也认为,“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5]418如何才知道一个人是否耿直、宽厚、有学问且志向远大,只能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所以沈起潜反对在旅途中交友,认为“萍水相逢者,即情分相投,究未知其深浅,所以饮食零用,随时给算,勿占便宜,莫露真言,防其色庄伪托。”[3]5941沈起潜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据李受彤的《李州侯家训》记载,某孝廉在京城中偶遇一人“凡百如意,遂为莫逆”,后来该孝廉被此人诱入一深宅中,“饮孝廉一暗药,发长,代人被戮。”[3]7172

四是“生路莫由,邪径勿入”的游览安全。

沈起潜认为,“他乡风景,及古迹旧闻,自当欣赏”,也决不能“穷源竟委,忘返留连。生路莫由,邪径勿入。遇有谬脱相知者,当思其必有所贪。无故殷勤,定非好意,勿从其请而与之偕”。[3]5942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通商口岸的开设,很多城市也成了游览胜地,沈起潜的“生路莫由,邪径勿入”的游览安全观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类专门针对外地游客的“剪绺者”,面对外地人“皆环而相伺”。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如何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沈起潜虽然没有提出对策,但晚于沈起潜的桂林人李受彤认为,一定要从容淡定,漫步徐走,或驻足而观,千万不可左张右望,因为在这样人多人杂的地方,别有用心的不法者会专门挑选外地人作案。他们或低价出售某种货物,或以美色相诱,或以赌博相引。提防这些不法之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贪便宜、不惑嫖赌,同时要远离那些前后左右跟随你的人。如一不留意中了圈套,沈起潜主张,要“不从钱财较锱铢,不与强人较横逆”,本着破财消灾的心态,“不可爱惜银钱”。[3]5941

五是“财不露白”“贪小失大”的财物安全。

古语“财不外露”,提醒人们出门在外,重要的财物要贴身保管。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生存,各种取财手段都会出现,有些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沈起潜告诫家人,出门在外,“财不露白,账莫与看,但言苦状,休逞威风,恐被纠缠,难辞借贷”。[3]5941他建议家人外出时,不要轻易向他人外露自己的财物,也不要一时冲动,向他人炫耀、展示自己购销货物的清单,否则,一则他人认为你有钱而开口借钱,陷自己于借与不借的两难境地;二则,会引起他人妒忌,甚至会酿成因财害命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沈起潜在财物问题上虽然提出“但言苦状,休逞威风”的主张,但并不是主张“惜财如命”,而是主张在旅途中该花钱的一定要花钱,千万不能“贪小失大”。比如关税。尽管清朝前期在国内所设关税数目不多,但管理混乱,关吏随意卡要商贩的事常有,甚至“于寻常行李往来,不论有无货物,每衣箱一只勒索银二两、四两至八两之多,或偶然携带常用物件,不知应税科则,一经查出,辄以二十倍议罚。”[6]12所以沈起潜告诫家人,“出门带有货物,勿偷过关税而藐王章。归家若有税货,切勿藏匿不报。”同时,他还指出,在旅途中要适当给予船夫好处费,使其能尽心尽责,千万不能因为些许小费而在旅途中跟船夫、轿夫争论讲价。

除此之外,《沈氏家训》还告诫家人不要在岩墙败屋、马后车前、戏场赌场、检尸场、杀人场、僧房道院、演武庭前、考棚墙外停留,“一切防有失足之处,皆出外所当加察也。”

二、《沈氏家训》中人身安全思想的当代启示

关于旅途人身安全教育,除了《沈氏家训》外,其实每本家训书中都有涉及,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它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处世原则的经验结晶,既体现了“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的人贵于物的人本思想,又反映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的强大生命力。反观《沈氏家训》中关于旅途人身安全教育的思想,对于那些渴望探索外部世界,但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能使年轻人认识到社会善恶并存的本来面目,为其踏入社会时少一分“天下无贼”的幻想,多一分理智的成长,少一分以偏概全的狭隘,多一分凡事一分为二的睿智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如何处理纷繁事务、遇事不惊的能力与心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年轻人,尤其是有了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人,抱着理想化的心态,处理事情简单、粗暴,不知道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不知道变通处理面临的事件。《沈氏家训》中如何处理已发生事故的方式、方法,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消防设施到交通工具、从社会治安到交易方式等都与清代大相径庭,但社会的发展、经济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完全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细思《沈氏家训》中所提到的旅途人身安全隐患,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甚至有些更加隐蔽、性质更加恶劣。因此,《沈氏家训》中关于旅途人身安全教育的思想对于今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教育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概言之,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途中安全第一的原则。

《礼记》云,“为人子者……不登高,不临深”。[7]29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孝子,在父母活着的时候绝不去危险的高山,也不去不知深浅的水潭。随着孝道思想的弱化,这句话也渐渐失去了其警示作用而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但随着近年旅游安全事故的多发,这一思想再次被人重视。

当前,受多种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追求最大限度的自我价值实现,并不断挑战自我身体极限,去感受冒险带给自己的刺激,以至于对自己生命都不顾及的地步。但他们在追求自我刺激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忽视了自己是独生子女,忽视了父母的感受。2020年5月,翼装飞行爱好者刘安的遗体在张家界天门山被找到;2020年5月,河南登封一名男子独自攀爬嵩山时不幸坠入悬崖身亡;2020年8月,独闯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四川女大学生黄雨蒙被确认死亡……没有哪一个旅游爱好者不是为了愉悦心情、领略不一样的风景而选择他们心目中的行进方式,也没有哪一个旅游爱好者是抱着死的决心踏上自己的旅游线路的,但结局让人很悲伤。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活的太自我,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整个家庭的一份子、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他们忽略了父母、家人的关心与期盼,他们也忽视了自己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原因之二或许在于从小就缺少一种旅途人身安全教育。不可否认,中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的教育倾力付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投入是不均衡的:重智力轻能力,重成绩轻道德。孩子成绩上去了,但在思想品德、在社会阅历方面却短了一大截,甚至是空白。

今天,能像沈起潜那样语重心长地给孩子们讲述旅途安全知识的父母少之又少。而旅途当中因乘船、坐车发生的事故却不时出现,2018年10月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经开大道13岁男孩撞限高杆身亡事故就是血的教训。

所以,尽管时代变了,但有些道理是不变的,《沈氏家训》中“上船必走跳板,切忌大意”“过坝须身先就下,免策落心慌”“乘舆坐稳,切勿妄动”“坐轿上桥,登高岭,两手把定轿阑”及行船当中不可伸手、伸头等教导依然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其“无论穷通,咸思故里”的殷切盼望依然具有不忘故土与责任担当的现实价值。

二是面对诱惑,我们的教育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

知行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哲学话题,知行合一毫无疑问是唯物主义哲学观不二的选择。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知与行不能同时进行,但这并不是说知行合一观有问题,只是在某个问题上、某个时段知在先还是行在先的问题而已。具体到旅途中我们如何处理各种诱惑而言,本文认为先知后行大有益处。

人在旅途,会面对各种诱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色相诱惑,对人毒害最深的莫过于赌博与毒品。

色相诱惑由来已久,据《清稗类钞》记载,在苏州、上海一带,有女子以色诱男子入室,就有自称为女子“丈夫”的人撞门而入,并要报官处理。被诱者为息事宁人,只好“括囊金以献,不足,更迫署债券,订期偿还”。[8]5417可见,色相诱惑的本质就是打劫他人财物。赌博与毒品不仅是打劫财物,更是破坏家庭、消磨意志、甚至夺人性命的诱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人们活动的地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家庭、从熟悉的环境走出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离开家,奔波在旅途中,各种事宜均需自己处理,各种不如意均需自己来扛。内心的苦闷、孤独与寂寞往往会让人放松警惕。尤其是年轻人,涉世未深,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同时又不懂得拒绝,很容易成为受害者。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除了性、赌博与毒品外,实际上各种诱惑不断。什么人才能抵制这种诱惑?只有认识、懂得这些诱惑背后本质人才能抵制它。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外两种方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或者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但在社会诱惑问题方面,代价最小的还是第二种方法,也就是从学习他人经验开始。通过他人经验,也就是感性知识的学习,对所面临的各种诱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面对这种诱惑,第一时间会想到它背后的阴谋,会想到尝试这种诱惑的可能结果,然后才能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抵制它(关于个人毅力问题下面具体谈)。而这种认识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场所就是家庭。《沈氏家训》将当时在旅途中所能碰到的各种危险几乎全部罗列了出来,用简明扼要又语重心长的语句将其呈现在后辈面前,面对美色诱惑,寥寥数句“既损精神,又耗财物,兼坏阴德,复丧名声”便将这种诱惑的根本目的或最终结果呈现在后辈面前。由于沈起潜生活的时代,鸦片还是违禁物品,人们出外还不会受到诱惑。但到了光绪年间,李受彤就在其家训中提出了吸食鸦片的问题。他告诫家人,过市“若赌具多,洋烟具多,军械多,则赌博多,吃洋烟者、好争斗者亦多。”[3]7173凡此种种的社会教育,使后辈对社会诱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因而在面对社会诱惑时才有了主动避让的思想意识。而我们今天缺乏的可能就是这种“知先行后”的安全教育,我们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忽略了对孩子关于社会诱惑的教育,使得孩子长大后对社会诱惑无法认清其本质,从而陷入诱惑,不得不以巨大的代价在诱惑的泥潭中自己总结经验。

三是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男子志在四方……安能寂处无为,常作守门之犬?”面对时代的变化,沈起潜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敢于打破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定式思维,鼓励孩子要大胆走出家门,创造自己的天地,但他又提醒后人,“无论穷通,咸思故里”,不论是贫穷富有,无论走多远都要牢记家乡,牢记家人。心中有爱才能心中有家,心中有家才能胸中有国,有爱、思家、爱国之人自然是品德高尚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是别人认为他做了了不起的事,但他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像夏明翰那样为了人民解放而不惜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像雷锋那样默默无闻奉献青春的青年,像祁发宝那样为了祖国边疆不惜牺牲生命的戍边将士们,像黄文秀那样坚守在扶贫第一线的年轻干部……他们共有的精神是勤于学习、敢于自省、慎独自律、公而忘私。

品德高尚的人是重视自我修养的人。儒家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良好品格一旦推及于家人便可使家庭和睦,推及国家则可使国家昌盛,因为“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8]1599

《沈氏家训》关于旅途人身安全教育始终贯穿着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主线。“无论穷通,咸思故里”包含着知恩图报、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车中坐倦,防熟睡仆身,宜同车人互相照应,彼此挨扶”包含着同舟共济、宽以待人的处世方法;“中途打尖小憩,勿留恋茶亭,致羁行路”“切忌翻阅案头书信,奴仆前探听是非”包含着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慎独品格;“出门渐远,举目无亲,只偕仆从,故必择老成人”包含着诚信为本的为人原则;“如有品学两优,好贤爱客者,舍馆既定,不放造门请见,以结新知”包含着尊师求教的重学精神等。

三、余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事情已经与当前的时代格格不入,但隐藏在事情背后的很多道理是不变的。《沈氏家训》所看到的旅途安全隐患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更重要的是,《沈氏家训》在教育家人提高旅途安全意识时所包含的那种爱国爱家、与人为善、诚信为本、尊师重教的精神品格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猜你喜欢
沈氏家训旅途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乐在旅途
疯狂旅途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马”上旅途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等候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