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嵩 阳财婷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65;2.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整体。“五大发展理念”渗透于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对其内涵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新常态的深刻认知下,要理解理念中各要素的现实根源。[1]就教育领域而言,重视“五大发展理念”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是加快推进高校发展的根本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发挥着引领性作用,反过来高校的发展也将在遵循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高校是人才、科技和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高校应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内涵,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开放发展为外在支撑、绿色发展作为基本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校改革发展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高校发展创新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发展的基点自然也落在创新上,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努力实现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建设目标。
首先,高校要创新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和扩充,教学对象的知识学习面越来越广,应时而生的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创新涵盖很多方面,包括教学模式的创新,如继续加大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的推广力度;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授课,逐渐减少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注重利用网络从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理念的创新,如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角色等。[3]教学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竞争力,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落实好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教学创新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创新,除此之外更不能忽视科研创新能力。不管是文史型大学还是理工型大学,都特别注重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高校科研创新人才直接与国家尖端领域挂钩,高校是国家拔尖人才的资源储藏库。因此,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发展的两大重要指标,其发展态势关键取决于创新,只有创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以高水平的教学水平支撑高水平的科研水平,以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反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创新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以创新推动高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除了要完成系统的理论教学任务外,还要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是大学生就业之前的一个重要发展平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任务,这就决定了高校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工作。而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社会服务工作来实现的。高校是发展个人所长和锻炼实际能力的广阔平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几乎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固定理论学习,高校的学习则是基于个人爱好选择后的专业学习,并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的内容,如各类社团为各有所长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发展的大门。高校针对各类专业的特点安排实践学习作为理论补充,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师范微格训练课程。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大学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学校会安排相应的实习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创新性人才在工作中更加受到青睐。这就给高校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创新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创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培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渠道,使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在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过程中,还要坚持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将新发展理念中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协同思考,“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4]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注重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如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同样地,协调发展是高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高校要以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优化。[5]为了适应学生的专业所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也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高校在保证本校特色专业优先发展的同时,引入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做到主次有序、统筹兼顾。如师范类大学虽然着重打造优势的师范专业,但是在国家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背景下,除了要稳住自己师范专业的优势地位以外,还应开创多学科发展领域、有利于优化学科结构建设的专业,避免师范专业的单一性发展,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使得高校的学科专业在全面发展中特色化,在特色发展中不失全面性。专业结构的优化势必带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调整。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就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基础性人才,又要打造少而精、高层次的尖端性人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要特别注重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使得人才队伍的社会有用性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
其次,高校应大力开展专业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究,发挥高校新型智库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求高校职能专业化和社会化。就专业职能而言,高校肩负着为我国科研领域输送优秀可塑之才的重任,所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管是文史类的学术著作研究还是理工类的实际开发研究,这都是高校教学一贯所倡导的求学精神,因此高校在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这一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如拨款支持学生做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研究活动等。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大大深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科研领域筛选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社会职能而言,高校的发展落脚点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研究培养计划方面应将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研究纳入其中,既要在理论上推出研究成果,同时还应该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追求技术研发的推广,从实践上落实学以致用的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离不开开放。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和进步,开放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前进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高校发展需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自身改革,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就“引进来”而言,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凡是有利于本校发展前景且符合当前实际的有益经验都可以借鉴,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各高校间可以取长补短。如可以通过参观其他高校比较自身的教学资源,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高校还可以通过高校之间适时的教学活动交流会或者学术交流座谈会,有选择性地引进适合本校发展的有益做法,在借鉴基础上再结合自身发展实况进行调整。如对教学方法的借鉴,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高校除了和同一层次学校进行切磋交流外,还应该向更高层次高校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等,从其他高校的发展历程中找寻并探索自身的最佳发展道路,从多个方面抓牢有利于学校和学科建设的机会,主动把握学校建设发展的契机,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
就“走出去”而言,处于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任何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高校发展仅仅靠引进别人的先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着重考虑自身的建设,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正视发展过程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说“引进来”是在学习别人的劳动果实,那么“走出去”则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获取建设发展的有益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能够朝着更加卓越的目标靠近。如高校可以通过高校联盟,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参加校校之间合作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创新活动等,促进各校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更加宽阔的领域中去结识更多优秀的朋友,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高校将自己建设的有益经验与其他高校共同交流、比较,也能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和进步。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发展,它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建设绿色校园、美丽校园的必经之路。高校一切活动的有序进行都需要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绿色环境。这就要求高校的发展必须遵循绿色发展的规律,营造良好的绿色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
从校园环境方面来看,高校绿色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应适当规划校园绿化环境。确保校园绿色覆盖率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有关部门应定期清理校园垃圾,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其次,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之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高校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既要让学生从价值取向上认同绿色发展理念,更要教会他们知行合一,形成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节约的行动自觉,促使他们从绿色发展的受教者身份朝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和倡导者转换,从而使校园绿色风尚蔚然成风。最后,高校应该时常举行有关绿色发展的环保活动或者主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光盘行动、校园植树活动等弘扬绿色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爱护校园环境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创造绿色校园是每个校园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共同促进校园的绿色发展。
从人文环境方面来看,高校可以从厚植人文环境、涵养人文情怀、提升综合素质着手。首先,高校领导管理者应从管理机制和教学体制方面为高校教学创造出绿色文明的大环境。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6]就管理机制来说,各个部门要各司其职,有明确的分工,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彰显高校办事机构的人文性。就教学机制来说,高校应该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来制定教学计划,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立场建立遵循人本教育宗旨的教学体制,不断深化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意识。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学习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和授课教师均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任务,要让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对绿色发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才能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言之有物、言之有效。最后,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还应该多进行德育教育,适当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相关课程,并且把这类课程纳入学分制内,甚至可以将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作为补充,将人文素养的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最终实现将理论外化于行的培养目标。高校应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感性价值与理性价值的构建,塑造其正确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是作为其他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而存在的,是其他发展要实现的最后结果,即发展成果大众共享。发展不是目的,发展只是过程,发展的目的是共享。因此,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也要实现共享,其本质就是通过共享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发展,所以高校发展始终要围绕“人”这一中心展开,狭义上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中心为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实现高校改革发展成果惠泽所有人,努力建设共享型校园。
首先,高校发展需要依靠广泛的群众力量。高校坚持共享发展,需践行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享理念,动员一切校园力量,保证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层层相依的后备系统。从高校管理层次到教职工层次,再到学生层次,在发展过程中要将基层意见同高层决策相互结合,在听取绝大多数人的心声的基础上再制定和执行相关发展规划,充分将民主与集中有机融合。以此提升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高校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以发展实现共享、以共享带动发展的有利局面良性循环。
其次,坚持共享发展,高校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人的社会性本质实现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质、体格与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这就要求高校教育从理论和现实同时出发,既要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要,即就业问题。高校教育只有帮助大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让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贯穿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获得相应的成就感,才能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教育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教育的发展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给人民带来相应的发展成果。
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高校的建设发展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好“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位置不动摇,保证协调和开放双向发展的有机结合,发挥好绿色发展的保障作用,以共享发展作为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标准,协同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