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艺术浅谈

2021-01-16 10:25:50
关键词:电视新闻

向 平

(湖南广播电视台 经视频道,湖南 长沙 410003)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艺术。摄像记者要运用好这门艺术,需发挥电视摄像镜头的流动性,抓住电视新闻画面的多样统一性,把握其真实性和典型性,注重其抒情性和思辨性。

一、发挥电视摄像镜头的流动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电视摄录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视媒体。一流的策划,必须与一流的编导摄像合作,才能制作出一流的作品。[1]电视摄像镜头摆脱了静止反映生活的局限,把瞬间艺术拓展为流动艺术,通过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时间和动作的延续,从而使生活得以还原。

生活是流动的,用流动的镜头反映流动的生活,镜头调度要多变,配合要协调。电视新闻画面追求深广的内涵与非凡的表现力。而电视新闻摄像不但能静态地表现被拍摄对象的运动,而且能在运动中表现对象的运动,甚至创造生动的想象。例如用推镜头,由全景推至特写,可产生突出主体、强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用拉镜头,由特写推拉成全景,可展示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规模;用摇镜头,可展示环境和规模,突出主体,渲染气氛;用移动镜头,可展示物体宏大的气势,强化运动效果;用空拍镜头,可拓宽视野。电视摄像镜头的这几种运动形式,使电视新闻具有运动绘画般的艺术效果,从而产生美的感染力。

从2020年1月23日开始,湖南经济电视台派出十多路摄制组,分别到车站、医院、步行街、乡村、社区、工厂,并赴武汉市、黄冈市,罗田、黄冈、麻城、红安4县,以及“两山建设现场”、医院重症病房,为每天2个半小时的《战役大直播》进行采访、拍摄。除夕夜,在长沙火车站出站口,一名医护人员给每一位乘客测量体温,她重复了上千次抬手、放下的动作,胳膊酸了,只能利用检查空隙甩甩手,手机响了也无暇顾及;在娄底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对61岁的重症病人进行抢救,经过3个半小时的全力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在嘉禾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连续工作6个小时的曾梅卸下护目镜、防护帽,豆大的汗珠挂在眉头、脸上。在欢送湖南医疗队出征湖北时,在黄冈群众为湖南医疗队返湘送行时,在武汉隔离病房及方舱医院,“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2]呈现在电视画面上。正是一幅幅摄像画面吹响了抗疫号角,一条条电视新闻增强了抗疫信心,“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2]

电视新闻画面重在表现力,因此苍白无力的摄像镜头是电视新闻之大忌。电视新闻摄像要注意人物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剪接点,运动和剪接点都要有生活依据。多采用移镜头、摇镜头,能使新闻画面产生流动感,节奏就会流畅自然,风格也会深沉含蓄一些。

二、抓住电视新闻画面的多样统一性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摄像机现场记录下来的每一个镜头,无论是简单镜头、复合镜头还是延伸镜头,都体现着复制现实的功能。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应先确立新闻事件的主体,通过构图处理好主题与环境、背景等的相互关系,既反映事件主题思想,又便于观众分清主次。在电视新闻画面中,上下左右呈现各元素在视角上的均势,例如报道青山绿水环境美时,应采用平衡完整、优美和谐的构图;而摄录江河乱采砂石这样的题材时,采用不平衡、混乱的构图更有利于报道。

摄像是光的艺术,光是画面的主要元素,是画面的基础和灵魂。在实际拍摄中,摄像记者准确把握光质、投射方向及投射角度,可以控制被摄物体的反差和影调,塑造出生动的形象。营造气氛也是光的一种功能。相同的场景,不同的光线照明,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氛,更好地体现主体。色彩的选择配置有视觉表意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电视新闻画面中的色彩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动,造成或热烈或冷酷、或和谐或紧张的效果。

电视新闻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同的场景镜头力求在多样中统一,将各个摄录对象合理安排,力求画面主体突出,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例如在奥运会的采访中,摄像记者要善于挑选最精彩的画面,耐心等拍最经典的画面,舍得抢抓最动人的画面。在拍摄龙清泉的新世界纪录,向艳梅的金牌,孙文雁、李晓璐的银牌等场景时,摄像记者综合运用多种摄像技巧,让全球观众在第一时间体验到运动员的喜悦。

三、把握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是事实本身要完全真实。电视新闻中的“五个W”要素“犹之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这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的条件,是走向精确的初步阶梯”,[3]要真有其事,实有其人,不能有半点虚假。二是引用的各种材料必须认真核实,要真实可靠。三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局部当作全局,把个别作为一般,以偏概全。“百闻不如一见”,电视新闻中有画面、有声音,生动形象,观众可以看到新闻事件的真实场景,听到现场音响和记者(或者是播音员解说)对新闻背景的介绍,从而满足观众目击新闻事件现场的心理需求。

电视新闻的这种真实感要自然真切,既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之美,又蕴含真情实感。2008年,在《众志成城战风雪》《抗冰救灾最前线》《倾城送英雄》《孩子,我们回家》《跨省大分流》等抗冰救灾报道中,摄像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的每一个珍贵的瞬间,因真实而感人。唯有真实生动的新闻画面,才能让人过目难忘。

电视新闻的典型画面则给观众带来震撼。摄像记者要将镜头对准最能反映新闻事实、展现人物特点、突出环境气氛、表现主题思想的画面。获奖电视新闻《为了贫困湘亲的小康梦》,选择扶贫队员、村支书、致富带头人为新闻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无私奉献和奋斗不止的精神。在《为了贫困湘亲的小康梦》中,摄像记者抓住了新闻人物的典型性,突出人物主体,使人物形象高大、丰满起来,画面也就富有生机和张力。

四、注重电视新闻画面的抒情性和思辨性

在电视新闻中,画面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是极具魅力的。电视新闻画面的主要功能在于叙事,但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不能忽略画面语言的抒情性和思辨性。

电视新闻画面的抒情性,是指追求画面语言的情绪感染力,抓住拍摄对象的特征,使观众与拍摄对象产生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摄像记者捕捉到动情点,在事物戏剧性变化、人物情绪明显流露时,不失时机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摄像记者要把握足够的镜头时空,才能积蓄情感、生发情感。镜头时空是情感发酵的容器。此外,镜头的运动方式也能传情达意,快慢疾徐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冲击。例如《正义的讨伐》中连用几个急推镜头,展现罪犯杀害无辜的罪行,表达了创作者震惊、愤怒的情感,从而使观众引起共鸣。

电视新闻画面的思辨性,是指画面的内涵要蕴含哲理,引起观众对生活的思考,体会生活的真谛。思辨性要求摄像记者善于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找特异性,从比较中寻求个性。尤其新闻片、纪录片的画面语言讲究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画面以静见长,于沉静中见诗意、蕴哲理。例如在新闻专题片《老年医院》中,医院的优美环境和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耐心护理,住院老人的营养餐饮及满意笑容,亲朋子女的照顾陪伴,引发观众对患病老人的关怀,以及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新闻专题片看起来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但观众能够在画面语言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解读来拓展专题片的内涵,从而领悟其画外之意、弦外之音。

总之,电视新闻摄像要精心捕捉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听觉、感觉细节,以少胜多,以短见长,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26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8
刍议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3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转化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9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40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20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
故事化让电视新闻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