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在“五四”以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错综互动的思想背景下,张申府、张岱年两位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观等领域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学术思想皆洋溢着综合创新之精神。
1983年5月,张岱年先生与任继愈、汪子嵩两位先生同赴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学。至泾县,在黄山疗养时作《治学经验谈》(发表于《文史哲》1983年9月20日第5期)。后游齐山、桐城,历时约一个月。在安徽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中外哲学史研讨班”上,张岱年先生讲授《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发表于《中州学刊》1983年8月25日第4期)、《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8月5日第3期)、《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1月20日第1期)及《张载的天人合一论》,一时蔚为盛事。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保留了这些珍贵的手稿,并将其赐予本栏目发表,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比较朱先生的笔记手稿与后来发表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更可见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目无全牛”之境界。张岱年先生精熟地运用逻辑解析法辨析中国古典哲学范畴之辞命意谓,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呈现诸意谓之发展源流,以比较哲学的方式阐明中国古典哲学之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他揭示了中西哲学皆为人类哲学“类称”中之“特例”,虽在“根本态度上未必同”,但在“问题及对象上及其在诸学术中的位置上”则颇相当。因此,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经内蕴着中、西、马对话互动、综合创新的鲜明特质。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哲学史学会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杜运辉 博士
B26
A
1673-2065(2021)06-0063-01
20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