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学理要义与实践向度

2021-01-16 10:03郭志斌徐常兰侯淑梅李洪良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理艺术类外语

郭志斌,徐常兰,刘 磊, 侯淑梅,李洪良

文化自信视域下“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学理要义与实践向度

郭志斌a,徐常兰b,刘 磊b, 侯淑梅b,李洪良c

(衡水学院 a.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b. 公共外语教学部;c. 外国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艺术类外语课程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衡水学院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有英语和乌克兰语两门外语课程,由衡水学院和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教师共同授课,体现了中乌合作教育教学的优势与特色。文化自信视域下,正确辨识“育人”与“化人”同向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学理起点,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培育与语言文化的教育统一在艺术类外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他们具有民族根的全球视野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从互鉴、融合和发展的角度进行中外艺术比较,梳理和挖掘艺术类外语课程文化自信思政元素,拓宽思政元素融入渠道,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底色。

衡水学院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文化自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艺术类大学外语

衡水学院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柴院”),由衡水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作创办,于2020年4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实现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层次艺术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零”的突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音乐类本科教学机构。

随着“柴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音乐艺术学院”办学目标的有序推进、师资队伍的深度合作、中乌人才培养的逐步全面接轨,一些课题凸显出来,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入的传统文化导入路径、中国文化认同路径、本土文化植入路径,继而打造本土化教育建设新高地等,这些课题已经成为强化内涵建设、凝练学科专业特色、不断创新中乌合作音乐类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国内一流音乐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探讨“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及实践向度,在有助于完成艺术类外语课程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课堂效用,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课程思政成为“区域+国际”的办学特色优势,成为“柴院”中乌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交流互鉴中更要彰显文化自信,只有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在多元文化良性互动过程中,才能够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柴院”中乌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包括教学方式及教学语言等,学生对西方文化认可度较高。而艺术类外语课程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迫切需要突破中乌合作办学自身的局限,需将“文化自信”真正落实到外语课堂教学全过程,提高思政教育课堂效用最大化,培养德才兼备兼具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一流水平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深入探索“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是新时代中乌合作办学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1]。

(一)育人与化人同向:“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起点辨认

中乌合作办学面临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面对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丰富涵养、提升品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随着文化自信教育要求在“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领域不断深入推行,艺术类外语课程的育人和化人功能更加深入地被开发出来。二者同向而行,既是外语教学对文化自信理念的学科创新之道,更是“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内涵起点。

以外语课程为载体和主渠道,坚持正确导向,梳理和挖掘艺术类外语课程文化自信思政元素,使其对艺术类外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的导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运用育人与化人的同向关系辨认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起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讲话对文化自信的阐述,强化外语课程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为艺术类外语教育在思想认知与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提供明确指导方向。在艺术类外语课程中,对比中、西文明发展,特别聚焦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同化与发展,从各个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至今的内在逻辑[2],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在完成艺术类外语课程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课堂效用,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自知与自信互联:“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框架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来自文化自觉自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和把握,与经典产生良性互动,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自己人生境界融为一体,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热爱和崇敬之心,在自知基础上确立真正的自信。

自知是艺术类外语思政的主体导向,也是课程思政设计的核心依据,自信需要按照外语学科特点组织和实施外语课程与教学活动。自知与自信互联,阐明了艺术类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程中的自信导向和育人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了思政教育目标和艺术类外语教育目标,也映射出了艺术类外语课程建设的学理核心,即在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保持艺术类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

自知与自信互联作为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核心,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语言文化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用外语带领学生学习音乐、电影、戏剧、话剧、舞蹈等中华优秀艺术经典,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中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文化的特色更为了解,在此过程中梳理优秀中国艺术文化发展脉络,特别聚焦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同化与发展,从而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理性地增强文化自信。

以科研教研成果支撑教学,积极开发“文化自信”艺术类大学外语智能学习平台,基于智能学习策略模型,开发学生外语思政学业评测系统,实现外语思政教与学的全过程数据收集;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模式,实现自主学习资源的智能化推荐,提供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教与学的最优路径,培养具有“柴院”特色、政治素质过硬、外语能力上乘、专业知识深厚的国际化艺术类人才。

(三)外语与思政互融:“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整合

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是通过营造隐性和柔性的环境,将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以实现艺术类外语课程系统性与思政教育协同性的耦合,实现外语课程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作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主线,其要义是让学生在中西文化比较和外语语言技能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多元文化良性互动过程中,真切而深入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增强文化自信。

“柴院”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一流音乐艺术水平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艺术类外语课程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要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艺术的比较,以及对它们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和发展的讲解,培养学生深层文化自信。外语与思政互融作为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主线,其要义是要突破外语课程自身的局限,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把中西文化互鉴视为常态,将动态中华文化融入教学,进行有效、整体和综合把握,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思政教育课堂效用,培养德才兼备兼具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一流水平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区域与国际共振:“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支撑优化

外语课程是“柴院”跨学段最长、教学内容最丰富、教育指向最明确的课程之一,这一特征也凸显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纵深和周期,同时也为长周期和循环性地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优质的实践环境。“区域与国际共振”正是外语课程在这种实践环境积极影响下产生的独特教育模式。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并且使其内化形成正确的外语学习行为,既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所设的学理枢纽,同时也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

“区域与国际共振”是对外语课程落实文化自信根本任务的最好注解。利用外语课程自身具备的开放性育人环境优势,“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有机融合国内外教学资源,积极融入思政元素,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建构国际化外语课程体系框架。民族化与国际化结合,国际化助力民族化;衡水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实践结合,衡水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合作办学优势,上述两点使课程思政成为“区域+国际”的办学特色优势,成为“柴院”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认识能量和实践动力,从而优化了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支撑。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向度

实践向度的构建是外语课程思政落实效度的必要保证。基于文化自信的要求,在灵活运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入的传统文化导入路径、中国文化认同路径及本土文化植入路径,与时俱进改进与加强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践履“柴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消解本土文化失语症

“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和优势。

“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加强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如下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地域特色文化与国际化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契合,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共振,地域特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等。如此才能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必须结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学校定位和地域文化优势。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实践结合,利用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形成国际特色品牌,使课程思政成为“区域+国际”的办学特色优势,将自身特色和优良传统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传承革命文化,加强“柴院”外语课程思政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自豪因而更加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柴院”外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国际化助力民族化,这就要求教学中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国内外教学资源,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做好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实践结合,以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合作办学优势,并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与外语教育无缝对接模型,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结合,以专业文化知识技能为载体,加强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必须创新课程德育理念,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教材讲义、设置知识点考核、制定育人目标、规范育人评价标准,充分利用衡水市及周边相邻地区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完成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外语课程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课堂效用[3]。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多元课程体系

“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要强调作为国家发展根基与底蕴的传统文化的自信,更要强调对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步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柴院”外语课程思政要技巧性地运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挖掘其思政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树立国际化与民族化协同观,有机融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为教学理念,采用中西合璧的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的多元课程教学体系。

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还要坚持“文化育人”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实践结合无缝对接,构建思政元素特色多元课程体系,并在构建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以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为特定语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比如,国际音乐艺术学院充分注重引入外方优质师资、名师、艺术家等,组建师资团队,融合优质的乌克兰民族音乐及欧洲音乐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中外优秀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的技术技巧充分融合、创新[3]。

(四)阐发文化自信内涵,搭建以德育人的艺术类外语智能教学平台

文化自信包含着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阐明文化自信的这三重内涵,将为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价值参照。

“柴院”外语课程思政,应贴近学生生活,打造融媒渠道,创建有中国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的外语语料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以科研教研成果支撑教学,将传统文化语料库、自主开发的课程学习软件及语料库学习平台等成果,与智慧教学平台等相融合,形成智能学习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全过程数据收集,实现课程思政文本电子化、学习直观化、分析多元化、结论科学化、成果数据化,提供课程思政教与学的最优路径,使之成为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公众号、微视频、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将思政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学院每一位求学的学子,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切实提升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效果,切实强化海外学生党建活动的规范性、定期性和严肃性。

(五)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注能

“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实践,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要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并将之体现到既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又始终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中华现代文化实践中去。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意识形态交锋更加激烈,同时也凸显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柴院”艺术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提高思想站位,有机融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采用中西合璧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核心元素,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做到显隐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艺术类外语课程教育中,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向外输出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文化自信视域下,“柴院”艺术类外语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更应加强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地域特色文化与国际化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契合;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共振;地域特色与课程思政结合等。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原创特色,使课程思政成为“区域+国际”的办学特色优势,并使之成为“柴院”中乌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陈志国.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N].湖南日报,2019-02-27(07).

[2] 陈建强.南开大学:外语课融进思政教学[N].光明日报,2017-08-20(06).

[3] 徐常兰,郭志斌.激发中外合作办学独特活力,打造本土化建设新高地[EB/OL].(2021-08-16)[2021-09-18].https://m.gmw.cn/baijia/2021-08/16/35083525.html.

On Theoretical Essential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HSUT Art Foreign Languages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GUO Zhibina, XU Changlanb, LIU Leib, HOU Shumeib, LI Hongliangc

(a.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usic and Art; b.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c.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rt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s the basi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e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usic and art at Hengshui University (HSUT) offers two art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English taught by teachers from Hengshui University and Ukrainian by teachers from Ukrainian National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two courses reflect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no-Ukraini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s indispensable to correctly identify “educating people” with “transforming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ar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ir global vision with national roots while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Art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comparing Chinese and foreign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learning,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le clarify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elements of art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for the good of students’ important spiritual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deep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widen integration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usic and Art of Hengshui University; cultural confidence; foreign langua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 foreign languages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6.018

郭志斌(1972-),男,河北衡水人,教授;

徐常兰(1974-),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

衡水学院校级课题(2021SK29);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GJJG526)

G648.9

A

1673-2065(2021)06-0118-05

2021-08-16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猜你喜欢
学理艺术类外语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