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一些企业不重视环保验收工作,环保意识薄弱且主动参与性不强。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为获得最大化利益忽视环保工作,吝于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另外在环保档案管理中,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环保验收工作存在资料不齐全、手续不完整的问题,对企业开展环保验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企业明知道排污不符合标准依然无视法律法规的要求,超标排放污染物,环保意识差。
企业或技术机构验收技术能力良莠不齐,社会化检测机构编制完成的验收监测报告普遍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环境管理检查等方面较为弱化,报告内容不完整、质控数据缺失、主要特征因子漏测、验收监测数据不可信、格式不规范、评价标准使用错误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验收质量,加之各地区“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仍然存在,基层人员力量和技术力量不足,验收工作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执法,仅依靠验收后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难以使环评及审批文件的落实情况取得实际的约束效果[1]。
在建设项目中,公众参与是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的一大体现,特别是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公众对周遭环境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话语权,所以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是落实“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执行竣工环保验收的可靠依据,也是生态环境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在竣工环保验收的监测和评价中,虽然建设部门以网站形式公示建设信息,但是大多数群众缺乏了解这些信息的渠道,无法及时获取。另外,调查对象一般由监测单位和调查部门选择,其间较少考虑民众感受,也没有收集受建设工程项目污染影响的民众的意见,使得调查基本没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也导致后续调查内容设计不全面,调查工作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环保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前企业在环保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利用印发宣传资料、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会议等方式,多途径向企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管理知识等,从而使企业深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明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流程等。另外,还要加强对企业引导与督促,促使企业转变工作态度,积极参与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全面提升竣工环保验收工作效率;及时做好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促使污染治理设施顺利运行,有效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政策明确提出,工业建设项目开展环保验收监测工作时,要保持工况稳定,生产要达到设计能力的75%。纵观实际检测情况,一些单位验收监测工作未落实到位,以废水处理设施为例,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第一,一些企业实际生产量或废水处理量不符合75%规定。实际生产工况对验收有很大的影响,环保验收工作中,企业实际正常工况产能达不到75%,此种情况下获得的监测结果无法真实体现设施的运行情况。第二,部分企业实际生产中工况正常且产能超过75%,污水处理后符合排放规定。但处理后水量不高没有达到75%,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包含:首先,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将设计水量调高。其次,设计单位没有深入调查污染源。最后,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清洁工艺水平,减小了废水排放总量。此时,监测机构要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为了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多个部门需要紧密配合。建设单位要与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环评机构密切合作,制定针对性的环保验收举措。一般来说,建设单位要先进行宣讲,确保各方都深刻认识到环保验收的重要性,明确环评价值。当然,为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人们需要将建设项目的个人评价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结合起来,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的建设项目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的总体影响进行评价,达到污染综合防治的目的。
针对企业环保验收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立足推动建设单位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在监督检查的同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帮扶指导,增加交流和引导服务。同时,加强环保技术服务机构的登记、监督管理和质量考核,建立信用评价制度,涉及弄虚作假行为的机构纳入“黑名单”,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机构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帮管结合,不断提高企业与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3]。
为了确保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客观性,建设单位需要接受民众监督,积极采纳民众意见。为了确保民众更好地参与竣工环保验收,使其发挥监督和参与作用,建设单位要及时发布信息,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科学设置调查内容。建设单位要避免调查偏离方向,尽量保证调查结果客观公正,提高公众参与力度。另外,为了确保公众能够获得信息,建设单位需要采用多种媒介进行信息推送,如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尽量贴近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环保验收工作形势和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污染源管理改革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及时总结环保验收工作的成效,梳理环保验收在各地的管理现状,并通过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探索下一步污染源管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