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钰冉,冯颖晓,李小璐,井心盈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 150028)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首次提出的,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信息需求所限,公众通常趋向于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事务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
算法推荐:即通过用户点击来推算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大多根据用户翻阅历史或综合多个APP搜索历史进行计算和推荐,由于算法收集的数据并没有针对用户观感分析,个性化推荐常常导致用户视野更窄,在一定意义上片面化和狭隘化了用户画像,对用户群体分类趋于同质化,不断变化的趋势及不断变化的用户兴趣使算法难以真正认识和预知用户需求,算法推荐模式选择推送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往往局限于某一类别,造成信息推送越推越窄,而用户在大量同类型和冗余信息推送网络中消耗掉了对信息挖掘和深入学习的时间。
用户处于信息浏览的舒适区中,然而对于信息的诉求远不止于算法推送的相近内容信息,信息茧房将他们束缚在相近信息和观点中,削弱了用户自我判断能力。信息茧房一旦形成,某一类群体间的交流频繁增加,而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减少,导致群体内偏向性、群体间的差异性日益显著,容易引发网络群体的极化问题。网络交流过程中,用户受从众心理影响,看到赞成某种观点的人多,不断强化此种观点并扩大观点的影响力。长期陷入信息茧房中的人易于视野狭窄甚至盲目自信,拒绝接收其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一旦错误的意见得到“同盟者”的认同,容易演化为极端思想,甚至会产生一些偏激行为。
信息茧房的本质是推荐算法的目标单一。媒介技术的进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算法推荐以强大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为后盾,力求为用户推送最精准的内容。每个用户的关注和兴趣都有差异,最终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但目前算法推荐最大的问题即推送同质化信息,用户往往出于好奇点击了某一新闻,基于推荐算法推送与之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最终导致用户被同类信息淹没。
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信息茧房问题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用户的选择性心理。传统媒体时代,用户选择和自己意见趋同或感兴趣的纸媒。新媒体时代,用户有更多渠道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用户的选择性心理与个人的认知框架相关联,即用户既有的认知会主导用户选择接触的信息,很容易形成小圈文化,而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屏蔽和社交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认知茧房。传播技术的发展浪潮是不可逆的,推荐算法的设计应追求价值理念和技术理念的平衡,而用户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更应发挥主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避免陷于信息茧房。与此同时,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信息茧房”的形成,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及爱好选择接触某类熟悉的领域,搜索引擎会根据此用户的点击浏览行为对其喜好进行分析,并愈加精准地推送同类相关内容,以增加推送内容的访问量。换言之,用户对于个人喜好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是导致“信息茧房”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中除了信息的提供者是非专业人员以外,其余参与人员均为专业人员,这样的一种生产流程使得信息发布错误率低,易于控制。新媒体时代,普通民众参与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新闻的内容、热度及真实度。同时,部分新媒体平台采用算法推荐方式进行信息推送。算法推荐模式基于用户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容易造成重视利益而轻视主流价值观的宣导,甚至会出现为了追求流量而推送低俗化内容的情形。移动传播体系中,平台对于用户身份的隐匿和用户近乎个人独处的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需求通常是猎奇心重和对低俗内容较为敏感造成的。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自有App的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传统媒体纷纷转战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平台的影响力进行信息传播,期望扩大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方式助推了主流声音的传播,扩大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如今,App推送的资讯及短视频皆是通过推荐算法技术筛选出来的,算法会选择偏向于用户爱好的讯息进行推送。App在表层上对用户的喜好非常了解,暂时满足了用户的短期需求,将用户置于信息舒适区中,而用户束缚在信息茧房中,无法获取长期的深度信息滋养。用户通过分享共同的体验、知识和观点建立意见联盟,弱化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得以增加,在产生新的群体身份归属感的同时也因此降低了社会黏性,沉浸在一种“拟态环境”中。
所谓“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根据用户浏览的新闻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重新整理之后展现在用户面前的虚拟环境,并不等同于现实的客观环境。拥有此类功能的App通过提供符合用户喜好的信息内容,为其营造出一个使用者认为的理想型的“拟态环境”,使用者会将这种理想型的“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的现实环境,自以为对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有了清楚的认知,然而事实上,App营造出的“拟态环境”只是呈现特定使用者期望看到的样子,与客观的现实环境存在很大偏差,因此软件创造出的“拟态环境”使个人的视野变得更加狭隘,严重的情况甚至是束缚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网络信息量庞大,推荐算法根据计算推测用户偏好领域,将同一渠道中爱好相似的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群体化,这些用户形成了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关系,相互肯定和认可,共享极为相似的信息,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茧房”。
所谓“信息茧房”,其客观含义是围绕用户需求产生的信息包围圈,用户沉浸在同类信息之中,丧失了对其他类信息探索的欲望,从而弱化交往的理性,这不仅不利于公共领域信息集群的塑造,甚至会形成“群体极化”的异质信息匮乏现象。网络通过社群、贴吧、微信群等形式聚集成一个又一个群体,分类而类聚,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断减少,呈现出群体内同质化而群体间异质的特点,当个人对于信息获取的诉求无法满足预期效果时,很容易产生极端思想,并拒绝异质群体的合理观点。
群体内部的同质思想、价值判断及选择在信息茧房中不断传播,被不当放大和肯定,在茧化空间固化其价值,并逐渐将这种观点凝集为群体独特的话语体系,空间环境逐渐发展成回声室,反复扩大群体认可的意识主张,一旦面对不同的声音,群体极化在茧房性质的社会情境催化下极有可能会演变成极端行为。
利用技术手段解决推荐系统所产生信息茧房的问题。可以根据系统推算出的用户喜好来推算一些喜好以外的有媒介素养的讯息,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职业身份等量身设计一套“提升勉励”算法,由此用户在工作学习之余打开新闻或娱乐App消遣放松之时,可以培养自身涉猎范围之外的爱好,扫清认知盲点并提高个人品位与知识掌握度,从而更好地提高综合素养,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用户是选择和接收信息的关键主体,不论是大数据计算能力提升还是算法推荐的应用,都离不开用户的主动选择。一方面,应对信息茧房保持戒心,以防陷入算法技术的陷阱,造成认知窄化的后果。另一方面,提升个人媒介素养,对新媒体中的多元化内容有包容心态,主动增强破茧意识。可以增加对算法推荐内核及其运行流程的了解,深刻认识信息茧房所带来的认知窄化,不能躺在同质化内容的舒适区自得其乐。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使用者应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异质信息的渴望,寻求能够完善自身能力、提高自身水平的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并带动周围人改善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步参与社会进步。
作为“社会人”,要想在社会群体中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统领全局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及时了解并掌握外部世界的变动及各类有关经济发展的讯息。因此,每个人都应在充分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了解社会重大事件、各种方针政策的调整、宪法及其他法律知识内容等生存发展的必备信息,主动自觉突破信息壁垒,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协作,互惠互利,避免个体与群体分离,失去社会黏性,自缚茧中。
智媒时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由此产生的各类问题也值得全民共同关注。大众传媒作为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传播媒介,应始终牢记初衷,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异质的信息资源。公众作为能动的行为主体,也应通过对自身主动性和自控力的探索,养成并提升媒介素养,应对推荐算法提出的新挑战,避免被技术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