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海英 宿州市砀山县生态环境分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制度不健全、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涌现了许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问题的因素,它们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1],同时对社会文明进程、地球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创新、开放、创新、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表示了国家层面对于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而在大气污染领域,也只有通过对污染问题的强有力的全方位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在清新的空气中自由的呼吸”的美好梦想。
大气污染源类型复杂繁多主要表现在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首先,在生产领域,工业污染是主要原因。工业是世界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是工业在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严重影响空气质量[2]。其次,生活领域,最为常见的当属汽车尾气污染,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加上人均占有汽车数量的增长,污染愈加严重,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另外,烟花爆竹燃放、秸秆等柴火的在农村地区仍广泛使用,对大气环境质量属于“温水煮青蛙”的危害。而且由于大气污染源多元复杂,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具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于大气污染的监控、管理、治理与反馈等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导致这成为一个棘手的存在。
新中国至改革开放乃至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基础的薄弱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环境污染的“余温”犹在,许多地方政府仍在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以暂时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相对落后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另一方面,有关大气污染防控的制度与政策虽在不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可是总体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在大气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仍然淡薄,未能形成普遍系统的宣传效果。例如,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人们仍用枯枝败叶作为生火做饭的材料,甚至意识不到他们的个人行为与环境保护、国家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罔顾长远发展的做法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对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境本身都无益处。
不管是大气污染来源的多样化,还是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从更深层次来看,是社会结构出现了问题。人的本性是自利,有着逐利的本能,需要客观理性的社会制度加以约束,通过政策鼓励或制度惩罚来引导社会群众的行为。而现实情况是,一些环保部门对自身的职责重要性及意义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在大气污染问题的检测、防控、治理、改进等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链条,从而给了一些个人或群体“钻空子”的机会。另外,由于官僚制度(科层制)的固有弊端,有时也会出现政府在环境检测中与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相互勾结、彼此掩护的不良行为[3],由此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的棘手性。
无论从电视上的报道、学术期刊的研究发现还是身边的典型案例,人们对大气污染的危害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当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时,空气质量首先会受到严重影响,而空气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与人们的呼吸系统更是有着直接关系,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疾病,严重者会出现病原体异变甚至引发癌症的状况。例如,曾经的北京雾霾,让两个人彼此相对而立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更有许多因雾致病、致死的医学案例,足以证明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
国家领导人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空气如生命一般重要,对于城市的发展进程同样重要。大气污染首先对城市劳动力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大气中聚集的颗粒物过量会造成能见度降低,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的后果,这对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节奏都会造成不言而喻的危害。这样一来,城市运行的正常秩序受到影响,其经济水平、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发展约束性明显增强。
地球是一个可持续的有机循环系统,而大气层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影响着地球母亲的“身体状况”。由于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大、危害范围广,大气污染的治理难度系数较高。例如,如果大气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酸雨,而由于酸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破坏地表土质结构,同时影响空气质量[4]。另一方面,严重的大气污染也会带来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地球的生态平衡。
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要实现更大范围、更直接、更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首先必须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方面入手,转变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理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例如,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教育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环保理念宣传和实践活动方案。例如现在的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地的不同执行就收效尚佳,通过试点示范、全国推广的方式进行理念的落实很有必要。同时,可以通过社会志愿者组织、学校课余实践队以及世界环境日等特殊节日等进行特色鲜明的环保实践活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保意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也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和工具创新。传统的大气污染监测方式对于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显得不那么适用,转而不断转变工作思路,融合创新,寻求更为先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工作理念方面,要完善环境监察体系,改事后追踪为主为事前监测预防为主,多关注污染源头的控制和防范[5];在技术运用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甚至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气污染状况和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控,更加精准地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以实现更精准的施策。
近年来,节能减排与新能源这种词汇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与公众视野中,这一定程度上也为大气污染问题的防控提供了解题思路。例如为缓解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新能源机动车陆续替代传统汽车的方式来加以改善[6];又比如,对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革技术设备、采用新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率等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疏塞结合”的方式缓解大气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通过改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环保政策宣传、大数据新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一定能从全方位缓解大气污染问题,早日回归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