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燕 朱秀芬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乳制品等在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防止污染变质、减少库存损耗、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1]
呼伦贝尔作为一个农产品主要供应地,出产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对农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近几年呼伦贝尔市在政府支持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导致物流因素成为发展地方经济连接外部市场的瓶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健康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对农产品新鲜度和营养性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地区凭借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呼伦贝尔牛肉、呼伦贝尔鲤鱼、呼伦贝尔蓝莓、呼伦贝尔马铃薯、呼伦贝尔黑木耳等绿色产品成为全国主要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农产品收入已经成为呼伦贝尔市主要收入之一。
2018年,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6.64亿元,比1949年增长424倍,年均增长9.1%。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到495.3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占全年生产总值的42.25%。[2]一方面,如此大比例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储存、运输势必带来冷链物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中俄蒙国际物流园区成立,大量农产品也销往俄罗斯、蒙古等国,呼伦贝尔农产品成功走进了国际市场。伴随着农产品市场销售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
2015年八部委批复了《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规划》,确立了呼伦贝尔市的战略地位,使得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呼伦贝尔市成为国际商贸物流区的核心城市。呼伦贝尔政府2017年提出,要加强国家冷链物流示范市的建设,加速滨洲铁路沿线城市物流带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以“联通中俄蒙、辐射东北亚”为导向,建设现代化、跨境农产品物流体系已基本形成。以海拉尔中蒙俄国际物流园区、阿荣旗岭东物流园和满洲里口岸农产品进出口加工仓储物流园区为重点,形成岭东、岭西、口岸物流园区布局,三大农产品仓储全部建成,已经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物流节点。并涌现出牙克石大兴安国际物流园区和满洲里森富中俄跨境商贸物流综合园区等全国优秀物流园区。
1.建立协调机制
2020年11月5日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发布《呼伦贝尔市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对“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做出安排和布署,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任务、实施步骤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说明。为保障该方案的顺利实施,建立由市多部门联合推进的协调小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市政部门、国土规划部门、农业部门、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总体规划、运输环节、项目用地、农产品产地的生产性冷库设施建设指导、冷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指导,联合推进全市冷链物流建设。
2.加强政策扶持
根据冷链物流行业的特点,在各项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为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冷链物流企业经营特点,重点对承担政府保供职能的企业在税费减免、冷链运输绿色通道等方面按食品企业优惠政策执行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工业企业(仓储用电)最低标准,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冷链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3]
呼伦贝尔市目前在冷链储藏、运输等硬件设施方面相对完善,在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市、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等地都建成相应物流基础设施,其中都包含了与当地主要农产品储运相关的冷链物流设施。但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虽然2016年“内蒙古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就已经搭建,新建成的物流园区也在政府的要求下加入了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的建设,但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单个企业对客户信息、订单信息等采取了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但是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从而影响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会造成总体的物流资源不平衡,出现闲置与紧缺同时并存的现象,特别是在运输资源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
2018年至2020年,在市政府的推动下呼伦贝尔市冷链物流建设有较快发展,但多数都是新建成的项目,还有很多是处于建设期的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某一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建设冷链物流系统,且多以物流自营为主,冷链仓储及运输设备设施基本就是服务于自身,企业自行运输受规模和地域范围的影响都会导致运输成本升高。目前顺风集团是与呼伦贝尔市在冷链运输方面有较多合作的企业,但是外运运输成本会非常高。例如从海拉尔到呼和浩特市10公斤的羊肉运费需要160元,平均每斤羊肉要负担8元的运输成本。调查发现如果是运往黑龙江哈尔滨,或哈尔滨铁路局管内运输,冬季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单位产品的运价平均不足1元,但超出这个区域范围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夏秋季节是呼伦贝尔市的旅游旺季,各地消费者对牛肉、羊肉、蓝莓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加大,但夏季高温会大大增加冷链储存成本。农产品对物流配送要求较高,对每个企业来讲,大量的农产品要运往全国甚至运到国外,精准化的配送服务并不经济。
呼伦贝尔市物流企业小而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物流企业属中小规模,经济效益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一服务,有的只有并不标准的冷库,有的只能提供冷藏运输车。许多外省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寻找其合作伙伴时,都会因当地冷链物流企业分布较分散,资源难以整合,运作起来成本太高,虽然2016年开始政府就出面和大型物流公司协商冷链物流合作事宜,目前也并没有太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就是呼伦贝尔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约化程度低,供应链上下游对接不上,缺乏上下游企业的协调与整体规划,投资成本过高,现有的冷链物流多停留在运输和储存上,不能够做到对上游面向产地整合资源控制供应端,从而缩小了增值空间;对下游面向需求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还不够完善,导致冷链物流难以达到规模化经营。
冷链物流的运营与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当前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比较缺乏。在呼伦贝尔市也不例外,调查资料显示:呼伦贝尔市70%的冷库从业人员是普通员工,大多数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也少有从业经验及冷链物流专业化知识,难以胜任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设施操作和管理工作。许多企业冷链物流人员配备不足,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也很普遍,导致冷链物流效率低下。
以龙头企业带头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按照标准化要求配备车辆定位及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开展全程冷链监控,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都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配送作业标准化。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市场需求和冷链资源之间的高效匹配对接,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地区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数据共用、资源共享,实现共同配送。密切联系供应链各主体,以整合农业网络,用信息搭建起从“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通道。
呼伦贝尔地区地域辽阔,虽然在不同的旗(市)都有较大型的具有一定冷链物流资源的企业,例如农垦集团、呼伦贝尔市鼎吉羊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新右旗)、呼伦贝尔市享自然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鄂温克旗)、呼伦贝尔宝隆农牧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牙克石)、草原冰鑫冷链物流(扎兰屯)都是属于当前冷链物流相对完善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最先一公里”能够充分发挥冷链物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产品外运方面就成为瓶颈,这些企业之间距离也较远难以形成合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更广泛与开展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降低自身运行成本。目前只有少数企业与顺丰、京东等第三方物流合作,大多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合作。顺丰的运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当下,苏宁及圆通、韵达、申通、中通等大型快递公司也都纷纷开始联合上下游的相关资源建立冷链物流,进入该市场,下一步会有更多的物流企业参与进来可以大大节约物流成本。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农产品产地和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加强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冷链物流平台企业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与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深度合作,为小型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条件。[4]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冷链物流企业多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主,需要完善产业链,加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种植、养殖企业的合作化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强种植、养殖户的电商合作组织整合上游供给资源,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为主的冷链物流动作模式,以农垦集团等为代表的组织模式,同时注重与电商冷链物流的对接,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上游资源,解决“最先一公里”的短板以解决生产资源分散,争取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同时对处于“最后一公里”的下游销售终端加强管理,也可以考虑发展连锁零售企业,整合下游小微零售企业资源,发展共同配送。
1.聘请专业人员对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例如新进的冷链物流专用设备,可以让厂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指导,并完善售后服务。
2.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例如呼伦贝尔技术职业学院开设物流专业,有多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呼伦贝尔学院也开设与物流相关的专业课,相关企业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还可以考虑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合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同时也便于企业发现人才,做好人才储备。
3.政府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支持力度,开启绿色通道,为区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创造条件,企业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打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既可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又可以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我市农民稳定增收,从而促进呼伦贝尔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为呼伦贝尔市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