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为职业技术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将主题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年会提出坚定中国职业教育新型智库的发展定位,推动职业教育积极服务“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助力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落实。
融媒体时代全面到来,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传媒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型传媒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区域传媒产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思考传媒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现代产业体系呈现出链条式发展的特点,区域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必然随之发生转变。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组织结构、信息采集生产流程及经营管理模式全面变革。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也发生转变,传媒职业教育要深入调研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状况,重新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媒体在融合发展,传媒业态不断变革,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在媒体行业各岗位群人员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具备融媒体思维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最受市场欢迎。
湖南传统的传媒产业背靠湖南广电这块金字招牌,进入融媒体时代,湖南传媒产业处于风云变幻、新旧交替时期。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升级,各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纷纷建立,中小型新媒体公司不断崛起。湖南传媒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就业岗位和类型需求也发生根本改变。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传媒职业院校,应培养适应当前区域传媒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目前,省市级新闻媒体在转型升级中基本上都成立了各自的新媒体中心,优秀的传媒人才相对集中。但笔者在对湖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调查中发现,其人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具体表现在新闻采编队伍人数多,但年龄偏大,具备融媒体思维、掌握全媒体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很少。以祁阳县融媒体中心为例,200多名员工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不足40人,年龄结构不合理。调查还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采编人员数量并不少,但缺乏具备融媒体思维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新媒体创意策划、产品运营方面的人才不足。
传媒新业态催生了大量新媒体公司,也催生了新的人才需求。由于新媒体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一些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和职业教育的非专业人才进入传媒产业,出现从业人员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新媒体行业处于一种专业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状态。尤其是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自媒体从业者急剧增加,其中某些自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素养,为博取关注无所不用其极,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暴露出整个新媒体行业人员构成、人才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新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策划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目前,很多新媒体从业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甚至没有接受过基本的新媒体技术技能培训。随着传媒行业整体发展趋于稳定,区域传媒产业发展逐步升级,各垂直领域的新媒体运营对人才的专业背景要求会越来越高,具备新媒体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受市场的青睐。
2021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印发,并以其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得到了广泛关注。以职业教育对接的区域产业发展为方向,研究传媒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是否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等实际情况,这要求传媒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展开深入而紧密的联系,共同探索与产业技术技能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
“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是大势所趋。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迫切要求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与超前储备。[1]数字生态一方面造就了新型的数字化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快了传统岗位的数字化升级。
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尤为明显,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媒体融合日益深入,传媒产业数字化转型错综复杂,职业教学体系在对接区域传媒产业时,要找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背景下传媒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新版《目录》的修改倒逼职业院校系统化、结构化、体系化改革,做好专业一体化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创新落实落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应传媒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目录》在传媒职业教育方面有所调整。以新闻出版类为例,“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更名为“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以广播影视类为例,“广播电视技术”专业更名为“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加上“数字”二字,凸显了数字技术在这两个专业领域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要紧跟行业发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因此,课证融通是加快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课证融通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共同创建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建立起深入有效的合作途径,实现资源共享。针对证书要求和专业育人特点,传媒职业院校要探索课证融通实现路径,结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X证书标准,对接专业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构建自由、灵活的柔性化组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切入点,传媒职业院校推行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要在1+X 证书制度下,通过弹性、灵活的课程教学来满足在校生、社会成员的需求, 同时面对“理论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现状,需要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2]目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新闻与传播、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逐步开展1+X证书的试点工作,试图通过课证融通,在专业教学标准下优化课程标准,进而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对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获得职业证书,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
职业教育供给侧顺应产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新需求,专业集群化建设正是应对这一趋势的关键所在。专业群依托区域经济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来创建,围绕重点专业形成结构有序、优势互补的专业集群。专业群是职业院校发挥区域优势办学的重要载体,与其对接的区域产业存在交互共生、耦合发展的密切关系,将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都提高到了新的维度。一方面,职业院校专业群以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型人才的推动,职业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发展的未来。
“十三五”以来,为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湖南率先在全国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引导全省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到3个特色专业群。[3]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各二级学院拥有多个传媒类专业群,涵盖传媒产业链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新媒体技术、动漫与艺术设计、语言表演艺术等专业群。各专业群各有侧重,且相互联系,共同为湖南传媒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传媒类专业群仍然延续学科划分归类,依照传统媒体的格局来设定专业。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全面融入,打破了学科与专业的壁垒和边界,传媒专业群建设也应该实现学科破圈、专业破圈,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边界,建立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为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需要,专业群的设置从学科分类转向以职业岗位为定向标准。专业群课程体系要打通专业和学科壁垒,让各专业彼此参照、互为补充,既保留本专业特色,又具备跨专业的通用知识。专业群建设促进各个专业向细分和融合两个方向发展,协调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矛盾就要重构专业群,发挥专业集聚优势,根据区域产业变化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有效利用校企共治合力来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要找出传媒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必须从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针对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现状,打破专业界限和学科壁垒,重构专业群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建设服务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传媒特色专业群,才能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引领高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需从顶层设计入手,着眼于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的要求,将二级学院之间的学科壁垒打破,实现专业群圈层突破和专业之间深度融合,建设与职业技术技能匹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整合专业群资源,继续探索现代学徒制、校企共享共建实训基地、校企深入合作,创建共享、开放、互动的专业群动态教学机制,从整体上提升传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为衔接职业大学做好铺垫。
2021年《目录》修订立足于“十四五”规划的新阶段,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以培养高质量职业人才为目标,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特点,也展示了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目录》的修订突出了职业教育以“专业上新”适应“产业上新”的原则,在赋能经济发展中完善传媒人才培养结构。
数字经济带来数字化就业的快速崛起,不断涌现的新行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职业新岗位,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联合发布“全媒体运营师”等16个新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对接新职业和新技术岗位,对应市场化需求,这是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砝码。
依据新职业和新岗位的变化,专业更迭势在必行,传媒类专业群建设可以整合原专业,开发新专业,逐步完善专业群建设。融媒体技术、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的发展,催生了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网络直播与运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对照调整后的《目录》,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新媒体技术两个传媒类专业群建设为例,开发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网络直播与运营、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专业是完善专业群的重要思考方向。
当然,新增专业是否纳入传媒类专业群建设中,除了依据行业职业岗位的变化趋势,还需要考虑当前职业院校传媒类专业群建设的现实情况,同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基点,寻找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