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颜悦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辽宁 丹东 118000)
在202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1]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只有正确认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不断增强自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3]。一是有助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对流和人口的双栖流动,实现城乡之间的互惠、互补、互利和协调发展,进而建立一个有助于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二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农业农村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最为突出的短板和最为薄弱的环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保证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投入到农业农村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进而使农业农村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使广大农民尽快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三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个矛盾尤为突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城市带动乡村和工业返哺农业,可以极大地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实现农村的充分发展,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
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这些因素制约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升[4]。一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致力破解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经过不懈的努力,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因素不断增加,有效供给保障能力还明显不足。加快农业现代化可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化解农业发展存在的风险,统筹调配资源,确保有效供给。二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推动建设最美乡村。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党中央摆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生活幸福不幸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集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确保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而让广大农民稳步增收并分享更多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带来的增值收益,大幅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习近平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5]。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头戏”。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其建设进程的快慢和取得的实际成效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极端重要,紧紧守住“三农”这个基础,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后院,是应对变局和开创新发展局面的“压舱石”,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潜力,可以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有力的保障。
十八大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突出矛盾。
一是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不够严格。有的地方没有严格落实中央的耕地保护制度,肆无忌惮地践踏耕地红线,大量侵占耕地挪作他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大量优质耕地被污染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出现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和耕地土壤恶化等现象。二是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不合理,产生了供给侧矛盾,导致部分农产品紧缺和过剩并存的现象。此外,由于观念上的陈旧和技术上的落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推进力度缓慢,绿色生产方式没有普及,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产经营风险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决策风险等各种风险。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使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比其他产业面临的风险更加趋于复杂。
一是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配套。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村的基础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极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能力。但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仓储、物流、新型灌溉等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投入严重不足和生产设施不配套问题。二是乡村人居环境还需要下大力气改善。现阶段,农村在通信、广播电视等基本生活设施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城市相比较,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和水、气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农村还相对滞后,离广大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目前,农村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新型农业生产设备使用、社会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教育和卫生及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的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此外,乡镇公共服务功能一定程度弱化,城乡服务水平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明显不足。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滞留在农村的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现象。老年人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和对重体力劳动的力不从心,一定程度减缓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步伐,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是农民素质不高制约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和技能的农民队伍。当前,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财力和人力还远远不够,还不足以快速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农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影响发展后劲。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需要各类人才作为支撑。解决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问题。目前,农业农村的人才政策体系还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4],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这就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既要解决数量问题,又要解决质量问题,既要解决总量问题,又要解决结构问题,既要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又要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
1.用严的举措,保住“铁饭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6]要保住中华民族的“铁饭碗”,我们必须首先要保障粮食安全,这是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守住粮食安全这一基本底线,必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效应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2.用活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要解放思想,运用更加宽广的视野设计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生产区域,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农产品生产区划合理,彻底解决农业供给侧这个主要矛盾。要坚持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在确保粮食增产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逐步向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多维目标转变,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发展。
3.用新的动能,让农民增收
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让那些与农业相关、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实施生产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让生产加工、检验检测、包装和仓储等产业链条尽可能在农村完成,为广大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促进广大农民的增收。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农村现代服务产业新业态,不断培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让广大农民分享新业态带来的更多实惠。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和国家的现代化。
1.科学布局乡村发展空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科学规划乡村建设,既要确保粮食安全,又要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和广大农民生活需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农村生态环境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等因素。在规划乡村建设中,必须从乡村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多种因素,分类推进实施,不能违背广大农民的意愿和客观规律,盲目地搞一刀切和大拆大建。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要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既要完善基础生产设施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又要建设基础生活设施满足广大农民居住需要。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和乡镇公共服务功能,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水平,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
3.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队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和积极营造良好的拴心留人环境,从培育、引进、保留和使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热爱农村和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7]。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对农村进行全方位改革,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各种障碍,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各要素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激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8]。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单纯依靠农业农村挑大梁,必须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坚决贯彻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坚持走工农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二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在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而生。这些新产生的经营主体,能快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实现现代化。三是注重保障农民的权益。农村改革要成功,必须充分依靠农民和广泛发动农民,最大程度地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和首创精神。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改革的同时,还要充分保障广大农民土地等各项权益,让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实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只是取得的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胜利。这一胜利还不足以让乡村完全实现现代化,离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还有差距。乡村的脱贫摘帽和贫困户的脱贫,绝对不是终点,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乡村振兴和广大农民追求更加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1.持续推动农村特色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农村的一些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的进程中,还要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的成果,加强对乡村特色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培育和长期帮扶,既要不断扩大规模和支持对象,又要注重延长特色产业的生产和销售链条,力争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和推动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2.实施对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地区的集中支持
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在脱贫摘帽后,其自身的发展能力还不够强,基础还比较薄弱,根基还不够牢固。同时,农民稳定的增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十分富足。这些自身资源比较匮乏、脱贫摘帽时间较晚的欠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所以,对待这些地区,各级的关注度不能减弱,各项扶持政策暂时不能改变,财政投入不能减少,对口帮扶不能撤离,集中支持力度不能降低,坚决防止脱贫摘帽后再返贫情况的发生,致使脱贫攻坚成果毁于一旦。
3.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分类帮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一部分特殊人群,单纯依靠自身很难实现收入上的增长和生活上的改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对于农村的这部分困难群体,必须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各项保障制度,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帮扶,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尽可能地使其困难得到解决,家庭负担得到减轻,生活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