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在中国的现实价值转换

2021-01-16 03:53温彦军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伦理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温彦军

(太原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 太原 030008)

探寻习近平生态伦理观可以看出,其根本源于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因此,要想展现出习近平生态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就需要从马克思生态伦理观中分析,深入分析这一思想观念,探究内在的逻辑思想,这对现实中的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马克思伦理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关系解读

1.自然伦理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

首先,应当分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对于自然价值的认可。在马克思主义中,承认了自然价值。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自然价值概念,但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确实间接地提出了这一定义,同时这一思想也是自然价值形成的先决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自然价值和人息息相关,这是一种有属人性的价值观念,是随着人类不断发展诞生而出的价值。同时这种自然价值具体是指使用的价值[2]。劳作是产生可以交换价值的基础,如果某一个价值并非是通过劳作得来的,那么这样的价值也是不能用于交换的。同时因为价值具有使用的属性,因此,这一价值具有自然效用。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就是自然的效用。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是财富源头的观点。任何财富都来源于自然环境,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源于自然环境的。从历史的条件下思考这一问题看出,资本主义观念中注重财富和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即谁掌控了资源,谁就相当于掌控了财富,因此将自然资源和财富画上了等号。从这一角度也能够看得出,自然的本质也就是财富的源头,是具有创造使用价值的。而马克思主义将自然物的评价以社会的尺度衡量,得出了自然物在使用中的有效性决定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这种评价方法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这就是要求需要出现价值的交换,即人类首先应当认可自然的价值,并且使用劳作作为衡量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承认人在自然环境中占据的地位是客体。从第一自然时期开始看,自然的概念是一种客观物体,当第二自然时期的过程中,人类出现了,在这一时期中,自然逐渐变成人的活动对象,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环境体系下是一种客体的关系。在自然界中,主客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对象性的,为此,马克思将这种关系看成是认识、实践和审美的内在联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得出,自然界中人类将其看成是认知的一种对象,也就是说,这种认知是属于自然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人类也认可自然规律,是寻求“真”的过程。自然物在人类的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这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实践对象。从人类活动的实质上看,其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改变了自然物的自在性,也就是按照人的思想对自然进行的一种改造。要想保证这一改造过程符合人的主观和客观规律,就需要具有求“善”的思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物的存在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因此,人能够在自然物的基础上享受生活。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改造和融入的过程中最终会形成“美”,表现出人类独有的审美观念。综上所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真善美”的集合体,三者相互协调统一。

2.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深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从理性反思的角度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首先,在时间关系上看出,自然界的物体诞生早于人,世界上首先出现了自然环境,然后在自然环境的体系下逐渐诞生了人。这说明了自然是形成人生存活动的基础,只有首先出现自然环境才能够出现人的生存和一切的活动。在人类的初期时代中,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依靠着自然基础逐步演化出文化、思想、语言等内容,最终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进化成高等生物。从这一角度看,自然是推动着人向着高等形态转化的动力。随着人类的认知不断提升,人认识到人是产生于自然的一种产物[3]。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认知在有局限的情况下逐步提升,但不管是何种时代,人始终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存在首要条件是自然存在。最后,人的一切活动需要受限于自然环境。从马克思主义分析,自然规律是一种恒久存在的客观事物,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规律具有很多不同的改变,但人的活动始终需要依附在自然规律中。

第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重点。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明确地提出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由此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中,自然已经成为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先决条件。也就是人的生存是自然提供物质和能量产生的结果,这就是人化自然。再者,在这一思想体系中,自然的存在为人的生存提供了能量、物质、空间,因此,自然的对象可以看成是人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如阳光、空气等。同时人的意识也是来源于自然。因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因此,自然为人的生存提供了精神上的基础。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任何艺术的诞生其源泉都是自然,自然可以为人提供灵感、精神思想等。最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依靠着自然实现的。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的生存不仅仅需要独立的个体活着,同时还需要和人之间建立纽带关系,这种关系的建设就是通过自然环境完成的。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观蕴含的相关逻辑

1.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进行了阐述

第一,因为人类的劳作产生了道德合理性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劳作的道德合理指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具有的统一状态。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的需求,同时劳动也是人本质的提升。自然解放指的是一种逻辑上的实践,并非是从人的方向产生了自然的解放。要想做到人与自然的双向解放首先要求人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和自然,然后能够寻求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合理性。

第二,人的活动和劳作可以为自然提供道德内涵。从历史的不断演变中看,在人的不断劳作中,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具有了人性的属性,自然可以看成是人性道德的一种,也就是将自然和人放在同等的伦理地位中。因为人的生存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因此自然就出现了道德内涵。但反过来,如果人的活动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那么自然也会出现报复性的演变。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中,人认识到了人的活动对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于是,人的活动也开始从自然责任的角度出发规划,并且希望通过劳作能够改变已经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企图利用劳作保护自然,并且维持原有的自然风貌。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因为人希望自然资源变成原有的样子,同时也是为了降低自然报复性改变程度的重要途径。

2.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应当和解

第一,分析人和自然可以实现和解的思想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和自然是长期共存的关系,但在这种共存关系中并非是平静的,其中充满了很多矛盾。深究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源可以看出,这是因为人的价值危机和道德思想下滑造成的。因为人的价值观改变了,道德水平下降了,因此人和自然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和脱节。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源的存在,马克思思想中对待自然生态伦理问题主张从人思想上开始改变[4]。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人和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因此,在活动时也应当注重对象的状态。假设人的活动不考虑对象状态的话,最终的结局就是自然消失。又因为人也是生存在自然中的,因此人也会消失。这就是人的活动应当自觉产生约束的根源。只有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在自然实践中考虑到对象的状态,这也就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解。对于文明程度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也给出了合理的衡量尺度,即生态意识。马克思强调人的文明应当是尽可能地培养人一切的属性。

第二,分析人和自然可以实现和解的物质条件。概括性地说,和解的物质条件应当指的是能够改变生态矛盾的手段,也就是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科技逐渐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是社会核心的力量源泉。同时,科技生态化变革也能够作为缓和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源。因此可以证明,通过科技的改革能够改变原本双方的紧张关系,使人和自然的和解出现了可能性[5]。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科技生态化的理解具有如下的几种改变:首先,是针对废弃物的科技改革。通过科技将人类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使用的资源,这样就能够形成循环。其次,通过科技的提升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原自然资源的使用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还有针对科技有效实现“绿化”的部分。指出通过科技技术的不断优化可以改善现有的耕作方式,比如,提升土壤的质量,进而在单位土地中提升产量;改变现有的畜牧业生产工艺,提高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等。

三、现代社会马克思生态伦理观蕴含的深刻价值

纵观我国的改革发展变化得出,在这种改革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使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的生态伦理观就是从马克思生态伦理体系中产生的,这也是习近平生态伦理观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主义对待人和自然规律的关系使用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并且预测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大致走向。在其思想体系中不仅包含有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有人和人的历史变化内容,诠释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6]。从两者关系变化的历史角度分析了这种内在联系,同时这种联系可以预见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提出的和解思想。习近平按照中国现有的生态现状结合马克思主义融合了现时代的观点,提出了人和自然是需要和谐相处的,其思想观念从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阐述了这种和谐思想的本质。通过习近平生态伦理观的不断深入,最终得出文明和生态的依存关系,要想提升中国文明程度就需要注重发展中国的生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提出了很多有关生态保护的论断[7]。实际上,习近平的观点不仅仅是局限在中国本地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这种思想也是适合全人类的。这是一种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也是体现出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途径。

具体分析可以得出,在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观念中,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观点的主要源泉[8]。其一,在马克思主义中,自然中包含有人这一元素,人实际上是自然环境孕育的一个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自然。习近平观念中也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人和自然关系是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其二,马克思主义认可了人和自然关系建设的实践作用,认为实践可以连接人和自然,实现双方的沟通[9]。习近平继承了这一观念,并且结合中国目前的环境提出了应当保护自然的概念。其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虽然在马克思的年代中,环境问题并不尖锐,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他从思想中寻找到了这一问题,认为自然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人类的活动。马克思利用自己敏锐的思想洞察了这一点,并且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人思想上入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的初期,在这一阶段中,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向着高级阶段前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0]。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完善社会制度可以修复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伦理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