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近年来,为更好的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主体,其财务管理水平和内控水平也要随之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工作模式已满足不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合理性和规范性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就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手段,使之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相结合,构建一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
内控的核心是风险管控。事业单位内控的手段主要是凭借制度、程序等手段,对内部的经济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单位要在原基础上将信息化手段植入,改变原有权利控制方式,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体系落到实处。
原有的会计信息重点在于核算和监督,在控制方面存在固有的缺陷,比如对于部门预算,只能人为的在会计系统之外进行单独记录,并不能保证数据实时更新,所以对部门预算的支出进度、支出合理性把控不严。在建立信息化内控体系时,要考虑将其预算控制作为重要的环节,利用软件和操作终端,从源头就能达到控制的作用,并且可以利用大数据更准确的分析出各部门的支出构成和支出进度。另外,利用机控节省了对事务和资金处理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流程风险。
会计内控信息化在延续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上,融入创新发展的思想,充分弥补了传统会计工作的不足,让会计工作方式得到升华。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管理准确性。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淡薄,部分管理层认为只要单位内部制定相关的业务管理制度和人事财务方面相关的管理办法,完善业务流程,并按照现行制度和办法执行就可以了,内控管理工作不过如此。其次,一般内控相关文件都是下发至财务部门,单位认为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单位其他部门职工配合积极性不高,执行起来配合协调性差。第三,内控的制度体系不完善,有些单位按照要求制定了相关制度体系,并形成内控手册,但内控只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具体落实,内控实施流于形式;或者一些单位是通过外部协助等其他方式,取得统一的制度模板,但是没能与自身情况相结合进行修订与完善。第四,内控没有完整性,不能全面覆盖,从业务环节来看,大多数单位将内部控制的重点只放在财务方面,却忽略业务活动控制和业务流程控制,举个例子:在单位业务活动中,涉及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六大方面,但是单位往往只关心付款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环节的控制;另外在岗位设置方面不注意岗位的牵制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问题,以及业务的归口管理问题,使内部控制不能深入到各个环节,并贯穿于各个活动领域,导致内部控制无法落实落地。
面对以上问题,在内控体系构建过程中,信息化成了一条有效路径,将单位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都内嵌到信息系统中,通过审批流、工作流将业务流程固化,在流转中如涉及审批的业务,通过已嵌入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那么运用这种固化的流程,使业务在创建,审批,支付等环节都是在信息化系统中完成,并在每个流转环节留下痕迹,工作中减少人为干预;运用这种“强制性”流程,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制度的执行效率,将业务流程信息化,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
运用信息化技术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实现防控流程风险的手段,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业务信息化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风险监控能力、风险预警能力,并要加大内控与业务活动之间的衔接融合、数据共享、约束控制,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自动化。
事业单位要注重从约束自动化的角度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内控信息系统,来实现用机控代替人控,从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可知风险。
事业单位利用内控系统中的岗位职责、授权范围等,约束和控制审批过程中的相关权利和实际责任,将业务中的责任和追责都设置在内控系统中,使责权明晰。
对于工作标准化,主要是口径统一,能够将风险要素、控制步骤、控制要读、控制逻辑等,都进行标准化的量化工作,并要嵌入到内控系统中。
在信息化内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保证制度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建设涵盖单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内控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