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颖 本溪市人防指挥中心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既然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且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优点多多,因此企业经营者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来了解内部审计信息化蕴含的各种风险,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完善策略的设计方面,注重借鉴一些企业的经验,只有从其它企业经验中汲取养分,才能够避免相关策略的设计中出现同样的错误,减少走弯路的概率。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而言,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整体目标进行明确。而且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检测,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企业内控审计工作开展而言,起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满足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并且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计算信息具备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提升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在当信息化环境的作用下,企业内控审计工作需要全面地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检测,保障企业内控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为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1]。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作用下,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而且要想促使保障企业内控审计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促使企业内控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数据库信息,直接开展审计工作。由于企业内控审计工作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影响,其工作方式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能够促使企业满足市场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就需要对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情况加以重视,并转变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促使审计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地提升,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为企业的获得经济效益。
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公允性,同时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企业需要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数据的安全防护。首先,企业需要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相分离,确保审计人员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其次,企业需要引导审计人员学习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审计知识,做好“互联网+”时代最新审计风险防范工作,有效识别和评估各项风险;再者,企业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数据的安全管理,做好各项数据存储工作,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盗取[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数据。为此,企业需要高度重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专业审计软件的开发,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与内审工作集中至一个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科学集中化管理。良好的审计软件是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有机集成,中小企业应加大对专业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引进或自主研发高性能、多功能的审计软件,并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开发相应的模型,提高审计软件的适用性。审计软件的开发应注重数据安全管理,可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对电子数据实施实时监控,防止数据被滥用和篡改。同时,企业需对员工的权限实行详细划分、分类管理,严格控制个人相对应的权限,提高信息资源的相关性和安全性。
互联网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不用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审计工作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远程审计虽然方便,但存在诸多风险,企业需要实施全流程监督机制,实时监控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各种异常,从而对风险进行快速识别、评估和化解。这种情况下,企业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人员需要对自身的职责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做好远程审计全过程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内审人员需要认识到大数据审计将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员工应当及时更新审计思想观念,发散审计思维,树立信息化的意识,顺应新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大数据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注重对内审人员的多维度培养。内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会计、稽核审计、经营管理等知识,还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审计软件和大数据管理系统。企业应广纳兼备金融经济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和风控能力,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金融信息大环境。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高度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同时也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转型。在开展内部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创造宽容的审计文化,在硬性化审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有一定弹性的内容和规定。让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识别人员具有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如此对于风险识别人员潜能的挖掘很有利,进而帮助企业提升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效果,降低审计风险发生概率。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已然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信息技术被广泛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正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其在企事业单位管理领域的大范围应用,更是较大程度上带动了企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