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立志 姜明红
(1.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2.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后,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如何适应就业市场,提供人岗相适的高素质毕业生是摆在高校的首要问题。在这背景下,精准把握地方就业市场需求、建构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是服务学生、回应社会对高质量就业期待的应然之举。
(一)基层人才荒问题严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人才缺口,尤其乡镇一级组织中人才严重匮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留不住人才,尤其是外地考录的生源,很少能留下来;大部分本地考录的生源,也都想方设法调回旗直部门或更高级别的部门,使得乡镇始终处于青黄不接的人才荒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开展。
(二)各中小学教师数量缺乏,年轻教师由于编制所限,年轻教师无法及时补充,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教师队伍断档、一线教学由代课教师维持等情况,使得教育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嘎查、社区工作人员流动大,稳定性差。嘎查社区人才匮乏成为阻碍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工作任务重、报酬低,几乎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考录的大学生,也都将其当作一个过渡选择,流动性很大。随着国家“一村一个大学生”政策的出台,如果人员的事业编制及相关待遇得到落实,嘎查乡村地区的就业吸引力会得到增强,工作人员稳定性也会加强。
(四)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由于基层工作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各项工作的推进。基层急切盼望能够有立志于扎根基层、立志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于到最困难的领域建功立业这种情怀的人才。
(五)基层单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毕业生刚到工作岗位时,由于培养周期漫长,短期内很难达到职业规划预期,很多新入职的毕业生刚培养到一定程度就调离了,基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的摇篮”。
(一)招生就业政策研究服务机制运转不畅,政策“吃”得不透,“家底”摸得不清。在招生就业工作中,招生就业处和二级学院的职能定位不明晰、信息不畅、“两张皮”现象严重,未能做到有机融合、合力攻坚,更没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强大攻势。
(二)对就业市场分析不深、不透,在就业方面虽然与地方有框架协议等合作机制,但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未能有效建立结合就业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的联动机制,使得毕业生与就业所需人才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就业效率。
(四)在就业市场上尚未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就业市场对学校的认知度低,没有形成被社会和市场公认的突出的毕业生优势,毕业生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价值体现不明显。
(一)重构就业研究服务组织结构。从目前的就业政策研究和指导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就业研究指导服务工作的有机融合,未能发挥合力作用。重构就业政策研究服务组织架构是必然选择。在原有的组织架构基础上,将二级学院的招生就业工作组织架构与院本部的组织架构进行有机融合,形成“院招生就业领导小组—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处—二级学院招生就业领导小组—分管领导—招生就业专班”完整的招生就业研究服务链条。具体建议如下:
1.学校要与各地党委政府建立有效联系。要与市旗两级党委政府重新拟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人才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智库成员单位,参与到党委政府人才工作全流程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话语权。
2.招生就业处作为整个招生就业工作牵头抓总的部门,要切实履行总协调总督查职责。具体工作中负责汇总上级所有招生就业政策,做清单式梳理,初步拟定落实工作的责任主体,并就相关内容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招生就业专班进行深入研究,达成工作共识,最终确定责任主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工作布置之后,招生就业处要全面履行总督查的职责,针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一抓到底的督查,并在督查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协调解决,绝不能让任何工作因沟通不畅而停滞不前,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除此之外,招生就业处负责搜集所有与招生就业有关的信息,如实时搜集掌握其他高校和地区的招生就业工作经验和做法,对于有价值的信息,按照上述流程进行研究,并完善学校的相关就业工作制度和方案。
3.二级学院要切实担负起招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要完善二级学院招生就业政策研究服务组织架构的运转机制,在二级学院招生就业领导小组下成立就业政策研究指导专班(专班由分管副职担任,选配精兵强将,专班人员不少于三人并要相对稳定,要求成为本领域招生就业专家式人才),全面搜集研究本领域招生就业政策,并就各类就业政策需要采取的工作战略、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而充分的科学论证。经二级学院招生就业领导小组研究审核后,将研究成果与需要院本部协调解决的问题一并实时报送招生就业处,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招生就业处要实时掌握各二级学院的所有就业信息、应对策略和需要院本部解决的问题,并对二级学院提交的需要院本部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研判,科学整理出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形成问题清单,报分管领导审阅。分管领导结合工作实际,对必要事项及时提交院招生就业领导小组研究,并由招生就业处实时将院本部研究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责任分解,按照责任清单一抓到底,做到不解决不销号。
4.资金保障。招生就业工作需要大量外联,尤其将二级学院的招生就业专班运转起来之后,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支持。学校应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以确保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二)对就业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学校要对就业市场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即时性地调查研究,汇总最为精准的就业信息。既要汇总现有的所有就业信息,又要创造性开展就业市场拓展工作。所谓创造性开展,是指在某领域或某行业,现有的就业需求中对方可能没有考虑某一学校毕业生,但是,通过有效交流推介,创造出就业需求,甚至可以订单式提供人才供给。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高校要广泛地与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各类协会组织和有利于拓展市场需求的主体建立紧密型联席磋商机制,形成与就业终端共同谋划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靶向定位就业市场,精准设置培养计划,打造就业市场上具有“呼伦贝尔学院品牌”的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做实全流程就业指导。全流程就业指导,是指高质量、深入灵魂的就业引领。(1)校招生就业组织机构将通过对就业市场系统梳理后,精准整理出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并要充分利用学生入学之初的教育时机,以虚拟“招聘会”等模式,将每一个学生未来所能尝试的就业渠道以生动的、可理解的模式展示出来。并对每一个岗位的前景、待遇、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典型的事迹、将采取的培养方式、建议学生做出的努力等信息一一呈现给新入学的学生们;(2)要充分利用就业手机终端的作用,将实时就业信息,包括新产生的就业岗位需求、每年毕业生就业的详尽信息、优秀毕业就业生的业绩评价等,及时推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随时能够掌握未来的就业需求,尤其能够从师哥、师姐等身边典型的就业经历中获得就业信心;(3)由于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纳入就业体系之中,也能够调动起其主观能动性,避免在入学头两年在茫然中度过可贵的时光。在这项工作中,各二级学院的招生就业专班要发挥重要作用,要全流程的提供指导服务。方式要灵活多样,如,采用让用人单位的人讲行业前景和人才需求、就业明星讲成长经历、组织学生定期召开就业恳谈会、建立院官方就业论坛APP等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增强就业工作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使学生们在校期间始终在前往就业的正确“轨道”上,久久为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4)要在全院教职员工中树立全员抓就业的思想,将就业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和活动中,形成全员抓就业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2.精准设置培养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在全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育。[1]而这种综合能力就是一个学院学生的品格。呼伦贝尔学院培养的学生将拥有怎样的“品格”,在就业市场和社会上将打造怎样有口皆碑的呼伦贝尔学院就业“品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全员发动、跟踪问效。建议由校最高决策机构进行研究,确定大的方向,再落实责任,全面推动。在具体工作中,要对整个工作的逻辑关系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到让全校师生入脑入心,并逐渐让所有呼伦贝尔学院人都拥有一种劲头——用这一代人的艰苦努力,打造出呼伦贝尔学院一批又一批“铁军”,从而形成呼伦贝尔学院整体的一种“品格”,并代代相传。各二级学院都要靶向定位,精准结合就业市场统筹考虑以下问题: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招录方式是什么?如何做到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成为能够达到相应的从业水平?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够经得住时间、历史和市场的检验而始终保持成色?结合上述问题精准设置与就业紧密对应的培养计划,从而打造出二级学院各自的“铁军”。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从入学开始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就业方向,从入学之初就接触相关行业,而且这项工作一定要由二级学院精心组织、全程跟踪问效,要帮助学生们寻找自己喜欢的就业领域的“师傅”“偶像”,并由组织出面以官方签订协议等形式,与相关就业实体建立起有机的联结和有效的运转机制。学院要高度重视这些“师傅”“偶像”级人才,让他们成为学校的外脑,编入智库管理,给予足够的尊重,也可给予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更好地发挥成功就业案例的示范作用。在实习见习中,还要注意建立对有从事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意愿的学生到党政机关、乡镇实习的机制。学校要对这类学生进行专项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实习见习岗位。
3.针对各地缺少乡镇“留得住”人才问题,可建议当地政府专项拿出若干编制,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定向培养、优中选优的形式留住一批志愿在基层困难地区工作的人才。
4.精心策划优秀毕业生展示推介活动。通过院内精心选拔各专业中最强的毕业生,通过现场展示或线上直播的形式,向社会和就业市场宣传学校的毕业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逐渐打造学校的就业品牌。
5.充分挖掘校友潜力。呼伦贝尔学院在62年的教学实践中,培养了众多人才,这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对母校都有一份眷恋,也都有为母校的发展出一份力的情怀。建立校友联系机制,将优秀校友纳入学校就业工作智库中,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交流、宣传校友在学校育人及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校友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推动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建议,“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要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到基层就业。因此,在塑造具有“呼伦贝尔学院品格”的铁军中,设置一个“特种部队”。他们的不同之处是能够主动请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最困难的领域,立志要长期甚至一生都献给这份事业的信仰坚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也将成为“呼伦贝尔学院品格”铁军中的精英,投身于火热的新时代,并将“呼伦贝尔学院品格”的种子播撒到实践的沃土中,能够使它生根发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健全和落实就业回访机制,要通过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和长期跟踪研究,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完善相关工作,还要将已毕业学生中的精英纳入智库管理,形成一个逻辑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