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大连工业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学科、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党建+课程思政”和“党建+专业思政”新路径,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按照立足实践、分层推进、把握主线、不断完善的工作指导思想,总体设计和推进学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工作。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 年,其前身是食品工程系,2002 年更名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二级学院,并于2010 年独立命名为生物工程学院。学院拥有国内顶尖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明显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学院目前有教职工50 人,党员教师比例超过70%。工科背景本科学生800 人,研究生300 人,学生党员40 余人。总支下设六个党支部,支部书记配备全部达到双带头人工程。
按照立足实践、分层推进、把握主线、不断完善的工作思路,构建以总支书记、院长为组长、总支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总支委员和党支部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的组织保障体系,以加强党的支部建设,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目标,统筹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思政建设工作,精心围绕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工作设计、实践党支部活动实施方案。
1.以党员先锋工程建设为载体,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示范队伍、示范课程和示范课堂
课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党员教师队伍,是“党建+课程思政”工作实践的关键。在支部党员,重点在基层支部党员干部中遴选一支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将这支队伍建设成“课程思政”的示范队伍,鼓励党员教师在授课中“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同时将教学名师、省优秀党员、省先锋示范岗党员教师纳入队伍,不断摸索、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借助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这批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要注意发挥这批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加强与课程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解决、掌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以学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和教改立项为载体,鼓励、支持部分党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争取在目前三个专业中,每个专业建立一个“课程思政”可示范课程,并对课程建设进行跟踪,不断总结完善,力争达到可以示范推广效果,更好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在示范课程中,精心设计打造一个党员骨干教师教学示范课堂,如通过鼓励教师佩戴党徽,为授课教师颁发一个统一设计的“我是党员,看我的”标识牌,制定党员教师的承诺宣言书等形式,鼓励党员教师在授课中“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增强授课的仪式感,增强“课程思政”效果。
2.建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交流研讨工作体制
建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专题“党日”活动平台。通过设计、组织党员“党日”活动,党员“沙龙活动”、党员头脑风暴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挖掘研讨、教学心得交流,引导广大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关注人才培养工作。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支部党员先锋工程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作为党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党支部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
3.加大先进典型、先进事例的宣传和表彰
对“党建+课程思政”和“党建+专业思政”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党支部、教师、学生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对一些优秀课程、优秀课件和优秀的思政元素案例教材进行评比和表彰。努力打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
围绕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敬业精神、科研精神、艰苦奋斗等方面的精神培育和能力培养,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等工作为切入点,积极发挥校友、企业人力资源精英、资深学者专家、党员教工骨干、学生骨干等资源优势,构建企业导师、校友导师、专家导师、党员先锋、学生先锋等队伍在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求职面试指导、科研精神教育等方面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工作,建立多维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全面营造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1.建立多维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导师队伍,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导师队伍遴选工作坚持优中选优,按计划遴选的原则。遴选导师工作队伍,坚持政治标准是首要条件,各类导师队伍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校情怀。
遴选范围是从理想信念坚定的老红军、老党员,优秀的校友,资深的企业人力资源高管,具有崇高科研精神的专家、学者、教师,出色的党务工作者、教辅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等范围。每年学期初制定遴选工作计划,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确定导师队伍人选,制作发放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导师聘书。建立生涯规划讲坛、与导师面对面、我心目中的优秀导师、与导师隔空对话等形式的导师队伍与学生互动交流平台。每年或每两年组织评选一次学生心目中的最可爱导师等活动。
2.建立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先锋队伍,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格局
建立大学生职业规划先锋队伍,积极引导、教育他们投身年级同学的就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在同学中起到先锋示范作用;在学院的统一带领下,参与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组织推动导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建设工作;为来校招聘企业做好专场招聘的宣传和现场组织等工作;多渠道积极搜集,整理针对学院毕业生的招聘信息,并通过多种方式向毕业生宣传发布,同时做好就业信息落实的跟踪调查服务工作;建立供需信息平台发布系统,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建立用人需求信息数据库,做好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为学院就业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以做好“思政元素教材”“学生成长案例集”和“优秀典型案例集”三个工作成果为导向,做好党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工作模式实践平台的设计。
1.努力通过项目周期建设,以“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为背景挖掘、整理一套可示范推广的思政元素案例集为导向,组织好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和小组示范交流等活动。
2.以搜集、整理一套身边学生、校友的优秀案例集为导向,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开展优秀校友访谈、事迹采集等形式,搜集整理在行业专研、爱岗敬业、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的典型事例;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力量搜集普通同学中发现的自立自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先进事迹和典型,将典型案例及时反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充实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3.对党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融合推进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支部、教师、学生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对一些优秀课程、优秀课件和优秀的思政元素案例教材进行评比和表彰。努力打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