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涵韵欣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式英语是一种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变体。受到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这种变体一般不符合英语表达的规则,且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因此,许多将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式英语。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它,有些中式表达甚至还得到了国际官方的认可。而在中国,对于中式英语的使用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赞成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国际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应给以宽容和肯定;另一种反对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畸形错误的英语变体,应给以指责和排斥。可见,中式英语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将利用语言接触的相关知识,对中国早期的皮钦语和当代中式英语进行分析,总结其利弊,并结合中式英语的现状,讨论未来可能的探索方向。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是语言接触的产物。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语言相互接触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常常会导致语言发生演变,或者产生出一种新的融合性语言。
根据社会环境和后果,可以将语言接触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社团面对面的语言接触。间接接触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分离的语言接触。下文将要讨论的洋泾浜英语和网络流行语便分别产生于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洋泾浜英语是最早的中式英语,出现于20世纪初的上海租界。由于大量外国商人的涌入,当地的语言无法解决交流的问题,于是当地人便将英语与方言混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洋泾浜英语。它不遵循英语的语法,而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语序,将语句“字对字”地转换成英语。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以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这样的用法在英语中原本是没有的,但随着双方的交流也慢慢融入了英语体系。类似的还有,在表示“不用谢”时用“No thanks”。这个短语的原意是指委婉地拒绝,因此这种表达在交际中就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在互联网时代,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即使不方便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文字和语音的形式进行语言接触。于是,便造就了许多在网络上流行的中式英语。而相比早期的皮钦语,现代中式英语更多地运用了语言借用和语码混合。
语言借用指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比 如“dama”(大 妈)、“fenqing”(愤 青)、“mahjong”(麻将)等词汇,直接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转换成了英语单词,借用了词语的音和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借词,也可以理解为外来语。
除此之外,中国网友还发明了一些通过语码混合得来的单词。比如,“Z-turn(折腾)和“gelivable”(给力),不仅包含了汉语拼音的成分,还加入了英语形容词的后缀。还有一部分中式英语网络热词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例如,被收录进美国在线俚语网站“城市词典”的“don’train”(动车)等,巧妙地将中文与英文混合在了一起。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负迁移的结果。英语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中式英语,否则长期积累下来的“中式表达”会对将来就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与外国人的沟通交流。而据笔者观察,即使是在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当中,中式英语的现象也极为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式英语的问题,避免在对话和学术研究中造成误解。
除了语言习得中的弊端,中式英语还会对社会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公共场所的路标就常常有一些英语误用,比如“小心路滑”被直译成“Take care of safety,the slippery is crafty”,就会让很多外国人费解,不但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还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近些年出现的部分中式英语已不再是简单的“字对字”转换,而是融入了许多创新的元素。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网络流行语(如“gelivable”),虽然包含了汉语拼音的成分,但是单从形容词词性来看是符合英语构词原则的。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这些中式英语的例子,实际上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帮助中国学生认识到这些词缀的用法。此外,中式英语还能帮助汉语走出国门,让更多的英语使用者了解到汉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那些被国际认可接纳的中式英语,也恰恰体现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所以既然中式英语难以避免,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短板,也应给予一些理解和包容。
笔者认为,未来对中式英语的探索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从构词上,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词汇量的积累,扎实巩固基础,争取创造更多能够被国际社会认同并使用的“后现代中式英语”(例如,“antizen”译为“蚁族”,是把“ant”(蚂蚁)加上英文后缀“izen”,用来形容80后大学生低收入聚集的群体,就是一种用英语词汇和构词法来描述中国现象的新型中式英语)。二是从教学上,在英语基础学习的阶段,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灌输一些跨文化知识和一些英语构词成句的技巧,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不规范的中式英语也会得到纠正。
人们对于中式英语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而笔者认为,中式英语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利用好中式英语这把双刃剑,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避免不规范的中式英语,同时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中式英语给以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调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更有利于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中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