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化视角下体育公共设施供给举措的完善

2021-01-16 08:08:51路瑶郑丽娜吴凡
公关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公共产品均等化

路瑶 郑丽娜 吴凡

摘要:体育公共设施均等化包涵三个层面的含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我国现阶段体育公共设施与服务存在供给公众侧参与度和利用度低、在老旧小区社区生活圈建设中体现度低、共享理念实现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均等化的内在要求,改变体育公共设施供给理念,与地域体育文化相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体育公共设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关键词:均等化,公共产品,共享理念

一、体育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必要性

国民健康是国家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鼓励全民健身活动是党十八大传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提出2030健康中国和我国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这也对体育公共设施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3月30日,国务院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公开共享。这为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均等化提供了政策基础。关于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内涵,有的学者提出均等化是指“政府站在公平的角度为不同的利益集团、社会阶级及经济成份提供均衡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均等化则体现在收益、成本及财力等方面。”[1]

笔者认为,体育公共设施均等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指不同群体居民享受体育公共设施的均等化,主要是指体育公共设施应该满足老中少多维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指城镇社会生活圈建设过程中,对城镇社区之间公共实施人居占有率的均等化,第三个层面是城镇和农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体育公共设施供给的均等化。这种均等化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

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政府投入公共设施,并非只是财政投入和消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公共设施投入,能够降低边际成本,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用于其他领域,可以促进更多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好公共设施的投入,实现公共设施的均等化,是提升低收入者参与初次分配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体育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发展现状

1.体育公共设施供给侧公众参与度和利用度低。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以冬奥会为契机,近几年大力发展体育项目,2019年以来,近千个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进入建设阶段,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供给理念上存在滞后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设施样式单一,不能满足年龄层次的使用需求,主要体现在体育公共设施供给专项青少年儿童类体育设施、老年体育设施覆盖范围有限,使用率也较低;重建设数量轻与文化相结合,有些地区只单纯追求体育健身设施的数量和覆盖率,但是并没有与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由于只是硬件的简单建设,加上乡村的健身意识较差,所以公众对公共设施的适用和监督管理参与热情低,导致公共实施的使用率低。体育设施与文化相结合,开展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才能更好的调动民众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体育公共设施供给在老旧小区社区生活圈建设中体现度低。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提出以来,诸多城市都在因地制宜的开展实践。很多新建小区都实现了医疗、健身、养老、教育、商业等多功能作用。2021年3月,河北省住建厅针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召开专门会议,体现了省政府对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视程度。但是很多老旧小區在改造过程中,对体育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不到位,小区内见不到体育公共设施或者公共设施设备简陋以及设施遭破坏未能及时修缮及不合理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社会街道办及相关管理者监管也不到位。老旧小区的体育公共设施维修缺少明确的责任主体,即使存在制度上的责任主体,也没有发挥及时监管和维护的相关职责。

3.体育公共设施共享理念实现度低。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布局规划不同于一般商业设施的利润最大原则,而是包含了服务公平与效率上的特殊性[2]。因此,体育设施供给设计中,就应当将共享理念融入其中。有些城市在承办了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后,体育场馆利用率低,没有向公众开放,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健身的功能,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社区周边的高等学校体育场馆不能实现社会化共享,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小区施行刷卡封闭式管理,造成非小区人员并不能在合理空间距离内共享体育公共设施,所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半径范围内并不能满足健身的需要。

三、体育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完善路径

1.改变体育公共设施供给理念,一方面,以冬奥会为契机,注重体育硬件设施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以着重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公共设施的功能,提高体育公共设施供给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设施供给方面落实共享理念。共享经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一种商业模式。面对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较大缺口,在公共设施供给制度设计中,可以参照共享单车等商业模式,对于可移动的公共设施的使用方式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对于不可移动的公共设施,可以采用共享商业模式,扩大设施的共享受益范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因此,对于社区周围有高校的,可以在保障高校校园安全的同时,深化高校等单位健身场所的社会化程度,这样既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辐射作用,又节约了政府的投入成本。

2.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化顶层设计。社会治理智能化要求的公共服务智能化。数据已经开始从处理对象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服务,如何更好的掌握、分析社会的实时信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需求、推送服务、评估质量、反馈结果,设计技术层面的构建,是新技术背景下,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体育公共设施作为非营利性的公共产品,如果政府的供给内容和公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民众的多元化需求如果信息失真,则可能导致设施限制,资产浪费。在政府供给精准化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针对这个问题,大数据可以发挥其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借鉴体育公共设施需求识别的难题,对公众需求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提供精准性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实现公共设施的精准监管。通过建立“需求分析-供给产品-售后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和反馈。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家体育总局等政府主体有义务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数据保障制度。

3.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体育公共设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据《2020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5.02%,这个数据充分证明我国健身群体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还很大。体育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应当让更多的主体能够参与到其供给过程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现阶段,由于体育设施的公共性质,导致政府一直在供给侧占有主导地位,而其他的协作主体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由于政府的主导地位,导致其他主体的“非主人翁”思想严重,监管松懈,政府和协同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均衡。因此,应当对公共设施供给侧的协调机制进行改革。一方面,政府应把更多的自主权利交给协同主体,把更多的监管权利留在政府手中,政府加强与协同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了解其情况,解决其困难。另一方面,与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相结合,开辟多元的服务渠道,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鼓励供给方式的创新。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SQ181004.

参考文献:

[1]张万寿.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1):38-43.

[2]张利.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88-92.

(作者简介:路瑶,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郑丽娜,讲师,华北理工大学人文法律学院,硕士学历;吴凡,华北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公共产品均等化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教师·中(2016年10期)2017-02-07 03:35:40
公共产品消费视角下边缘地旅游剥夺及其应对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3:42:40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0:53:53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中国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2
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6:54:07
新形势下PPP模式的问题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24期)2016-07-06 03:58:29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4
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学习月刊(2015年11期)2015-07-09 05: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