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霞
摘要:本文面向职业院校学生这一群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以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就业压力、学业难题、人际交往、经济贫困等,都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需社会合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认知与教育,消除根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育 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2016年,国家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此后,教育部又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心理育人”纳入到了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当中,旨在打通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1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院校,面向职业院校学生这一群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以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组织结构与管理
近年来,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探索建设全方位、全覆盖、全员关注的心理健康机制,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结构,是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前提,更是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保障。结合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来看,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见图1-1所示)。在这一组织结构体系中,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领导组,负责制定本校的心理健康规章制度、目标任务,领导学生工作各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工作处,内设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各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组,则主要由本院系辅导员、学科教师、朋辈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组成,担负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辅导、情况传递和反馈工作。心理健康管理领导组各级相互配合,服务于全校的所有学生。
2.心理健康情况
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笔者深入职业院校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计调研320名学生,发放问卷320份调查问卷,统计出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95.31%。经统计,在性别上,男生与女生的比例分别为36.07%、63.93%;在家庭结构上,家庭结构正常与非正常的比例分别为85.90%、14.10%;在生源地上,农村与城市的比例分别为75.08%、24.92%;在录取方式上,统招与单独招生的比例分别为55.08%、44.92%。这符合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成绩较低、学生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情况。
在心理状况上,从调研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良好,但是在就业、学业、人际交往、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见图1-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求职、学业、人际交往、经济基础、感情生活。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
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而且,不同年级的就业压力不同,尤其以三年级压力最大。一些三年级学生求职遇挫,造成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因求职失败而自暴自弃,逃避社会现实;还有一些学生因缺乏自信心、缺乏对工作的客观认识,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究其原因,59.67%的学生认为毕业文凭对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26.89%的学生对就业表现出了焦虑。可见,一方面是职业院校社会地位所导致的,当今社会对职业院校和专科学历带有较为严重的偏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所导致的,职业院校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较差,随着经济形势下滑,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用工需求缩减,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学业难题导致心理问题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很多学生抱着“混”的心态,对学习抵触、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根据调查发现,68.85%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73.77%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业规划;55.0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74.75%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5.90%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些都是“畸形”的学习现象,学习心理问题较大。这主要根源于职业院校社会地位不高,在录取批次中处于最后,还存在单独招生入学或注册入学的情况。因此,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导致了学风问题一直是职业院校的“难题”。
3.人际交往导致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视甚低,不愿意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内心敏感甚至自卑。5.9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14.10%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另外,部分学生觉得在职业院校念书是一件丢人的事,因此面对别人时会存在自卑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现象,引发嫉妒、愤恨、人际关系破裂等问题。
4.经济贫困导致心理问题
当前,“赶新潮”和“攀比”等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仅要承担经济困难的心理压力,还要承受学费和生活费不足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在调查中,有26.89%的学生是持有贫困证明的学生,观察这些学生的行为,他们存在一定的社交逃避心理,更愿意“独来独往”[ 3 ]。经济贫困造成的心理贫困,让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偏执行为和敌对心理。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社会合力解决就业心理压力
针对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应形成社会合力,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是学校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增强职场演练,强化学生的实习经验,将化解就业难题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育人中;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渗透到宿舍、校园、课堂、实训基地等各个角落。二是发挥企业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优秀的学生直接签约或者推介,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通过家庭环境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学习观。
2.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结合
职业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适切性,一是要将心理问题的解决与现实需求相结合,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如通过“助”“贷”“奖”“免”“缓”等政策解决经济贫困问题。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能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认识。
3.加强自我认知与自我教育
经济贫困是客观因素,难以通过外在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要通过外力作用于学生自身的心态,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矫正自我心理状态。一是要客观认识自我,善于发现自身优势和劣势。二是积极悦纳自我,无条件接受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缺点,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定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情緒、自我意志等的调整预防,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
(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资助课题“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分析”;项目编号:2020SJB0830)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参考文献:
[1]张颖博,刘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9(02).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001).
[3]李雪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状况与职业指导[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