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人论世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什么感情,都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决定的,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文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的动机和时代背景。由于作者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会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格调和趣味,形成不同的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约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的积累。
2.分析景、情关系
诗言志,歌永言,作者往往会借助外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这就是景与情的关系。从二者距离的角度来看,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关系;从感情色彩来看,有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乐景抒哀情、哀景抒乐情(反衬)等表现手法。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要抓住二者之间的联系,把握景物的特征,体会诗文的情感内涵。
3.分析物、情关系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是古诗文常见的抒情方式。这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其襟怀抱负的手法。所咏之物就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诗文主旨和形象的载体。分析物与情的关系,就是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其内在的品格和精神,找到“物”与“情”的契合点。
4.理解典故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这些典故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典故运用得恰当,可以使诗文语言更精练,表现力更丰富,还能增加诗文的韵味和情趣,收到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典例呈现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
文长老方丈①
◎〔北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
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
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
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
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注〕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等七州。
训练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 。
【解析】本題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在答题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首联写家乡距离之远,诗人思乡之切和客居异乡的时间之长。“吴音渐已变儿童”一句,写出了诗人由于离家很久,幼年时所养成的乡音都变了,最符合题意。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理解。回答此类题目,要先要通读全诗,寻找可以表现诗人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中的情景,是否蕴含着诗人的感情。“师已忘言真有道”写文长老淡泊、闲适的生活,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我除搜句百无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则表达了诗人渴望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刘向《战国策》)
〔注〕①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享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员。③罢:停止,取消。
训练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的能力。这篇文章讲述了魏文侯遵守约定,与虞人期猎的故事,体现出魏文侯身为一国之君坚守诚信的美好品质。“魏于是乎始强”表明了作者对这一行为的赞扬态度。考生结合“诚信”这一要点,联系时代谈启示即可。
牛刀小试
一、阅读两首古诗,回答1~2题。
鸳鸯湖棹歌
◎〔清〕张燕昌①
满湖烟雨湿莺声,
庭院飞飞散落英。
目断长虹晴亦雨,
春来难得是多晴。
偶阅《昌国志》赋得
《补陀洛迦山图》
◎〔元〕吴 莱
甬东东际控东荒,
蓬莱北界跨石梁。
天风吹来黑水国,
海雨洒过青龙洋。
宝陀山高此孤绝,
善财洞近争巉裂。
黄金沙土结香云,
白玉树花飘瘴雪。
〔注〕①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
1.两首诗都写“雨”,为何《鸳鸯湖棹歌》用“湿”,《偶阅〈吕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用“洒”?
答:
2.“长虹”是运河上一座形似长虹的石拱桥;“石梁”是诗人想象中的海上之桥。两位诗人都借“桥”表达情思,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2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燃麻蒿⑤自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感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