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教育中,课程体系设置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高专生中国画课程改革是促进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画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教育目标和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的基础。基于国家、社会对广西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互联网+”的发展,文章分析了高专生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化的课程改革措施,即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融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科融合与文化素养的培养,以期提高高专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非遗文化;中国画;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49-03
一、中国画课程设置现状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高专生中国画课程面向的主要是师范类专科学生。为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事业培养师资力量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任务,中国画课程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对于非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要学习的重要科目。广义的中国画课程不仅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内容,还涵盖书法、篆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画论、美学等内容。同时,对于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国画课程还要学习中国画课程的教学与传播这一部分内容。因此,本文探讨的高专生中国画课程改革,更加确切地说是在教育改革的整体背景下所做出的综合调整。
社会发展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教育问题,而高等师范学校正是直面教育、参与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促进教育发展以及全社会有序进步的关键。在信息时代,教育自然面对着更加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今天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其内容和语义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与外在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不断改正自身运行机制中的缺陷,始终不忘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本质[1]。其实不仅是高等师范学校,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极大程度地体现了高校课程设置的效果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性。对于高等专科美术人才培养来说,相关课程的设置安排更决定了这些教育人才在未来对更多学子的影响程度。
专科教育美术课程涵盖很多方面,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画、设计、雕塑、美术理论等,这当中,中国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虽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画课程的改革,但其实该改革还包含了其他美术门类,甚至包括了其他艺术门类。对中国画课程的改革,必然伴随着其他美术种类课程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提升高专生美术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专科教育阶段的授课中,要注意讲解方式,注意授课语言上的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并且需要增强绘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并强调创作表现技法与理论素养并重。
二、高专生中国画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学科单一化与课程结构不科学
传统美术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结构不科学、课程内容陈旧单一等,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力度是不够的。近年来,高等专科美术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中国画课程。只有不断创新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设计出面向当代高专生学生的优良课程,具备培养当代美术教育人才的职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高校应让这些高专生人才在毕业并走向社会后,具备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美术人才。
(二)广西中国画课程缺失地域文化的内容
中国画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课程之一,属于技能类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它是提升專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的主干课程。目前国画课程普遍以班级师徒制为主[2]。高专学生学习中国画,只注重技法的练习,对其核心是要了解作品中体现的“意蕴”,即作品的内涵不太关注。忽视文化素养的教育,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一大遗憾。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美术的地方是:西方绘画注重“形似”,中国画注重“神似”。高专生中国画传统教学普遍都以花鸟鱼虫的写意画或人物工笔白描为主,并多以传统的“一对一”师徒式教学模式进行。目前,对于广西高职院校而言,中国画课程中对岩彩画的学习很少,将其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就更加稀少了。
(三)“非遗”文化缺少信息化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岩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非遗”民族文化的重要成果,其是由中国传统岩画、壁画发展而来。尽管广西拥有千年岩彩画历史底蕴,但广西部分专科学生的艺术与文化修养比较低,对广西“非遗”文化的代表岩彩画的认识流于表层,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也缺乏大数据的资源支撑。广西“非遗”文化代表的岩彩画的学习与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为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高专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极其重要。
三、基于信息化的高专生中国画改革措施
教育信息化改革是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手段。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将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是信息化广泛应用的标志。信息化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以下的中国画教学改革措施就是信息化教育的一种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融合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整体环境下,高等专科美术教育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本土与国外、民族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的问题。对于中国画这样传统的画种科目,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在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突破限制,不断创新,力争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始终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长效化,并在民族化与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混合式教学就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将“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助力,高专生在安排中国美术鉴赏、艺术史、中国画课程等学科知识的相关课程时,更为便捷,并且有巨大的可供利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艺术自身的表现力、丰富艺术语言,在艺术传播环节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伴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开始面临困境,单纯的授课课堂往往无法给学生最好的学习体验,也无法满足現代高专生中国画教学的要求。“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专任教师与学生在线上教学平台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能极大程度地扩充学校的中国画相关领域资源储备,便于师生联通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例如,师生可以看到更多高清图片,也便于通过网络上的图书馆资源,获取更多理论知识。同时,网络授课不仅极大节约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成本,使许多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家接受网络课程,免去花在路上的时间、金钱,还能接受教师在线上的指导。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在疫情期间,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活动都转为线上进行,这虽然确实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权宜之举,但其所带来的改变,以及线上模式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即使是在疫情结束后也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可宜借鉴之处。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教师在特殊时期不再与学生面对面相处,但仍然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尤其是对于毕业班来说,既能够“线上”掌握他们的创作思路,跟进每一个学生的毕业创作,回校后又能利用“线下”的辅导解决网络上未解决的问题。这使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文化的输出得到保障[3]。学生的毕业创作既是其学校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其走向教学工作岗位的起点。教师在学生毕业创作阶段,要能够通过“线上”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实时跟进,还要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打造在家就触手可及的艺术资源宝库。信息技术除了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还可以在线下课堂教学场景中进行合理运用。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中国画的现场临摹,因为中国画教学必然要依托大量的图像,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可以帮助学生观察作品的细节,很多时候这些细节要比在展览现场观看原作更加清晰,许多放大的、经过处理的细节能够让大家对名画产生非比寻常的认识,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更多趣味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信息化网络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地区的网络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较为偏远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硬件配备不全或落后、师生缺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力的情况[4]。在疫情期间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开设网络课程,尤其要考虑多方面的条件,例如教师和学生的网络设备质量,需要保证其能够完成网络中国画课程,最大限度实现课程价值。另外,中国画课程既有其他网络远程授课的普遍性,也有一些专属于绘画实践类的特殊性,比如教师需要现场进行绘画示范,保证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作画过程和细节。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创作情况有所了解,而这一环节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教师需要对许多学生进行实时考核和评价,对他们的创作实践进行评定。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解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高专生中国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中国画传统创作语言相结合,立足美术教育的根本,践行美育理想,充分发掘传统“非遗”文化中的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这对广西“非遗”文化岩彩画传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方式。互联网的岩彩画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国画的辅助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同时也能有效地传承广西“非遗”民族文化。
加入信息化资源,其实也是融入国际流行趋势,我们研究的是传统的中国画的教学课程,对古老的艺术传统保持高度的尊重,在具体的教学手法上则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介入并不会改变美术教育的本质,对当代高专生中国画课程的改革仍然须以现代教学课程理论为基础,并始终牢记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
(四)课程改革注重学科融合与文化素养的培养
今天的基础美术教育理念已日渐走出过去技能至上的状态,更加注重美术和中国画的人文内涵,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也更多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角度出发。除了美术技巧,还须引导高专生融通艺术总体规律,培养其艺术欣赏、传播和推广艺术的能力。高专生的中国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理论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因为高专生美术教育的诉求是综合性的,要面向未来基础教育体系的人才。对于美术史知识和美术理论的理解,不仅能全面提升高专生学生的艺术素养,也能达到对学科经典知识继承和传扬的目的,对基础教育中的美育工作起到了长效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提升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高专生中国画课程的改革事实上既是课程结构方式的优化,同时也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各科目教师之间也要经常沟通,有所配合,因为中国画专业学生的创作也需要其他方面技能和素养的配合,比如书法、古典文学、美学、中国画论等,甚至还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让师范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有助于他们成为能够在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应对多种情况的复合型优秀教育人才。
另外,在教学模式设置上也要有所注意,不应偏离师资培养的基础目标。培养师范类人才与培养专职的艺术家有所区别,因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美术教育的从业者,职业之间并无高低之分,并不是说培养教育人才比培养专司创作的艺术人才简单。因此,在高专生的相关美术专业教育实践中,要始终牢记师范类美术教育目标,不能一味套用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个人的创造和面向艺术界的艺术规律。针对将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才,要培养他们必备的一些素养,如面对儿童及青少年时的教育教学方法等。
四、结语
本文一方面分析网络资源利用和网络课程设置问题,从具体工作层面提升高专生中国画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明确高专生中国画课程在我国整体美术和教育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展望高专生中国画及美术教学改革,并找寻其在未来发展进步中的可行路径。在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美术方面的技巧和知识,更要肩负践行美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因此,改革高专生中国画课程的内涵与意义得以不断深化和扩大。高专生中国画课程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美术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异于他国文化的、特有的造型语言和笔墨形式,并生成了深刻的美学意蕴。对具有这样悠久传统的艺术门类进行教学工作,需要有与中国画本身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教育模式,制订相关的实践和理论课程,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最大化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延续中华传统美学内涵。
[ 参 考 文 献 ]
[1] 武琳琳.高校特色美术藏品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资料室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9(1):73-76.
[2] 叶春荣.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新思路[J].艺海,2020(4):126-127.
[3] 吴安丽. 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 徐志勇.高等美术师范专业中国画教学“师范性”研究[J].大众文艺,2020(11):237-238.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20-12-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研究项目“基于广西‘非遗’文化提升高专生国画技能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编号:GXGZJG2019B057)。
[作者简介]唐华(1977-),男,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