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我们见证了大唐的繁华,领略了胡人文化与中土文化碰撞交融下文化的选择、吸收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精美的复原文物公之于世,在惊叹古代能工巧匠技术之精的同时,也为我们还原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古为今用是笔者认为的舞蹈学和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最须把握的关键内核。本文秉承着“学以致用、学科融合”的原理,将专业舞蹈学与历史融合,从胡舞胡乐的历史出发,浅析丝绸之路影响下社会、宫廷、民间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现实影响及自我反思。
关键词:丝绸之路 胡舞胡乐 历史 艺术 美学
当下我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学术研究日益加深,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不仅要考虑针对当今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的政治作用与经济效益,也需要关注前人在这一领域留下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载体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具体内容仍相对稳定。所以本文笔者从时间的纵向维度出发,抓住舞蹈学的时代特性,研究丝路历史维度上的胡舞胡乐,让艺术与历史达到有机结合。
一、从胡舞胡乐方面浅析丝绸之路
首先,从文字本体出发,分析解释笔者所理解的历史。所谓“历史”的含义,笔者认为它并不单单是纵向时间维度的延伸,也不只是横向古今的对比,古文对这两个字的书写已给出先人对它最好的解释,“历史”两字的古文书写分别是“林止成历”“册手成史”,笔者愿意把它理解为边行走边记录而成为的特殊文字形式,因为记述方式及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具有时间与空间、主观与客观的双重特性,而这种两面性也使历史这门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整体性与发展性。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更迭中,舞蹈作为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具有歌功颂德、祭祀庆典的实用性功能,也在社会历史的推进中,从宫廷走向民间,从中原吸收至西域,在消遣互娱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以一种有形的肢体表现形式得以传承,当厚重、昂扬、粗犷的西域胡舞与轻柔、舒畅、柔美的宫廷乐舞碰撞交融,折射出的是纵横吸收、海纳百川的盛世景象与安居乐业、互利共荣的丝路文化。因此,第一部分笔者选择从舞蹈入手,以自己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浅析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从古代舞蹈史的角度,胡舞胡乐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权频繁更迭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胡舞胡乐随之入驻中原,中国本土的清商乐纵横吸收,促进了宫廷乐舞机构的成熟,舞蹈呈现出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殊性质。在笔者浏览大量此时期画卷、图片后,总结出此时的胡舞胡乐具有出胯拧身、头颈歪斜、旋转跳跃、扬眉动目的形态特点,与中原本土的宫廷清商乐相比,多了许多流动的调度,节奏突出、动作狂野的胡舞胡乐为当时的中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我们便不得不提到中西融合的典范《西凉乐》,据诗歌记载“依歌移弱步”(徐志摩 《沙杨娜拉》),“垂手忽迢迢”(《乐府诗集》卷七十六 杂曲歌辞十六)的西凉乐舞者头戴假髻、玉支钗,身穿大口裤、赤皮靴,脚踏“西域风”翩翩起舞。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中原舞蹈文化与外来艺术碰撞与融合,也在选择、提炼中开始思考舞蹈的调适与融合。正如宗白华老师所说,魏晋南北朝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时代,虽然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黄金时代(唐代)拉开了序幕。[1]呈现出如此景象与丝绸之路的开辟、胡人的流入及文化的交融是密不可分的,而此时的舞蹈艺术也在特殊的历史因素下呈现出承上启下、南北吸收、文化交融以及在动荡中坚守的独特时代特点。
其次,在丝绸之路与舞蹈史的激烈碰撞中,不得不提及当属盛景繁华的大唐盛世,唐代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舞蹈种类多、样式全、品种细,皆为历代所不能及。按舞蹈功能分类可大致分为燕乐、雅乐和俗乐舞,而大唐之所以被称为盛世,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因为其国家统一、太平盛世下展现出的国力之强,更与丝绸之路下国家的互融互通、借鉴吸收的胸怀是密不可分的。据史料记载,燕乐主要包含十部乐,分别是:《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十部乐中除燕乐外,都是从外国引入并与中原乐舞相结合的舞蹈形式,开放包容的环境下丝绸之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玉支钗、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的奇特着装,以及西域本土的弦樂器、吹乐器和击乐器的组合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审美的融合,与中原本土歌功颂德、宴享取乐的舞蹈相比,胡舞胡乐在此时代技艺更为高超,腾跳旋转、弹指击掌、撼头弄目的激进舞蹈形式也为中原本土温婉的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带来不同审美碰撞的同时,也从艺术方面加深了中原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为日后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舞蹈机构的管理上,外来舞蹈艺术的引入也刺激了管理层程式化、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进步,唐代乐舞机构几经变革最终相对成熟。在此,笔者只提及丝绸之路传播影响下与胡舞胡乐相关的部分管理机构。太常寺是唐代管理乐舞的机构,其下设机构甚多,而唐代在太乐署、鼓吹署外增设教坊和梨园,其目的就是统领各色乐舞。这些机构主要目的是传习俗乐,搜集民间胡舞胡乐并且提高本土乐舞艺术、传播乐舞。由此可见,此时统治阶级已对胡舞胡乐具有了管理、融合的意识,在收集汇总的同时,不断学习融合。胡舞胡乐真正获得上层阶级认可是太乐警署的成立,唐代太乐署的职能与前代不同,它不是专管机构,而是兼管雅乐与燕乐,同时对各类音乐人员进行训练与考绩。有趣的一点是开元年间,在训练和考核中,燕乐表演中不合格的就会降级到雅乐中,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重燕轻雅的特性,也是唐代开放丝绸之路外域文化影响下开放包容的大国气息,同时,“重燕轻雅”也表现出胡乐在此时以自身的特色和长处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
二、丝绸之路对现代文化交流的借鉴作用、影响及反思
上一部分分析了胡舞胡乐与丝绸之路间的联系,希望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考据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舞蹈史学的研究学习寻找更多的外部社会因素,以互补的方式探求艺术与史学更大的可能性与学科相关性。
在胡舞胡乐的艺术审美方面,丝绸之路的持续沟通交流促进了艺术與舞蹈的持续流入,对中原传统固守的舞蹈审美风格产生冲击,热烈活泼、激进直接的舞蹈形式也开拓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视野,并从民间市井影响至统治阶级审美意趣。这种自下而上的审美改革不仅丰富了民间舞蹈的风格样式,也促进了宫廷舞蹈的严格程式变革,同时期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也由舞蹈的冲击得到了极大释放。传统思想下,域外新鲜文化的传入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唐朝的做法至今对国家间文化融合交流有借鉴意义。站在历史的肩头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流入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本民族文化的长存和发展,相反,同唐朝一样吸收借鉴、互补融合,在促进中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吸收中保留自身方是现代国家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
分析胡舞胡乐在丝绸之路中对中原的影响时,笔者观看了大量舞蹈视频及遗迹资料,在整理当时的舞蹈图片、卷轴、文字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许多动势、舞姿、调度在今天的舞蹈编排中仍称得上是新鲜而生动的。分析历史、回顾过去,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的任何一部分出发,在史实与文献的帮助下,以史为鉴,更好地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实用学科如此,艺术美学亦是如此。
笔者认为舞蹈艺术与历史研究是有相似性的,史学家通过对历史的还原与解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舞者也通过自己对社会与当地生活的理解与加工,使作品主题阳光向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高度统一,表意深远,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美国舞蹈家邓肯曾说:“舞蹈家的使命就是要表现最道德、最健康、最美好的事物。”同样,胡舞胡乐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生活状态,不仅在当时的时代进程中闪闪发光,更因现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进步而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一条丝路连接的不仅是当时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政治互信,更是历史视角下文化的认同与血脉的传承。通过梳理丝绸之路下的胡舞胡乐,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全媒体时代,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引导特征使信息的受众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加快,使人们文化互通,资源共享的构想更加具有可行性。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对大众国际视野正面引导,以多渠道、多平台及便捷的交流途径,通过人们对国际信息的认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诉求,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正向发展,维护社会主流意识,促进社会力量的凝聚。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J].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2015(006):7-9.
(作者简介:于艺铭,女,本科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评论与赏析)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