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程 孟楠
摘要:在分析关于民族话语的概念与意义、民族话语建构历史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研究情况,认为其具有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充实与创新,有利于深刻理解民族话语构建的重要性等意义。有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多数成果停留在事实的陈述以及经验总结的层面上,对文本的内在构成等研究不足。下一步应加强对马克思民族话语理论基本概念的阐释与溯源研究,加强对有关历史文本的系统性话语分析,突出构成要素分析,注重理论价值的提炼及历史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疆;意识形态话语;民族话语;构建
中图分类号:D633;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00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身份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在由自在向自觉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
新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民族问题由古至今一直都是重大问题。正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的革命实践活动,让原本在新疆地区影响不够广泛的“中华民族”概念逐渐深入到各族人民的心中,掀起了支援抗战前线的高潮,也为丰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提供了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在新疆的活动受到盛世才政府以及不宣传共产主义、不公开党员身份、不发展党的组织的“三不”原则限制。他们往往采用化名的形式,参与新疆省政府的各项工作。在艰难复杂的客观条件下,中共在新疆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构筑了一整套逻辑互嵌且能够有效动员各族人民的民族话语体系。
话语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表象陈述,蕴含着社会主体的价值指向表达。民族话语从广义上来说是包括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话语体系在内的价值符号系统表述,从狭义上来说是对人们共同体概念的意义指向表达。民族话语能对人们的民族认知与国家认知的塑造产生极为深刻的引导作用,并在多民族地区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地区的民族话语建构,对于凝聚各族群众的力量,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支持抗日前线军民,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对民族话语的构建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族话语的概念与意义研究
话语(discourse)即权力,贯穿于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全部著作。福柯说:“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是话语所做的,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2]“话语是描述某种共同的对象、陈述方式、概念或主题的陈述的结合。”[3]福柯认为话语之所以是权力,是因为话语是人为“制造”与“建构”的结果,它本身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4]而人所接受的一切知识体系都是通过“话语”所得到。诺曼·菲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延续了福柯对话语的论述,他认为:“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5]“话语”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构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身份功能(identity function)、关系功能(relational function)和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话语不仅是符号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知识体系以及信仰体系,也让话语主体的社会身份在话语的传播与实践中逐渐得以实现。“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产物,其具体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包含的价值意义对人类社会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6]中认为,民族是民族主义构建下的产物,而报纸、小说的广泛传播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国家想象的重要途径,正是这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建构了人们想象中的国家共同体。
现阶段学界针对民族话语概念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的学者也只有少数。潘宝[7]回溯了民族话语产生的历史过程,认为民族话语是现代性意义的社会性存在,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存在本质的,不仅能够为个体提供归属感与确立社会意义,也会在进行意义表达的过程中产生社会权力。毛颖辉[8]认为民族话语是通过文本表达的方式与民族意识相关的社会认知,其后他与贺碧霄[9]作了相对清晰的概念界定,认为“民族”的意义以及围绕“民族”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意义实践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民族话语是具有一定规律的针对民族内涵的文字或者言说。虽然缺少了民族话语系统性的概念界定,但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以及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由此学界针对国家民族话语,即“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话语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广泛且深刻的研究。
自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传入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达,找到了适合中国本土的国家民族话语表述,自此“中华民族”话语成为国家民族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该词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所作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提出的,但此时“中华民族”一词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在上层精英的表达中,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一词才得以广泛传播。1939年顾颉刚在《“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中,强调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正确性,并且强烈批评了例如“中国本部”这样一词的使用者,“帝国主义者,造出了几个分化我们的名词,……大家日日在嘴里说,又在笔下写,这几个名词就起了极大的分化作用,仿佛真把土地和人民划成了若干部分。”[10]馬戎[11]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汇聚的结果,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框架更能够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发展脉络,他以讨论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为线索,认为在中华民族的视野下“民族”一词要谨慎使用,它对人们的国家认同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性的话语和概念(如‘民族’)确实存在如何引导人们去理解现存问题、矛盾的思路问题”[12]。在系统分析中国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民族问题后,他提出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关于中国民族话语体系”[13]。青觉、徐欣顺[14]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这一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用语的内涵丰富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秉持共善价值规范的复兴凝聚心态,铸牢该意识要建立在教育传播国家认同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即“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话语内容,以形成集体尊严。郝亚明、赵俊琪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分析为核心,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体视域对民族国家理论体系民族概念的超越……是与命运一体的强调,又是对共同体纽带的强调”[15]。佟德志通过分析《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有关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表述,对其中带有“民族”的段落分别进行了词频统计,得出了“中国”“中华民族”“人民”等排名前20个重点关联词,他认为“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民族为指称,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导向,以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话语。”[1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话语表述下,人们的国家认同以及民族身份认知二者的意义内涵达成了统一。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族话语的具体概念缺乏明确的学术界定,不同的表达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导致民族话语中核心话语表达的边界是相对模糊的,中华民族话语、民族话语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等表达是相互混用的状态。
(二)关于民族话语建构历史性的研究
民族话语的构建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民族话语的构建主体,对各族人民形成现代的国家民族认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话语的构建研究,从广义上来说是对话语建构的主体、客体与本体三者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从狭义上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以上均离不开构建过程的历史性研究,历史研究是民族话语构建研究的核心领域。现阶段学界对于民族话语构建的历史研究虽然取得的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薄弱区域。
一是以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话语的建构实践与历史意义展开研究。青觉与赵超[17]分析了党在抗战时期围绕“中华民族”一词构建一整套话语体系的过程,并且批判与之相争的国民党宗族论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以《人民日报》的文本为研究中心,分析了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并通过社会化渠道将这一话语转化为了大众话语”[18]。黄斐[19]从话语的内涵与构建主义的哲学意义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对内体现了时代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外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性。陈建樾[20]分析了1937年至1950年前后,党中央的民族政策相关文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正是通过长期地实践与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包括“多民族国情的厘定、历史上民族关系的评价以及制度安排所依凭的理据”且能够系统地诠释与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语体系。
二是讨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认为其词汇意义内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不断深化丰富的过程。卢阳凌冰、王建华[21]以“少数民族”一词的概念演化与实践为切入点,认为中共自1921年至1949年以民族平等为原则,将“兄弟民族”的表述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话语体系之中,将少数民族的上层阶层均团结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内。俞祖华整理了中共二大至十九大历届党代会与中央全会的文献,分析以“中华民族”“民族复兴”为核心词汇的内涵的丰富过程,他认为:“中共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进行了独特的、持续的、创造性的建构,引领了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22]曹威伟、刘新春以党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构建历程为切入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多年来为了符合时代的需求,“民族复兴”话语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不停地演化,但是其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却一直在丰富与深化,“中国共产党建构的‘民族复兴’话语为记忆和塑造中华民族形象、建构国民认同与聚合国家向心力提供了重要载体。”[23]王军、张艳娇[24]以反对“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为关键词,系统整理了党中央处理民族工作的相关文献,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表述形式不一,但其一直以来均是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国家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民族话语的主要构建者与实践者,在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同时,也推动人们形成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现阶段民族话语建构的历史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相关的政策文本为基础,进行历时性的概念对比分析,也有部分学者用Nvivo算法对其重点关联词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民族话语中重点词汇的演化与民族话语体系的丰富。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是丰富的,多聚焦在分析话语的主体、内容、策略等构建要素上,也对与之相竞争的话语内容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但笔者认为以上学者的研究多是聚焦在党的民族政策文件上,对于其后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剖析是比较缺少的,对于党在民族政策话语所生成的具体实践语境的讨论也是缺乏的。民族政策话语是政党的民族理论的表相,政策话语表相的转变也体现了指导理论本相的发展,党的民族政策话语的演变与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在上述论文中,对这一过程的讨论是不充分的。以上论文对于民族话语的建构讨论往往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缺少具体场域下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生成语境及构建过程的讨论,并没有讨论党在多民族地区的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地方性的词汇,这些词汇又是如何丰富党的民族话语体系,这一互动过程的研究是缺失的。
(三)关于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研究
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地区对民族话语构建,是其在新疆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宣传、践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话语,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贯穿于中共在新疆的革命实践中。虽然现阶段学界关于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进行革命活动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于建构民族话语的研究成果却是较少的。
一是以分析抗战时期俞秀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茅盾等中共党员在新疆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文稿为基础,研究民族话语建构的具体内容与历史意义。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共新疆地方史》(1937年—1966年4月),认为中共党员在《新疆日报》《反帝阵线》与《新芒》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蕴含着新民主主义与民族平等的思想,动员各民族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朱培民在《新疆革命史1933—1957》中,以1933—1957年在新疆活动的中共党员的大量文稿为基础,分析中共在新疆构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与历史意义,认为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的话语实践,主要体现在号召各族人民群众抗日募捐、发动新疆新文化运动与构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陆维天对抗战时期茅盾在新疆地区开展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文稿进行了整理,认为他的文稿“摄取各民族固有文化的精华,传承‘五四’新文化、左翼文化的优良的、战斗的传统”[25],并广泛地团结了新疆的各族人民。巴台[26]整理了俞秀松、陈潭秋与邓发等人解决民族问题的文稿,认为中共的民族话语强调了新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包含着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措施,在构建民族话语的实践中,中共在新疆培养了民族干部,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增进了各族人民亲密团结。陈斌的博士论文对俞秀松在新疆的相关文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认为俞秀松在新疆工作期间,坚持“‘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开展工作……以解决‘民族问题’為重点,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思想”[27]。
二是以新疆地区中共领导的社群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民族话语的构建方式与历史经验。任俊宏[28]对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所开展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强调中共在新疆采用多民族语言的形式,促进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党在新疆的革命影响力。马斌锋在硕士论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如何以民族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团结、教育、影响着周围的群众”[29]。潘理娟、毛颖辉[30]以1938年2月至1943年1月的《新疆日报》为研究对象,借用福柯的话语理论,讨论盛世才控制的《新疆日报》的省内板块内容与中共主导的国家新闻内容,两者之间的互动斗争过程,认为斗争的实质是中共主导构建的“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家话语框架”与盛世才“独裁的地方话语框架”的斗争。杨丽、姜勇与马斌锋[31]认为,中共通过新疆学院践行“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的民族话语,提高各族学生抗日救国意识,开展抗日救亡实践活动,培养了新疆各民族第一批进步青年。余林[32]以抗战时期的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为研究对象,认为反帝联合会在中共的主导下进行二次重组,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群众团体,中共通过该组织向各族人民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支援抗战前线,巩固了抗战大后方。王胜、谢贵平通过详实的档案材料,系统分析了反帝联合会所主导的新疆寒衣运动的特点与意义,认为由中共发起、领导的寒衣运动的实质就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新疆各民众,其思想觉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增强。”[33]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宣传民族话语主要是以报纸、话剧、漫画、标语等人民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关于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对民族话语的构建研究,虽然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稿,但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事实的陈述以及经验总结的表层上,并没有讨论文本的内在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只有个别学者从地方性话语与国家性话语竞争的角度,揭示中共与盛世才政府内在的意识形态话语竞争,也只有少数的研究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的民族话语对各族人民群众的影响及其二者的互动关系,但是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二、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充实与创新。对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的民族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为指导,以西方话语理论为分析方法,对其话语构建的理论来源、构建主体、内容、策略以及特点进行系统的学理分析,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研究。对党的民族理论实践过程进行深度的挖掘,能为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内涵提供新的内容与借鉴。切合当时的话语语境与历史现实,理解中共如何通过“国家民族话语”的构建,推动新疆各族人民产生现代的国家民族认同,能为夯实党的民族政策话语体系提供新的视角。
二是有利于民族话语体系内的关键表述的清晰化。由于中文的丰富内涵,民族主义话语、民族话语、中华民族话语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等表述的界限与逻辑关系是相对模糊的。将民族话语的构建放置在具体的场域中进行探究,有助于了解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话语体系的深刻内涵,也有助于把握民族平等的框架下国家民族话语与各民族的个性话语表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深刻理解民族话语构建的重要性。民族话语的构建不仅是说什么的问题,还涉及怎么说以及构建怎么样的渠道去说,它是一个复合的辩证问题。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过程中,使共产主义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疆地区有效传播,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疆地区建设与实践的结果。这为理解构建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提供了历史经验,有助于反击在民族研究领域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否认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与发展性等问题,牢牢掌握新时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的话语权。
二是有利于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提供理论的依据。讲好新疆故事,是在新疆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抗战时期党在新疆的国家民族话语构建不仅印证了其民族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性,其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精神面貌也为各族人民认同和牢记,深入挖掘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能为讲好新疆故事提供有力的历史证据,也有助于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提供历史经验。
三、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研究展望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话语理论基本概念的阐释与溯源研究
要考察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斯大林对于民族理论中核心概念的剖析与考辨,更离不开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及实践。挖掘这些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共时性的概念分析和历时性的演化分析,这有利于分析界定中华民族话语、民族话语、民族主义话语、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等关键性表达的具体内涵,有助于梳理清楚不同表達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共在新疆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内容与意义。
(二)加强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过程中所发表文本的系统性话语分析
该文本是以中共针对处理民族问题相关文稿中重点关联词为核心的特定文本,例如:号召各族民众支援抗战前线的俞秀松、林基路、毛泽民、茅盾、黄火青等人的相关文稿,中共发表在《反帝阵线》、1937—1942年的《新疆日报》《新芒》《新疆青年》《女声》及《绿洲》等报刊上的文稿,应对以上材料进行充分地文本分析与文献研究,分析中共进行话语表达的社会情境;文章作者为何要如此选择文本符号;为何要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民族平等的叙事逻辑构建文本;文本所传达的表述性信息与默示性信息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借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与西方话语理论的研究成果,关注文本作者所处时代的一般性话语与社会情境,以相关历史材料为支撑,展现不同话语思想的交锋与斗争,重点揭示中共在新疆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历程中,所遭受的客观挑战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加强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分析
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不仅仅在于传播与宣传文本的内容,更在于文本构建过程中如何聚焦话语的构建对象、话语的构建路径及话语的构建特点等关键要素。由此需要借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与西方的话语理论,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充分的学理分析,特别是中共在新疆深入人民的工作方法、民族形式的通识表达、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以及凝聚人心的价值建构,以深刻理解中共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构建民族话语的艰辛历程和重要贡献。
(四)加强抗战时期中共在新疆构建民族话语的理论价值的提炼及历史经验的总结
民族话语的构建,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解决民族问题领域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34]。下一步的研究,应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如何在中共的独立实践与自主的话语传播中实现了中国化;新疆地区的中共党组织是如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激发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结新疆地区的革命实践中,中共如何形成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话语体系。以上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能为当今治疆方略的完善提供借鉴,能为落实文化润疆政策以及完善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话语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9).
[2]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2.
[3]吴猛,和新风.文化权力的终结:与福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05.
[4]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
[5]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0.
[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7]潘宝.民族话语权力建构与再生产[J].青海民族研究, 2014(4).
[8]毛颖辉.民族意识与话语实践——以《新疆日报》民族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12(4).
[9]毛颖辉,贺碧霄.断裂与延续:“9.25”起义前后《新疆日报》(汉文版)的民族话语转换[J].新闻大学,2015(2).
[10]顾颉刚.“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N].益世报,1939-01-01.
[11]马戎,郑惠元.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民族话语[J].西北民族研究,2018(3).
[12]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13]马戎.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
[14]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
[15]郝亚明,赵俊琪.“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转变视角下的理论价值与内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16]佟德志.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民族话语体系及其发展[J].民族研究,2018(4).
[17]青觉,赵超.一体之下的多元平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
[18]青觉,赵超.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历程及其逻辑——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19]黄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话语建构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话语逻辑[J].理论月刊,2017(11).
[20]陈建樾.“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话语体系形成的历史脉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
[21]卢阳凌冰,王建华.中共话语体系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演进(1921-1949)[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
[22]俞祖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的构建——以中共党代会与中央全会文献为重点[J].河北学刊,2019(6).
[23]曹威伟,刘新春.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J].理论导刊,2019(12).
[24]王军,张艳娇.中国共产党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话语逻辑与历史脉络[J].西北民族研究,2020(1).
[25]陆维天.茅盾与抗战时期的新疆新文化运动——纪念茅盾诞辰一百周年[J].西域研究,1996(3).
[26]巴台.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人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与实践[J].新疆社科论坛,2001(4).
[27]陈斌.俞秀松革命生涯和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8]任俊宏.抗战时期“八路军驻疆办”民族地区工作述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6(3).
[29]马斌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30]潘理娟,毛颖辉.作为方法的“抗战”:盛世才与“特殊统一战线”时期的《新疆日报》[J].新闻大学,2016(4).
[31]楊丽,姜勇,马斌锋.抗战时期新疆学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及历史贡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32]余林.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33]王胜,谢贵平.抗战时期新疆民众的寒衣运动及其历史贡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
[3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 王沪宁主持[J].当代党员,2021(5).
作者简介:曾鹏程(1998—),男,汉族,广东深圳人,单位为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
孟楠(1961—),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疆历史、西北边疆治理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新疆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项目“新疆各民族交流融合史研究”(编号:19VXJ015)的有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