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
圣诞前后,已经毕业的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孩子回学校看望我,感叹了一句:“老师,你一直都没怎么变诶!还是老样子!”;班里上课的时候学生偶尔冒出来的网络语言,我心领神会地一起嘻嘻哈哈;从事其他行业的老同学每每见到我总吐槽说:“你的工作环境太单纯,哪里知道社会的险恶。你看你眼神都还没浑浊!真是让人羡慕!”。类似的场景多了,我总是会想,这都是因为我时时刻刻与学生相伴,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永远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事物,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吧。也正因为这样,我才能是个对学生保有端正态度,具备恰当民主意识,能够合理尊重与信任孩子的教师。
《儿童立场》的作者成先生曾不止一次引用作家陈祖芬的话:“人总是要长大的,但眼睛不能长大;人總是要变老的,但心不能变老。”每每读及,总觉得遇到了知音。在我看来,教育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而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记得有一次给我儿子读绘本,让他找出图画上的十个孩子里有哪两个是一模一样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站在两端的孩子长得一模一样,但我儿子左看看右看看瞅了半天跟我讲:“妈妈,他们都一模一样!”我老公急了,正要跳脚。我按住他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乖宝宝。”我儿子回答。我笑了,老公也有点不好意思。确实是这样,大人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总是自以为是,但其实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孩子看来却全然是另一回事,孩子的解读既可爱又带给我深深的思索。如果大人去盲目的指责他观察力太差,嫌弃他胡言乱语,我想,孩子下一次就并不会和我们分享更多的想法和感受了。
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首歌谣: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童谣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作为一个初中学校的老师,要正视孩子所潜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还有他们彼此之间极其有效的影响力。七年级时班里两个孩子谈恋爱,我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了个遍想要从中阻挠却屡屡碰壁。这对在班主任,德育部门老师,心理老师,家长轮番上阵,恩威并施宽严相济都没能拆散的“鸳鸯”被一个八年级学长三言两语劝分了。学长作为一个过来人告诉他们,初中的恋爱没意思,有时间不如多学点本事。寥寥数语,普通寻常,一点都没我的走心给力,却是最有用的,这可能就是同伴的力量。再说班里的中秋晚会,以往的晚会筹备都是我来负责,看过了《儿童立场》,我心想,何不让孩子们自己去组织,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看他们能搞成什么样子。事实证明,孩子们确实了不起!不管是节目的编排,中场的游戏环节,奖项的设置,对食物饮料的选择,都让同学们满意,家长们惊喜。而我这个班主任,既欣慰又有点小得意。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儿童不是“小大人”,教师应该是“大孩子”。要做一个“大孩子”,就要把爱心和童心统一在一起,创造最好的教育。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们都又懒又宅,为数不多的休闲时间不是给了补习班就给了电脑手机,很少有孩子愿意运动。我们班又恰好是传说中“技术宅男”最多的科创班,可以想见,运动会的成绩并不好看。我左思右想,与其把体育锻炼当做是作业任务强压着布置给他们,不如换个法子鼓励一下。于是学期初我在班级宣布,本学期运动会上拿奖的同学有几个算几个,不仅请吃大餐,还要陪我玩一次密室逃脱!密室逃脱是时下在学生当中很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再加上吃大餐的鼓励,全班炸开了似的沸腾起来。于是,大课间里,放学后,周末时间,八班的孩子们动起来了。跑的跑,跳的跳,都跟家长说自己有奋斗目标了。果然,运动会张榜后我们从原来的倒数第一进步到了正数第八,简直是质的飞跃!那天我和十几个获奖的孩子一起吃烤肉做游戏玩密室逃脱,开心到飞起。家长们纷纷表示不好意思让我破费,说耽误我周末时间。但其实,对我来说,能和孩子们一起吃喝玩闹才是真正的乐趣。我爱为目标努力的每一个孩子,也给那些努力了没能得奖的孩子一人买了一杯奶茶,奖励奖到孩子心里去,全班皆大欢喜,体育也更上一层楼。
等待,是艺术也是科学。儿童通过接受教育得到发展,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就可以收到效果的。将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因为内化结果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是一种期望和信赖,它蕴含着对儿童的宽厚和关爱。我允许A同学犯错误,接受他的幼稚,是因为我看到了他调皮背后的创造力,稍加引导,就是个搞创造发明的好苗子。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唤醒。面对B同学对英语背诵的完全放弃,我鼓励他,哪怕一天背两句,一个学期也是不小的收获。终于在一次作文中我看到他完整地用对了一个范文例句!等待是把握时机,点燃思维的火花。C同学常年在课堂上睡觉,怎么激发鼓励都没有用,一次课堂上恰好谈到他喜欢的话题,他坐起来参与讨论了!我立即抓住机会,邀请他发言,跟他对话,夸赞他思想独到,同学们立即对他另眼相看,他为此得意洋洋好几天,不好意思再趴下去了。等待,实际上是一种期待。把这门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似等而不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儿童立场》让我坚信“儿童基质”的永远存活,也促使我坚守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本书我常看常新,也许下一个教育瞬间,又能和它达到完美的契合。做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