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发展路径探析

2021-01-15 10:11杨树明曾妍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杨树明 曾妍

摘 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当前,中国部分乡村正在经历或即将踏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渡时期,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成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新命题。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度出发,现以W市下设的典型村落为个例,通过对W市四个典型村庄进行调研,探索W市脱贫摘帽的经验,分析典型村落在此衔接过程中的现有成效、现实困境等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由点及面地为其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提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11

0 引言

自201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有关政策决定后,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W市稳定发力,2018年整体脱贫摘帽。当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30元,比2014年增长59.69%,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脱贫工作卓有成效。

在此基础上,W市近年来坚持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进行整体的谋划,以发展的理念切实解决区域贫困问题。该市通过巩固脱贫攻坚的物质成果,以促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的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开展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的构建工作,总结经验、提炼模式,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因此,W市从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与全域乡村振兴迈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研究价值。

1 衔接阶段已取得成效与做法

近年来,W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当地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全力创新,着眼于一系列衔接阶段的路径探索,卓有成效地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与全域乡村振兴迈进的实践之路。

1.1 “千斤重担万人挑”:扶贫责任主体转移到每名干部身上

长期以来,政府对乡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出现了向基层“延伸”的趋势,“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局面已经形成。

2018年,W市共派出驻村工作队301个、帮扶责任人6485名,以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抓手,务实开展春季大走访、夏季大比武、秋季大攻势和“抓增收、补短板、提质量”“三防一提”问题清零、“三查一听”专项检查等专题活动。围绕“班子建设、产业发展、乡风建设”的核心目标,创新扶贫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互动性的双向扶贫运行机制。通过党员、组长、群众代表会的“三方互动”广泛听取意见,透彻剖析焦点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因户施策,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1.2 “磨刀不误砍柴工”:扶贫工作重心向基础建设方面倾斜

鉴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欠缺问题,第一扶贫书记与村支两委成员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力争资金,凭借“群众一条心,上下齐发力”的工作模式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村文化广场建设、村组道路硬化、新建机耕道、山塘水井整修、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道窄改宽、扶贫车间、银行代办点入驻以及儿童留守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聚焦“两个基本完善”,大力推进农村人安饮水巩固提升、电网改造提质、自然村通水泥路和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投入6.8亿元完成易地搬迁3191户10801人,投入3.16亿元完成危房改造12321户,投入5.6億元完成163所城乡薄弱学校改造,投入1.05亿元实现299个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通过改造基础设施,W市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顺利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1.3 “打铁还需自身硬”:经济建设立足于当地特色

W市下属乡村在脱贫攻坚战中纷纷发力,重点发展本村产业,并且试图通过产业建设为抓手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进而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X村、L村以及Y村等因地制宜,分别凭借铜鹅养殖产业、吴茱萸及甜茶等一系列种植产业、黄桃种植、稻田鱼养殖等多模式产业带动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后,该原有产业完成了从脱贫攻坚推手到乡村振兴助推剂的角色转变,并在原有基础上计划扩大产业规模。

1.4 “文明先富斩穷根”: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成为大势所趋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中,W市乡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行动,“六治一提”工作成效显著。开工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8座,实现乡镇垃圾清运市场化全覆盖;清理河道“四乱”162处,完成55条5公里以上河段“一河一策”编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稳步提升;拆除“空心房”2793座,复垦1250亩;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5034户;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村30个、整治重点村150个。“绿盾行动”整治问题7个,“四边五年”绿色行动造林及抚育19万亩,建成秀美村庄56个。

2 调查数据

通过对W市L村、X村和Y村等村庄开展问卷调查,以入户调查的形式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具体结果如下:

(1)随着乡村建设的进行,您的家庭年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现实困境

3.1 方案内部相冲突,特惠性与普惠性方案矛盾频发

脱贫攻坚方案更加强调帮扶对象的特惠性、精准性,而乡村振兴的规划取向则更加重视普惠性。在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部分村庄的发展规划依旧以精准扶贫为主,尚未脱离目标人群特定化的局限,普惠人群尚未扩展到全体村民,普惠性举措亟待完善,导致部分非贫困户尤其是临界贫困户的不满情绪与低参与度,甚至导致被边缘化临界贫困户成为新的贫困人口,与非贫困户争取各类政策优惠与方案优惠。

3.2 年轻劳动力流失,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迫在眉睫

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五大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随着政策倾斜和乡村产业建设发展,W市农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已得到明显提升,但对人才的吸引力依旧不足,年轻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较为显著。

从内在因素来看,年轻劳动力的缺失势必也会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恶性影响,由于农村可用劳动力不足、人才持续性流失,部分企业投资建厂意愿受限,乡村经济振兴受到阻碍,乡村振兴规划陷入窘境。从外在因素看,政策倾斜程度有限、大城市“人才争夺战”等因素加剧了贫困地区人才落地难问题的严峻性。

3.3 产业发展环境受阻,经济“痼疾”积重难返

相较于市场前景广阔的城镇而言,W市L村等地处偏僻地区,由地理位置所引发的市场受限的问题是持续存在的。正如2020年W市人民政府报告中指出,“如今市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县域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增长动力较弱,新的动能培育缓慢,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这些由于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后续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造成阻力,如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4 媒体带货陷入困境,媒介融合简单相加

媒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对产品销售、品牌构建的作用不容忽视。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乡村进行内外传播的主力之一。但通过对当地融媒体中心的调研,了解到该中心由于融媒体人才的缺位与整体规划的不足,当地现行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依靠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并辅以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介来呈现媒介内容,但这仅仅是传播媒介或传播形式的简单化“1+n”模式,并没有起到媒体融合的实效。现阶段整体效果不明显,媒介融合程度尚待强化,新型融媒体推广发展路线任重道远,因而对相关农副产品的宣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何建设好融媒体平台,实现合理有效的媒介融合成了构建乡村产业产品形象过程中一个紧迫的问题。

3.5 市场现有容量狭小,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村内产业的产品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多为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企业经营“小农观念”严重,对现有市场与潜在市场容量的挖掘呈现出“深度浅”“观念差”“意愿弱”的特点,且产品品牌建设度不高,知名品牌数量有限,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同时,产品的宣传销售方式单一化问题明显,传统的对点销售方式依旧占据“半壁江山”。W市尽管已经开始进军电商平台,尝试相关平台建设与运营操作,但依旧处于线上销售的初级阶段。

由于部分村庄产业结构依旧以农业为主,农产品的及时销售关乎农户经济收入。因此,除了可对点销售至生物公司的吴茱萸、甜茶等农特产品外,普通农产品的销售仍然需要扩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4 发展建议

4.1 建立协调机制与乡村智库,方案制定普适化

为缓解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引发的不同群体间的诸多矛盾,需要采取短期与长期的应对策略。从短期来看,村内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协调调节机制,在短时间内对群体间、个体间的争夺优惠纠纷进行协调,暂时缓解由脱贫与振兴优惠方案目标人群不一而导致的矛盾。从长期来看,乡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方案要让更多更广大的群众受惠,通过建立相关人才队伍,形成乡村智库,为相关村级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具普适性、普惠性的建议与决策。

4.2 改善人才吸纳机制,扶贫扶智相结合

为在吸引人才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必要情况下要依托国家人才吸纳政策,在住房、户口、优惠政策、奖励机制上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福利,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留住本地人才与年轻劳动力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引进外来专业人员才有一定的利好优势。其次,大力发展本地教育以吸引人才回乡建设是解决相关问题的一大途径。通过吸纳本地人才、资金回乡,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顺利过渡提供基础。同时,要提高本地人民的普遍素质与文化教育程度,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扶贫扶智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

4.3 产业发展多样化,双重环境齐发力

由于地理环境的天然劣勢,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难以迅速改变,但政府层面不能放松对自然环境的改善,要在优化社会环境的同时重视市县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时,企业本身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和当地政策等外在利好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实现产业发展的平衡化与多样化。据了解,包括X村在内的三个村庄都已计划依托农业与养殖业打造美丽乡村旅游,试图通过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但从实际的社会环境来看,游客流量小、旅游模式同质化高、乡村知名度低等问题显著,当地的市县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引作用,对多乡村发展旅游导致的潜在竞争关系进行有效规避,积极为不同乡村发掘新的特色产业建设点,突破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开拓一定数量的试验点,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乡村村民共同脱贫、共同振兴、共同富裕,创建乡村命运共同体。

4.4 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融媒体平台

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多媒介融合的助力,以实现对内对外的双向传播。对内传播,主要表现在实时政策、建设资讯、文化教育等方面,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信息,另外,将融媒体建设下沉到村级单位,利用“村村响”机制将信息及时、迅速、准确地传达到村民手中;对外传播,主要表现在影响力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增益等方面,利用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方式表现本地特色,打造地区形象。

同时,县级融媒体平台的建设不容忽视。如今,县级融媒体已然成了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在打通“信息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与渠道,通过报纸、广播、短视频、宣传片等多媒体融合的方式对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除此之外,各村级单位也应主动尝试依靠多媒体形式结合致富,如Y村曾开展新媒体平台带货,举办直播带货节等。

4.5 产品销售拓渠道,线上线下相协调

产品销售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指标,传统的销售模式固然有迹可循,但近年来,实体红利被线上销售平台挤压。一味地局限于传统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错失电商快速发展的红利,搭建网络销售渠道、开展线上销售对W市部分农村地区而言是一条有效致富的途径。

直播带货、电视助农节目等呈现出“门槛低”“上手快”“卖点热”“方式新”“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为因疫情原因而出现下沉的经济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电商发展已经渡过了野蛮生长时期,如今以一种有序化、健康化的模式提供助农平台,W市农特产品更要搭上直播卖货的“快班车”,打开产品销路,为更多顾客提供优质产品,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利民利己“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郭晓鸣,高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如何有效衔接[N].贵州民族报,2019-09-23(A03).

[2]唐克俭.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2月25日在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Z].2019.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