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判定河南省的产业发展阶段,分析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并对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发展不均衡趋势明显,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趋于均衡;农业生产要集约化、现代化,工业生产要科技化,第三产业要本地化,要结合本地现有条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比重;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01
0 引言
产业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河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领域,沿陇海经济带、沿京九经济带和沿京广经济带均通过河南。河南省的自身发展,能增强与周边省份的有效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河南省经济稳定发展,本文在充分掌握河南省历年的统计数据后,深入分析了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总体的发展水平,剖析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出对策。
1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近年来,河南传统农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全省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23.0∶45.4∶31.6调整到2017年的9.3∶47.4∶43.3,但和全国平均水平7.9∶40.5∶51.6相比,河南的产业结构仍有调整空间。
1.1 产业发展阶段判定
要研究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就需要明确河南省目前产业发展的起点。
由图1可知,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类型均为二、三、一。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2011年之前显著上升,2011年达到峰值57.3%之后开始下降。这说明河南省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开始向一个新兴的工业强省跨越,但是河南第一产业的比重仍旧较高,2014年占比11.9%,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第三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呈现一个轻微的“U”型图形,2011年之后,河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趋势和以往相比较为明显,比较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產业比重发现,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先逐步拉大,2010年之后开始逐步缩小。
那么,河南省目前处于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呢?本文借鉴库兹涅兹、钱纳里以及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化进程的判断,认为第二产增加值占比在20%-40%之间,第一产业比值相对较高时,可以认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二产比值在40%-60%之间,第一产比值在30%以下时,可以认为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比值达到最高,第一产比值在10%以下,且第三产比值不断攀升时,可以认为经济处于工业化后期。鉴于此,本课题认为河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
1.2 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分析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图2是河南省第三产就业人数构成比例。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情况的折线图(图2)可以看出,河南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所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仍旧较高,2017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6.9%。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的历史传承和经济战略定位所致。河南省作为传统农区,从历史上看,其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工业基础薄弱,这就决定了传统农区大多数劳动者从事农业活动。从经济战略定位来看,河南省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这也决定了河南的农业就业人数比重较高。河南省第二产和第三产就业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这表明传统农区的生产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能吸纳劳动力。将第二产就业比重和第三产就业比重进行比较可知,第二产就业比重在2005年之前略低于第三产就业比重,2005年之后,第二产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所占比重超过了第三产,但2013年之后第二产就业比重开始下降,逐渐和第三产就业比重基本持平。这说明河南省第二产业在较长时间以来,吸纳劳动力能力比第三产强,2013年的回落,可能是由于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终于波及河南省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可以认为是由于第二产业的衰落使得大量劳动力进入就业门槛较低的服务行业。
1.3 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本文运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来反映产业结构的效益。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判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均衡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公式如下:
E=(gdpigdp)/(eie)-1
其中E是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gdpigdp为第i产业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eie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结构偏离度越趋近于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
河南省第一产业中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产业产值。如表1所示,河南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负值,并且其绝对值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不均衡现象越发严重,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且隐性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深层次的原因是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大多数地区仍是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率落后。
河南省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正值,且数值呈下降趋势。在2000至2009年之间结构偏离度大于1,此后一直在0到1之间,说明劳动力缺口逐年缩小,但其数值大于0说明仍存在着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低于产值比重,结构偏离度为正值,数值在2010年左右趋于零,说明2010年左右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渐趋平衡。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在小幅波动中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由渐趋平衡,又缓慢的变为不平衡,仍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但由于其数值小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没有第二产业大。特别是2008年到2013年,结构偏离度基本在0.2以下,接近于均衡,这可能是由于河南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不高端,技术含量低,就业进入壁垒低,且用人机制灵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其他产业的失业劳动力很容易在第三产业找到工作,从而使服务业的劳动力容纳空间不大。2014年以来,结构偏离度又缓慢增加。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开始向“生活得更好”转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提高,从而“生活需求”拉动人力需求。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河南省近几年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式效率提升转变,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劳动力。
总而言之,河南省第一产业潜在失业劳动力增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而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总是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以求谋得较高的工资收益。在一个无摩擦的社会里,当劳动力不再在各个部门之间流动时,则意味着各个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相等,每个劳动力获得与其自身能力相称的工资水平。这个时候,产业结构达到高效益。当劳动力继续在各个产业之间转移时,则产业结构非高效益。可见,河南省的第三产结构有待优化。
2 简要对策建议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和全国以及中部其他五省相比,其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产业结构不协调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模式,河南省第一产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比重变动不大。但河南省仍没改变农业大省的地位,农业产业还占有很大份额,工业产业虽有所发展但竞争力不够,尤其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南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不协调,不对称程度较为严重,尤其是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是河南省居于全国经济发展中下游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其粮食生产直接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河南省的定位决定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基调不能变,但农业束缚了大量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将农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与现代高新技术联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为集约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第一产业中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力释放出来,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
(2)加快工业化进程。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经济增长相对更加倚重资源型工业,企业技术层次普遍偏低。河南省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
(3)立足本地现有条件,完善第三产业。河南省可依据其“中部之中”的地理位置,凭借其铁路、公路运输的便利,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给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人才储备体系,为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提供一个平台发展。这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宪斋.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10,(1).
[2]郭国峰,杨金璐.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
[3]毛琳.安徽省產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2,(10).
[4]张小刚.郑汴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判别与主导产业选择[J].北方经济,2011,(9).
[5]金碚.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8).
[6]郭元晞.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7]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7).
[8]郭旭红,李玄煜.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01).
[9]王红,王鄂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06).
[10]刘运转,宋宇.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乡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人力资本积累[J].软科学,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