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瑞红
(解放军第九八八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患者的下肢静脉腔的血液流通受阻,出现高度凝结的情况,该病症使患者出现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下肢深静脉血栓极易经外科手术这一外界因素诱发,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围术期内需要落实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护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分析其在预防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现将最终的资料数据进行如下整理。
病例数据均为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腹部周围骨折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主,病例总数62例。入选标准:患者临床资料齐全,且自愿在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患者存在精神障碍、血液疾病、沟通障碍、重大器质性病变。依据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论证后呈现出相似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对比研究。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主要是配合医生完成相应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做好病情记录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向上级医生报告。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的方式模式,(1)需要回顾我院历年来的外科手术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因素,总结预防护理中的注意事项[1]。(2)需要在实体图书馆搜索相关数据,并在各类期刊网上输入循证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护理方法等关键词,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查阅,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与医院的临床经验,分析具体的护理措施[2]。(3)临床需要积极落实循证护理内容。①心理辅导:由于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面临手术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出现紧张与恐惧感,这些不良心理会增加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这时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开展心理沟通,向患者讲述疾病诱发原因、手术流程、预后效果等,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稳定自身的心理情绪,确保手术工作的顺利展开。②早期功能锻炼:在外科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卧床休养,在卧床期间,患者下肢肌肉泵无法保障血液正常回流,下肢血液流通缓慢,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导致该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训练难度与训练次数应该依据患者的病情循序渐进,如踝关节运动、肌肉收缩练习、坐位训练等。如果患者不能自主进行运动,需要定期按摩患者的双下肢,并且要将患肢适当太高,每隔2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体位更换[3]。③饮食护理:饮食不合理会使患者出现排便障碍,如果排便过于用力,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的情况,并且饮食过于油腻也会增加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所以应该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适当的饮食干预,原则上外科手术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②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为科室自制,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
借助SPSS 21进行数据处理,指标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前者选用x2检验、后者选用t检验,最终结果以百分比、±标准差的形式呈现,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以P值进行判定,P<0.05说明组间患者存在显著差异。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组别 护理满意度评分实验组(31例) 90.21±2.78对照组(31例) 81.23±3.12 P P<0.05
外科手术中患者在血管壁损伤、血液粘稠度与血流速度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一常见的并发症,这时需要在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确保患者下肢静脉血液的处于正常的回流状态。循证护理作为防护模式的创新,可以结合临床经验、患者愿望以及科研资料,确保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在循证护理中,可以采用心理护理、早期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等策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循证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护理效果更优,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表明循证护理这一防护模式在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值得进一步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