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怡辰
卢 航
意大利拥有发达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别是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意大利国家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1]。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截至2010年,意大利拥有1 290万hm2可利用农业用地,占整个领土面积的43%[2]。此外,意大利境内同样拥有数量繁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截至2019年11月,意大利已有5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遗产(包含自然、文化和混合遗产以及文化景观)名单,截至目前,数量与中国并列全球第一[3]。其中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意大利一项不可忽视的发展和保护对象。
除了UNESCO之外,另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也应被提及。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期间发起的一项倡议,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地方传统农业系统,增强全球之间的合作交流[4]。
事实上,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农业相关的遗址数量逐步在增长。截至2014年底,全球共有33处农业类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而与UNESCO相比,FAO只强调“地方和传统”因素,没有颁布评估遗产价值的严格标准体系。基于此背景,许多较为地域性、大众性的农业景观、农业生态系统、本地建筑、当地物种及生产农具、传统农耕文化等也均可被视为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分布着广泛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而不同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存在形态及后期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在亚洲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分布数量显著。日韩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基本与我国类似,且多集中于乡村范围内。但日本在都市农业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如东京练马区,从江户时代(1603—1868年)便开始有了农业种植历史。至今仍通过农业体验园、市民农园、农业观光园的形式进行农业销售等相关活动[6]。在美洲范围内,以墨西哥人工岛(Chinampas)农业系统为例,其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7],如今以城郊地区农业系统保护区的形式存在[8]。
而在欧洲地区,UNESCO和FAO目前所统计的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集中分布于西班牙及意大利两国之间。以意大利为代表,在其领土范围内,UNESCO涉及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包括西北部皮埃蒙特(Piedmont)大区的葡萄园,它有着悠久的葡萄酒种植和酿酒传统[9];著名的帕多瓦(Padua)植物园[10];科内利亚诺和瓦尔多比亚德(Le Colline del Prosecco di Conegliano e Valdobbiadene)内的葡萄种植景观等[11]。同时在GIAHS名录中有位于威尼托大区的索阿维(Soave)传统葡萄园,以及阿西西和斯波莱托(Assisi and Spoleto)之间分布的橄榄种植区[12](表1)。
总体来说,意大利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领域方面具有如下特点。1)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景观的营造。例如阿西西和斯波莱托的橄榄种植区可视为一个本土文化与农业景观共存的人类社区系统。其中,建筑、宗教、生态系统、文化、本地物种、生产销售链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综合体,能够真正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从而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2)遗产地在乡村与城市中均有分布,且能够实现保护、发展和再生策略的多元化。和乡村地区不同,城市中的很多旧农舍、传统农庄依旧被保留并改造,转型成为新型多功能型场所。市民农园或农业观光园可以与博物馆、时尚秀场、有机餐厅、民宿、培训学校等并存,遗产被更为创新的修复和利用。3)意大利政府和公民能够认同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的珍稀性,具备动员社会群体协同保护遗产的能力[13]。公民也具备保护本地特色物种、本土饮食文化的理念。
综上所述,与其他国家相比,意大利境内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模式较为多元化,无论是乡村地区还是城市范围内的项目均有涉及。与此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模式能统筹经济、文化、生态效益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和我国背景相似,因此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表1 意大利境内被国际组织认定农业相关遗产项目汇总(截至2019年11月)
表2 米兰广域市内农业文化遗产总体分类
根据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体指“卓越的土地利用系统和景观,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丰富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由当地社区与其所处环境,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协同演变而形成”[14]。此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ICOMOS-IFLA)共同推出了《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其中明确提出“所有乡村地区都可以被当作遗产解读”等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观点[15]。
广义上,传统的农业覆盖区域,尤其是乡村地区及部分建成区内遗留的农业相关用地,本身就反映了人类农耕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将其传统农业覆盖区域内生态系统、地域文化及居民活动的整体视为农业文化遗产,而并非仅仅聚焦于部分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景点或单个艺术衍生品、文物等。
基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对于乡村景观、农业生态系统或城市内部农业景观的保护及振兴,在某种意义上可等同于对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本文以米兰广域市(Città Metropolitana di Milano)作为研究对象。米兰广域市面积为1 575km2,包含米兰市及其他133个市镇,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大区[16]。
经调研及分类、资料收集、专家咨询和总结概括,可得出目前在米兰分布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包含2个维度方面的特性,即农业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表2)。
在米兰广域市范围内,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的文化遗产或农业景观虽并未位列于UNESCO名单中,但却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类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米兰城市发展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构成要素。
自13世纪以来,米兰市周边因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7]。目前,该区域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大麦、玉米、小麦及牧草等[18]。其中水稻有着较为悠久的种植历史。
目前在整个广域市范围内,城市北部以高度城市化的建成区为主,南部则与其相差甚远,多以绿地分布。例如以米兰南部农业公园(South Milan Agricultural Park,PASM)成为代表性的农业绿带,旨在保护原有林地、耕地以及存在的建筑遗产[19]。在PASM内[20],许多农庄(图1)兼具遗产保护、农业旅游、农产品销售的功能[21],保护和发展这些农庄及其对应农业系统对周边居民生活乃至生态保护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米兰相关行政区域划分及研究对象区位图(底图引自参考文献[20]。南部农业公园范围引自https://it.wikipedia.org/wiki/File:Mappa_Parco_Agricolo_Sud_Milano.png)
图2 1600年米兰周边用地分布图(绘制人Giovanni Battista Claric,作者改绘自米兰理工大学国际风景园林研究和文献中心的资料)
从罗马时代(公元前1世纪)至19世纪,米兰市形成了由中心向周边层层扩张的趋势。在其过程中,三层城墙被依次建立。目前,三层城墙主体部分早已消失,但部分墙体及城门被保留了下来。
从罗马世纪到中世纪,乃至1682年,米兰市与郊区之间的界限清晰,城乡二元对立格局明显(图2)。建设用地分布在城市中心,周边地区基本上都是农庄(Cascina)。这一时期在整个城墙外围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用地,呈环状绿地空间分布。随后建设用地开始逐渐扩展至西班牙城墙(Spanish Wall,西班牙在米兰殖民期间所建,1884年因城市规划和改造被拆除),并辐射到周围地区。在此阶段之后,逐渐呈现出城乡边缘模糊、交错的形态。
从20世纪开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米兰广域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面积大范围扩大,城郊的农田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于政府政策调控的原因,部分农业用地转变为森林等绿色植被覆盖区[22]。快速的城市扩张留给城市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中的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资源。
很多与食物及农业相关的思想潮流及活动在意大利拥有很长的历史。1986年由卡尔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提出的慢食主义理论(Slow Food)[23],旨在对抗快餐对当地饮食文化的潜在影响。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许多社会运动被开展,为保护当地传统饮食文化及相对应的文化、政策、农业和环境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4]。此外,2015年的世界博览会(Expo)在米兰举办,其主题为“润养大地,泽给苍生”(Feed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也为城市、城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带来契机[25]。
2012年5月3日在伦巴第大区内颁布实施了《米兰农村发展战略》,强调了保护耕地面积、鼓励农产品直销、丰富农业景观、整治生态环境、减小游客干预等规划目标。其中也提及应注重传统农庄的恢复与再利用。这些传统农庄能够为公共及社会活动提供场所[26]。
此外,自下而上的监管机制也同时存在。以位于广域市西侧边缘绿带的提契诺(Ticino)公园为例。公园内的农业要素都被视为文化遗产受到严格保护[27],只有通过提契诺山谷伦巴第公园风景园林委员会的审核和评估后才能进行外部干预,包括农舍风貌(颜色、形态等),农田的形态和大小,传统灌溉沟渠的增减等。
1)MUSA博物馆。
MUSA博物馆位于PASM内,建筑主体由传统农舍修复和改造而成。该博物馆主要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该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和历史。通过图书馆、烹饪培训学校等形式,让到访的人从理论和体验2个维度更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28](图3)。此外,MUSA博物馆既是周边农场聚集交流的场所,也是向到访者宣传周边农场和当地农产品的窗口。博物馆还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配以推荐的骑游线路,为到访者提供方便且可持续的游览方式。
2)林特诺(Linterno)农庄。
林特诺农庄(Cascina Linterno)位于PASM内,由当地非营利性协会管理[29](图4)。在众多遗产保护对象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农舍外部的一种传统水草甸(Marcita),此水草甸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小幅度的地势差异以及密集的细小灌溉沟渠,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由于冬季地下水的温度高于地表温度,使得水草甸一年四季都能栽种牧草,从而用于耕种喂养牛和马匹。该水草甸承载了该地域的农耕历史,且数量已岌岌可危。
协会为了达到保护和振兴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实施了多样性的举措。社会文化方面,协会不定期在农庄组织有关地域、环境和农业历史的会议和辩论,以及相关的展览,如摄影展等。学术科研方面,主要开展的活动包含与高校之间的农业及遗产方面的研究合作。此外,林特诺农庄也是米兰周边农业旅游业中的景点之一。在经济效益上,农庄的农产品销售群体主要包括都市菜农和对食物品质有要求的消费者群体。
3)库卡尼亚(Cuccagna)农庄。
库卡尼亚农庄(Cascina Cuccagna)位于米兰市建成区内,由当地协会联盟管理,属于在城市化过程中建成区内留存下来较为稀少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库卡尼亚农庄是一个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旨在恢复并保护该17世纪建筑,并将其转化为致力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新型城市空间[30]。
农庄既继承了原有的农业属性,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特性。首先,农庄的院落里设有小型的社区菜园,且定期会在农庄中组织农夫市集,也会举行与农业及食品相关的活动,如葡萄酒品酒会、有机农业交流会等。其次,农庄多功能社区和文化中心的身份也在形式各样的活动中得到体现。如将农舍内的不同空间以出租的方式吸纳各种活动,包括有机餐厅、民宿、厨艺培训学校等。与此同时,农庄也提供场地举办一些会议或展览。协会联盟也时常组织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有关的课程和工作坊等(图5)。
4)图书馆(Biblioteca)农庄。
图书馆农庄(Cascina Biblioteca)(图6)位于米兰东北边的近郊区。农庄的起源通过现有的历史文献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中期[31]。农庄修复并改造了原有建筑,保留了原有的农田空间分布及形态,并且也积极参与了水草甸的保护与维护。
图3 MUSA博物馆外观(作者摄)
图4 林诺特农庄内的展览活动(作者摄)
图5 库卡尼亚农庄农舍与社区菜园(作者摄)
图6 图书馆农庄内部(引自Cascine da vivere,http://cascinedavivere.altervista.org/cascina-biblioteca/)
图7 米兰广域市都市农业发展概况(作者绘,数据引自http://www.agricity.it/pagina-di-esempio/)
其运营主要分为2个大的部分,其一主要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修复并改造后的农舍为残障人士提供住所,为轻度残障人士开设职业培训课程,并为其提供良好且具有田园气息的身心康复和疗养场所;其二,合作社在该农庄种植作物和蔬菜,饲养马匹,建立农业试验中心容纳残障人士并委托他们进行菜园维护和马匹护理。此外,农庄也同样为广大米兰市民提供服务,如开设社区菜园、运营农产品商店、提供马术培训、给少量餐厅供应食材。
综上所述4个农庄改造项目均以农业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保护和创新,但其开发模式各有不同,针对群体也有其本身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是以实现遗产的多重价值为目而进行开发,其功能多样且创新形式种类繁多。其中除了对历史性建筑及周边农业用地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之外,4个农庄内教育活动的开展和高品质农产品的销售分别体现了其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部分农庄对残障人士的特别关注更是展现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表3)。
基于遗产保护角度,我国与意大利基本国情相同,即有很多农业相关的遗产类型,如历史悠久的云南元阳梯田、新疆坎儿井灌溉系统等。此外,我国也同时具备丰富的农业历史资料,它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例如陈宇等将关注点放在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的农耕景观上,对如何保护和建设当今传统村落进行了探讨[32]。
通过现有文献汇总基本可以概括出我国目前的农业景观类的保护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采摘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村落乡土景观,以历史资源保护区形式存在的旅游风景区、民宿或度假区、建成区内的都市农业项目、综合性公园内部生产性景观等。这其中往往存在着被遗漏的农业文化遗产要素。如废弃农舍、本地农作物、文化习俗、农耕技术等。在建成区内,例如武汉的洪山菜薹原产地[33],直至2017年仍为洪山脚下宝通禅寺附近的一块开发混乱的“荒地”。而在乡村范围内,如川西林盘,为成都平原的一个独特的传统聚居地,分布着较多的农田,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34]。但目前面临着多种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传统建筑消失等。且目前针对林盘进行的众多旅游开发普遍忽视了林盘本身所具有的农业原真性,从而失去了旅游特色发展优势。综上所述,农业文化特质应当受到关注,将其重新发掘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开发保护,能够真正实现农业景观的营造和乡村振兴。
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前提,国内学者田密、闵庆文等认为,合理的旅游发展能够有助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35]。米兰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以遗产保护为导向的农业旅游可以视为一个能够高效整合地方资源,同时保护地域文化特质的发展战略。它是一种带动区域宏观发展的渠道。尤其在对于农业非物质文化(无形)遗产的推广和宣传上,推广本地农产品,宣传饮食文化,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展览、科普、烹饪、教育教学活动是其一大特色。倡导以不破坏原有建筑、农田、生活方式等为前提,对传统农耕技术、饮食习惯加以宣传及支持,也可避免乡村旅游开发环节中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业态模式方面,传统的农庄民宿在历史建筑及庄园保护再利用的基础上,能通过体验田园生活方式(如参观酒庄、科普酿酒工艺、葡萄采摘、品尝特色饮食)等方式吸引众多观光客。此外,“换屋”(home-swapping)旅行模式在意大利也逐步成为一种新的趋势[36]。即双方同意在一定时间内相互交换公寓、房屋、度假别墅等的一种住宿方式。共享经济模式也可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表3 4个农庄分析对比结果
同时,笔者认为,品牌效应可以为农业旅游带来商机。例如在我国积极推动GIAHS申报项目,抑或农业部于2012年开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申报项目,也可为地方带来关注及财政支持。
在促进农业旅游发展之外,发展都市农业也是保护和更新农业文化资源的创新型手段之一,尤其是针对城市中心范围内散布的农业用地。目前根据统计,米兰广域市内共拥有由私人或由米兰市政府直接管理的主要农园共50个[37],其中市政农园的主要功能在于社会及综合性服务,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图7)。建成区内破碎化农田或拥有长期农耕历史的基址或农田被保护起来并加以利用。如图书馆农庄中将都市农业活动与康复、疗养功能相结合,在保证农舍原有历史建筑及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服务人群及服务对象。这些案例启示了都市农业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推广有机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社会公共服务及建立康复花园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以米兰为分析研究对象,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能够为我国的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及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