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李险峰*
寺庙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现今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1]。园林寺庙指寺址选在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且内部经过一番人为造景的寺庙[2]。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人们对宗教及相关遗产的定位与态度逐渐发生改变,导致现今许多园林寺庙的外观虽延续传统形制,但其空间功能与景观氛围却与以往不尽相同,并引发诸多社会争议。针对历史园林寺庙实施的保护与开发,是对多种遗产价值进行权衡的取舍过程,离不开对各利益相关者意愿与诉求的关注[3]。而不管以何种目标对园林寺庙进行保护或利用,“使用”均是其身份认定的关键因素,使用者的体验则是判别相关实践成果优劣的标准之一[4]。因此,研究使用者对有关园林寺庙的认知与体验评价,对于此类传统文化景观的风貌保持与遗产存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以寺庙园林为中心的研究主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2个维度展开:共时性视角研究为以宗教建筑[5]、造景植物[6]和空间布局[7]等为代表的寺庙园林物质属性研究,及以造园理法[8]、诗词创作[9]和文学典故[10]等为代表的寺庙园林文化属性研究;历时性视角研究则与寺庙园林的发展变迁有关,属于风景园林学与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交叉后的结果[11-12]。然而,与上述研究相比,对于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认知与评价研究缺乏足够学术跟进。现有成果中,又以旅游风景区或宗教名山、名寺个案的当地居民[13]和僧人[14]的体验感知为主;以游人为主体的公众感知实证研究相对零散且系统性与科学性均有待提升。景观变迁作为历史园林在当代变化的直观体现,最易为人所感知[15],所以探究使用者的认知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指导园林寺庙的当代保护与建设。其中和管理者、当地居民等团体相比,公众的态度和观点相对更公正客观[16],故从公众视角对寺庙园林开展研究具有必要性。
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通过整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探究园林寺庙景观的公众认知与体验评价(图1),以期为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选择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4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研究案例,原因有三:1)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水平位于我国前列,宗教遗产数量多且保存较好;2)所选园林寺庙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一定重要性;3)所选案例空间格局较完整,且在北京地区城乡发展中一直维持较高知名度。故围绕上述四地展开研究,可为北京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也可对其他地区的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公众的目的地认知是其对目的地现状的主观解释,可从情感认可和形象感知2个维度描述[17]:情感认可是形象感知的直接反映,指受访者对目的地的态度倾向[18];形象感知是情感认可的基础,指受访者对目的地不同属性特征综合产生的总体印象[19]。基于此,本文使用Python语言收集研究案例的网络评论,采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情感分析用于挖掘公众对园林寺庙景观的情感认可程度,主题模型用于归纳公众对园林寺庙的形象感知状况,借由整合二者分析结果得出公众对此类景观的现状认知。
2.1.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研究于大众点评、蚂蜂窝和携程旅行网上,共收集10 785条发布时间介于2013年7月1日—2017年8月31日之间与4处寺庙有关的旅游点评(大觉寺1 055条,潭柘寺3 603条,八大处3 238条,红螺寺2 889条);使用Python语言的Jieba中文分词包对网络点评进行分词处理,并将非用户主观输入的无意义词(如引用和超链接)用正则表达式去除。
2.1.2 情感分析
情感分析用于判断一段文字表达的情感是积极、中性或消极。本文使用情感词典法分析网络点评文字,其中态度词(Attitudinal Word,AW)、程度词(Degree Word,DW)和否定词(Negation Word,NW)是中文语句中参与表达情感的3类词:态度词决定感情基调,且可被否定词与程度词修饰——三者间的组合方式决定了语句情感的倾向和强烈程度——故态度词词典、否定词词典和程度词词典的创建对情感分析具有重要性。本文对知网(Hownet)情感词典和台湾国立大学情感词典(NTUSD)进行整合,得到含3 443个积极情感词和9 097个消极情感词的态度词词典;程度词词典和否定词词典则直接使用知网中的对应词典,分别包括224个词及23个词。
图1 论文研究思路与步骤
随后,对每个态度词赋予一个情感值(Sentiment Value,SV)来代表其情感倾向;对每个程度词乘以一个修正值(Modification Coefficient,MC)来增强或减弱其所修饰态度词的情感值;否定词赋值为-1且与SV相乘起到反转情感值的作用。根据3种词的相对位置建立4种规则(表1)修正态度词的最终情感值,将评论情感值在Python语言内按表2逻辑进行计算。其中,每个分句的情感值可由其中所有态度词的最终情感值之和得出,整段评论的情感值则为文本中所有分句情感值的加权平均值。如果一段评论的情感值小于零,可认为表达消极情感,反之认为表达非消极情感。
2.1.3 主题模型
主题模型通过分析一段文字的潜在主题结构来判断撰写者的表达观点,本文使用隐含狄利克雷(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解构评论文字。依据情感分析结果,可将所有评论分成消极和非消极情感2类;在R语言内对上述数据分别进行LDA模型分析,可得出其各自的有意义主题。由于统计学方法会对有意义主题数量的判别造成干扰[20],故最后对不同主题数下生成的主题内容进行人工判读,以获得最合适的主题数。
通过分析可得9 356条表达非消极情感的评论和1 429条表达消极情感的评论;将2类评论分别进行主题模型分析,得到有关消极评论的20个主题和有关非消极评论的30个主题(表3、4分别列举根据2类情感倾向评论所生成的前5个主题)。由此可将公众对研究案例的总体认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图2)。
2.2.1 非消极评论文本主题分析
非消极倾向文本的主题围绕“景观特色”“人文历史”“实地体验”“出行交通”“服务管理”和“过往回忆”展开。其中,“景观特色”主题与寺庙环境整体印象、寺庙景观的季相变化有关。如主题P8中的“香火”“古树”“历史”和“北京城”等词反映人们对寺庙的整体观感;主题P13中的“观音洞”“龙潭”“石鱼”“景点”等词反映人们对不同寺庙景观的印象;主题P23中“玉兰”“春天”“二乔”“桃花”和“竹子”等词与寺庙春季景观有关;主题P29中“红叶”“银杏树”“叶子”和“金黄”等词反映了秋季景观。
表1 情感值计算规则
“人文历史”主题与园林寺庙的历史地位、宗教印象和人文特色有关。主题P2、主题P4和主题P7中的词如“最早”“多年”“悠久”和“有名”等,体现研究案例具有的深远历史;主题P16中的词如“烧香”“灵验”和“香火”反映人们对园林寺庙最直接的宗教印象;主题P27中的词如“佛教”“佛香”“历史”和“文化”等,反映了园林寺庙环境的人文特色。
“实地体验”主题与游人的现场参与、心理感受和出游安排有关。如主题P19中的“还愿”“祈福”“许愿”和“拜佛”等词反映人们进行的宗教相关活动;主题P14、主题P18、主题P20、主题P22和主题P28中的“不错”“喜欢”“很旺”“很美”“清新”和“幽静”等词与游客对园林寺庙景观的心理体验有关;主题P16中的“小时”“时间”“下午”“值得”和“游玩”等词则与旅游行程经历有关。
此外在“出行交通”主题中,主题P1中的“门头沟”“坐北朝南”“山麓”和“东南”等词和目的地方位有关;主题P5中的“苹果园”“公交”和“地铁”等词与游客的出行方式有关;在“服务管理”主题中,主题P26中的“门口”“几个”“门票”和“学生证”等词与园林寺庙的售票服务有关;主题P6中的“停车场”“排队”和“车位”等词与停车服务有关;在“过往回忆”主题中,主题P9和主题P24中的“地方”“去过”“记得”“朋友”和“溜达”等词反映了游客的往日出行经历;主题P30中的“腊八”“祈福”“记忆”“来过”和“活动”等词则与特殊节日活动体验回忆有关。
2.2.2 消极文本评论主题分析
消极评论的主题围绕“实地消费”“服务管理”和“出行交通展开。其中,在“实地消费”主题中,主题N14中的“停车场”“节假日”“特别”“不好”和“门票”等词反映部分游客对于园林寺庙收费情况的不满;主题N19中的“门票”“态度”“携程”“团购”“建议”和“十一”则与游客在购票过程中的体验有关。
图2 主题模型结果归属过程
在“服务管理”主题中,游客认知内容包括游客规模及对香火管理方面的意见。如主题N6中的“初一”“十五”“赶上”和“人太多”等词反映了节假日人流量过大导致游览体验下降的问题;主题N11中的“不让”“香火”“门口”“记得”和“买香”等词则与香火管理问题造成的体验差异有关。
“出行交通”主题的内容包括交通设施和出行方式两部分。如主题N4中的“小时”“开车”“一路”“山路”和“堵车”等词反映交通问题对行程体验的影响;主题N15中的“公交”“地铁”“黑车”和“感觉”等词则与不同出行方式的体验差异有关。
此外,除上述3类主题之外,消极评论同样也涉及实地体验、过往回忆、人文历史和景观特色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判读,发现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为此类评论在表达消极情绪时,其文字内容也会涉及对场地历史和环境等方面的描述。
基于情感分析与主题模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出16个评价指标:植物景观、寺庙建筑、景观小品、环境卫生、服务设施、服务态度、安保管理、解说系统、宗教民俗活动、娱乐休闲活动、商业化活动、历史文化重要性、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影响力、寺庙风貌保持和园林寺庙外环境品质。其中,前11个要素有关园林寺庙景观的细节体验,后5个要素有关园林寺庙的整体氛围感知。此外,设置题项研究受访者对所去园林寺庙的总体满意度。
表2 情感分析的算法描述
表3 消极情感主题示例
表4 非消极情感主题示例
使用5点里克特量表(1=非常不满意,2=不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于2017年9月15日—10月6日在4处调研地点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3份,有效问卷率95.5%;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并对缺失值采用均值替代法处理。
根据统计结果,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01,说明16个景观评价指标可靠性较高。KMO值为0.897(>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5 012.844(df=120, Sig=0.000),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旋转法和主成分提取法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潜在变量并保留因子载荷大于0.5的因子,最终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12%(表5)。
第一个公因子为“环境景观”,反映游客对寺庙不同环境景观体验的满意程度,评价因子包括植物景观、寺庙建筑、景观小品和环境卫生。第二个公因子为“空间生产”,体现游客对叠加于文化景观空间之上的公共活动、现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因子包括服务设施、服务态度、安保管理、解说系统等7项。第三个公因子为“历史文化”,反映游客对所感知到的历史文化内容的满意度,评价因子包括历史文化重要性、历史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影响力3项。第四个公因子为“整体风貌”,反映游客对寺庙园林整体观感及人文氛围保持水平的满意度,评价因子包括寺庙风貌保持和寺庙外环境品质。
各评价指标中,游客最满意的是园林寺庙的建筑造型,其次是环境卫生状况,再次是各类植物景观,而对于娱乐休闲活动、商业化活动、寺庙风貌保持及寺庙外环境品质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但总体上看游客对于园林寺庙景观的综合体验满意度较高(总体满意度均值4.098)。从标准差来看,大部分因子标准差在0.700~0.796,只有“宗教民俗活动”“娱乐休闲活动”“商业化活动”“寺庙风貌保持”和“寺庙外环境品质”5个因子标准差较大,表明游客对这几项的评价存在分歧,而对其他因子的评价相对一致。
表5 因子分析结果
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对研究案例整体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剖析。将重要性(指标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与绩效评价指标的感知评价得分)数值作为横、纵坐标值并在坐标轴上取点,依据二者各自均值(0.133和4.004)将16个指标划分于4个象限中(图3)。
第一象限为优势保持区,指标包括“环境卫生”“安保管理”“历史文化重要性”和“历史文化影响力”。此区指标无论是重要程度,还是游客对其的体验评价均较高,故应对这些指标进行保持。
第二象限为供给过度区,指标包括“植物景观”“寺庙建筑”“景观小品”“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传承”。此区指标虽然重要性相对不高,但是游客对其评价却较高。
第三象限为次重要区,此区的评价指标重要性低且游客体验评价也不高,指标包括“解说系统”“宗教民俗活动”和“园林寺庙外环境品质”。长远看来,此区评价指标虽没有重点改善区中的指标重要,但在今后也应进行提升。
第四象限为重点改善区,此区指标有较高的重要性,但是游客对其的体验评价却较低。其中的指标包括“服务态度”“娱乐休闲活动”“商业化活动”和“寺庙风貌保持”。上述指标对提升游客的景观体验有重要作用,应得到重视并进行改善,使劣势变为优势。
本文以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探究公众对园林寺庙景观的认知,并分析现今园林寺庙景观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图3 重要性-绩效分析结果
1)网络点评中有9 356条评论表达非消极情感,占总点评数的86.75%。由于已有研究表明网络用户倾向表达更消极的评论[21],故可知4处园林寺庙虽历经时代更替,其景观风貌与历史文化氛围在当代社会依旧受到多数人的喜爱。此类情感下的公众认知围绕“景观特色”“人文历史”“实地体验”“出行交通”“服务管理”和“过往回忆”展开。然而,有1 429条评论围绕“寺院消费”“服务管理”和“出行交通”3个主题表达了消极情感,可见此类文化景观在融入当代环境的过程中,公众不免对叠加于历史遗存之上的当代空间功能与活动体验产生些许负面情绪,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方面持续关注。此外,有学者认为宗教景观具有精神信仰方面的价值(如感到神圣、心怀敬意和不可冒犯)[22],而主题模型分析结果却未能充分体现此方面内容,相反更多反映公众日常生活化的体验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表明,在适应大众体验与需求的过程中,宗教遗产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2)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游客体验感知可从“环境景观”“空间生产”“历史文化”和“整体风貌”4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重要性-绩效分析,“植物景观”“寺庙建筑”和“景观小品”等游客可直接体验的视觉要素评价最高,但其重要性较低;相对的,“寺庙风貌保持”因子评价较低,但其重要性却较高。可见在现代消费社会,历史文化往往被抽象为象征性符号并借助景观元素展现给大众,这些景观元素虽有助于直接提升游人对文化遗产的感知,但并不意味着对园林寺庙整体风貌的营造一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3)游客体验评价中,“宗教民俗活动”“娱乐休闲活动”和“商业化活动”的评价值均低于总体均值,同时后两者的重要性大于前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如今园林寺庙的空间功能变得更加多元,诸多当代活动对提升游客满意度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仍需对活动内容和类型做出取舍,确保其能契合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氛围。此外,从“环境卫生”“安保管理”“历史文化重要性”和“历史文化影响力”位于优势保持区可看出,在旅游业和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公共服务对公众的体验越发重要,而无论赋予园林寺庙何种当代角色,其本身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依旧应是对其保护与再利用的根本所在。
总之,为了历史园林寺庙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部门自上而下的发挥协调与引导功能,也需要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监督和保护。游客的态度观点与体验评价作为公众意见的直接体现,对宗教文化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凭借理性的文本挖掘与分析方法,可把社会个体的感性认知与理解扩展到更加普遍的社会群体中,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清相关保护与设计实践的功能需求与建设尺度。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网络数据只能反映可上网且具有表达意愿用户的观点,因此和传统分析方法类似,基于网络开放数据的研究依旧存在研究样本的代表性问题。本文仅尝试以网络评论数据为切入点宏观描述公众认知,未来可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利用焦点小组和深度访谈等形式补充收集公众意见,对相关结论进行验证与完善。其次,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目前尚不能有效判断讽刺意味的评论文字,今后可结合机器学习进行数据处理,以加强文本情感倾向识别的准确性。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本研究给予的支持;感谢中国农业大学2015级园林专业本科生李文捷、张欣、揭华和汪楚瀚在论文调研阶段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