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丽 湖北省潜江市不动产登记局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正增长,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刻不容缓。为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中国实行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以及耕地承诺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强化耕地管理是中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前提和任务。
目前,很多中小型城市由于不正确的定位,提出走向世界、建立国际大都市、世界领先等口号或目标。这些过高、过于离谱的目标,导致城市用地面积以脱离现实的规模增长。目前,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相差较大。首先,过度城镇化导致可供农业使用的土地不断减少,务农人数大量下降。许多农村人口外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等现象,大量浪费耕地,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次,很多耕地被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占用,但给予失去土地又没有其他工作能力的农民的补偿或津贴很少。部分失地农民无法开展正常的务农活动,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保障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妥善设置征地补偿标准,采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1]。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城镇非农业建设用地已不由行政部门划拨,而是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出让,导致土地出让的价格逐渐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相关补偿办法以及实际标准未能得到及时更新,部分地区仍然使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农民得到的补偿远不及土地出让价格[4]。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征用问题正在逐渐增加。许多农民反映关于土地征用的问题,例如一些村镇干部利用自身的职位谋求便利,将原本承包的土地回收并重新分配或是强行毁掉农民的承包合同等。这归结于群体性事件或者纠纷,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土地征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牵扯到农民的生存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以及城市建设问题。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注意土地征用的问题,积极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2]。
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农民占比较少,分配给农民及集体的纯收益不到20%,直接削弱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引发了农民的不满。这种土地收益不均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关调查显示,交通用地或工矿用地远远高出耕地的生产率,这也是导致城镇与农村之间在用地生产效益上有很大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农民生产经营正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随着分散小农户不断增加,农民兼业化的相关经营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农地生产经营的规模小以及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等问题成为了影响农地生产经营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这使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全国建设占地逐年增加,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应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采用合理的手段,保护农民耕地并建设长期有效机制[3]。
城乡集体土地的相关转让、出让或者租赁,必须经过国家的征用后才可以实施,但这对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给农民、乡村集体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虽然法律规定了土地使用权,但是仍存在土地非法交易的情况。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集体的内涵不清楚,使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变得十分模糊,对使用权以及土地所有权的界定不明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在实际的活动中导致土地产权权能的不完整及相关权利的缺失,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竞争市场环境、交易成本较高、各项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缺乏较为成熟的土地流转模式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城市土地交易相比,农村土地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无法对土地价格进行评估和量化,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粗放利用,无法保证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完善该方面的交易 准则[4-5]。
面对乡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情况,政府应加大管控力度,将该部分用地转变成更加合法化、规范化的用地流转,在保障农民经济来源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用地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把该项工作任务付诸实践,切实地控制征地范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保障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应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相关原则,对土地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在缩小征地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实际利用率,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为了进一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管理问题,可以采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规模的方式,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合法流转。在合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之下,农民可以将原本的土地承包权转变成永久享受的股权分红权,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经济来源,进一步促进乡村向着第二、第三产业的方向发展。
一些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且人口密度较大,土地供需出现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制度,适当增加耕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增设相应的用地指标。与此同时,应积极鼓励企业、地方以及个人进行土地整理,进一步缓解城镇建设中用地紧缺的问题。除此之外,可以开拓新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观念,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缓解人地矛盾[6]。
为更好地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应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开展建设。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坚持环境、人、地三者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市场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水平,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刺激土地的相关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将生态与发展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对城市居住环境以及投资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城市土地生态利用方面,应减少土地浪费现象,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依靠消耗自然资源为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应积极提倡生态城镇绿色发展。
1.加大对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投入
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国家应加大对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土地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了保证投入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国家需要指定专门的监督部门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7]。
2.加强统一规范化管理
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统一规范化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要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增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化的分析,及时掌握不同时期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而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还要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土地管理部门要相互配合,在统一软件的应用下实现资源共享。
3.建立完善土地资源信息化数据共享设施
在土地管理部门方面,必须要对现有的资源展开有效的利用,从而打造出统一的网络系统,这样会使得土地资源信息得以较好的共享,并要从具体状况出发从而构建不同中心站点的具体连接措施,由此达成信息能够实现快速安全的传输,并且应该构建内外网分离的形式,由此保障不同中心站点的信息能够处于安全的状态之下,且由此展开可靠的交流。应该借助不同的措施促使不同站点的物理连接由此能够实现逻辑网,这样对于相关信息的有效传递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应该在第一时间对调查和评价所关联的资料展开全方位的整理,并实现传输。在国土资源信息方面,借助社会化服务的推行,还有借助一些较为先进的安全技术,由此促使整个网络能够呈现出更为安全可靠的态势,最终保障土地资源信息的稳定 安全。
4.促进土地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土地管理信息化方面,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建设工作,尤其是要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应该具体从现今的土地信息化具体状况出发,促使整体的管理人员能力能够实现相应的提升,由此给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也会促使土地管理信息化等以较好的发展。所以在展开土地信息化建设的经过里,必须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当成是关键所在,而且要构建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相应的信息管理能力,由此保障可以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并且为了能够使土地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与信息化实现较好的匹配,应该展开全方位的培训工作,由此促使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极好的提升。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活动里土地资源为极为重要的资源,所以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借助科学的管控方能够促使土地的效益得以最大的发挥,借助土地管理建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使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