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于发展和安全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增值路径研究

2021-01-15 23:56索灵慧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1年36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国有企业监督

索灵慧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新时期内部审计发展形势研判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加强了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党内审计监督,同时进一步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新时期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以前的审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技能,明确新方向,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安全发展和提质增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能够有效促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面对新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明确定位、拓展思路、创新举措,进一步优化审计机制,聚焦国有企业的风险管控和质效提升,为企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增值作用,持续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正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常怀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坚定有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以审计监督力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二、创新审计工作,提高监督质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设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主动求变,探索符合当前发展环境的新的审计模式,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质效和价值贡献,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提高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有企业要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促进内部审计提升独立性、权威性。一是建立公司党委、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明确董事长具体分管内部审计的工作分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机制,成立风险管控与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二是建立健全保障总审计师履职尽责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总审计师抓审计、管审计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三是对下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配合审计监督、落实审计整改的责任进行明确。

(二)加强审计标准化建设,夯实审计管理基础

围绕标准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国有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审计机构设置、审计经费及人员管理、审计结果转化和运用、审计奖惩考核和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二是建立覆盖企业全业务、全流程的内部审计行为规范标准,加强内部审计标准控制体系建设,开展工作制度标准化、操作流程标准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等工作。针对核心业务项目和业务流程,统一规范审计行为和质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管理。

(三)优化审计组织方式,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要创新组织方式、加强项目管理,灵活推动项目实施,确保疫情防控和审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一是统筹全年审计项目。积极倡导融合式、集约型审计,将审计业务相关、对象相同、时间接近的各类项目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效能。如依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融合其他相关审计的需求,实现一审多效。二是强力推进非现场审计。拓展非现场审计思路,依托审计平台开展远程查证,有效压缩现场审计时间。三是优化审计组织模式。一方面在总部层面加强项目统筹规划,另一方面组织各单位围绕外部监管要求、区域风险特征、典型问题线索等,开展实时监测。做好风险预警和有效防范,同时通过非现场的监督方式,能减少人员聚集性风险,维护审计人员的安全。

(四)创新审计技术,深化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内部审计也要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思维方式、技术手段,构建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地。一是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发挥大数据分析在方案制定、样本选取、线索挖掘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减少审计人员的抽样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满足多元化审计要求,实现科技强审。二是建立综合管理系统,整合公司人力、财务、风险、法律、商务等部门数据,形成数据中心,构建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审计预警机制,对信息和数据进行联动检查、综合分析,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保障审计人员获取相关权限,推进业务数据共享,增加审计的灵活度,提升数据利用价值。三是充分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方法和手段,搭建实时监督平台,拓展审计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审计质效。

(五)强化审计整改,促进审计价值发挥

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闭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推进审计项目与整改监督有机结合,提升国企内部审计价值。一是完善整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问题及整改情况的通报、考核奖惩及责任追究、风险预警及有效防控等审计成果运用的管理制度,将审计结果充分运用于单位考核、干部选拔等方面,促进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二是抓好整改落实。强力推进审计整改建账销号管理机制,明确整改要求、责任、标准和整改时限,优化审计整改信息化流程,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审计情况。推进整改问题分类,对立行立改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限期内完成整改;对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对照编制整改工作方案并持续推进整改,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联合业务部门通过完善制度等方式,从职能线层面对各项业务进行统一规范。三是加强审计责任追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整改问责制度的执行,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企业及主要责任人要严格按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四是做好审计问题通报。总结和分析审计时发现的特性、共性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加强各项管理、弥补制度缺陷、防范经营风险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锻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新时期,为了应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新挑战,为实现审计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内部审计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审计人员配置。要结合企业性质和业务范围,配备具有财务、商务、投资、工程、法律、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专职审计人员。同时,选拔各业务领域的资深专家,建立一支兼职的专家队伍,提升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站位,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审计人;通过培训、知识积累、轮岗、交流学习、撰写审计案例、编制项目总结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字综合能力;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类职称、专业资格考试,推动审计人员岗位成才、能力提升。三是加大以审代训的力度,发挥审计专家的专业优势,抽调具有培养潜力的业务骨干,在实战中培养锻炼业务能力。四是完善业绩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

三、强化风险意识,前移监督关口,促进企业安全运行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存在投资多元化、管理层级繁复、市场环境多变等情况,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促进内部审计创新理念、转型升级、前移监督关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促进企业完善内控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安全运行,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一)统筹安排,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国有企业要严格落实国资委关于内部审计监督内容和监督频次的要求,结合上一轮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问题,运用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创新、战略、辩证的思维,继续实施审计三年全覆盖行动。聚焦风险业务和关键领域,推动监督关口前移,重点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三年全覆盖、企业重点项目审计三年全覆盖、境外业务审计三年全覆盖、内部控制审计三年全覆盖等审计任务。确保监督不留死角,为企业防范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突出重点,深入揭示重大风险隐患

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围绕监管关注重点和风险管理情况,积极探寻审计的突破口。既要关注传统业务风险,更要加大对新产品、新业务、新领域的风险揭示力度。前移审计监督的“关口”,加强对重大风险的前瞻性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另一方面,要优化审计管理模式,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要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法律、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将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融入风险管理,全面进行分析与评估,深入揭示重大风险隐患,并进行有效防控。

(三)坚持质量意识,筑牢质量管控防线

国有企业要继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收集公司领导关注的事项和问题,梳理企业年度风险评估、内控评价中发现的风险业务领域、内控薄弱环节,认真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并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坚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编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建立审计工作结果责任制,落实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组长、主审和审计组其他成员的审计责任,审计组长要高度负责、全过程监督,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明确审计底稿编制和审核要求,确保审计底稿规范、完整,确保审计取证详细、充分,确保审计报告合法、合规,确保审计查明问题定性、定责的准确性,提升审计建议水平,防范审计风险。完善审计报告复核和审理程序,对重要审计报告落实交叉复核管理要求,对审计计划、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等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进行梳理和流程固化,推动审计质量整体提升。

(四)关口前移,提升内部审计的预防预警作用

为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安全运行,增强内部审计预防和预警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监督关口前移。一是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专项审计等事前、事中审计,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关口的前移,促进内部审计将关注点从结果调整为过程,将职能从监督调整为监督和服务并重,将目标从查错纠弊调整为管理提升,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价值贡献。二是创新任前告知工作,对企业各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任前审计告知工作,告知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明确责任、提示风险,发挥审计警示作用,提升审计引导价值。三是有针对性地设置“审计关口”。聚焦风险领域,有针对性地设置“审计关口”,防范同类问题重复发生,提高审计效益和效率。例如请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部分重大决策,分析潜在风险,全流程跟踪,保障企业权益。

(五)加强协调,促进审计咨询职能发挥

内部审计在风险防控中发挥着管理和“纽带”作用,要协调各部门共同防范风险,规范企业经营。一方面内部审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整体层面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提前揭示风险并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咨询、服务职能,更新内部审计统筹企业发展和安全的新理念。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熟练掌握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单位及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审计依据。因此在日程监督和咨询业务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党纪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贯,加深企业领导人员和业务人员对规定的理解,充分发挥审计咨询、服务和警示作用,有效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安全运行。

(六)整合资源,推动形成监督合力

国有企业要整合监督资源、优化监督机制,健全职责分工明确、统筹协调有效、监督资源集中、监督成本节约、监督成果共享的“大监督”工作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内部审计机构在安排审计计划时,要主动加强与其他监督部门沟通,科学安排审计计划,必要时应开展联合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在开展审计项目前,要及时向其他监督部门获取已有的监督成果,发现的问题线索、工作建议等;在审计过程中,涉及其他监督部门专业性事项的,可商请其他监督部门配合进行查证或派员参与监督工作,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及线索要按程序移送纪检部门;在审计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抄送至相关业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落实对分管领域相关问题整改的督导责任;要定期在监督工作联席会等会议上通报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加强与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协同。

四、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审计价值贡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能有效促进企业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新时期,内部审计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领会内部审计的新定位,贯彻落实党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为组织增加价值。

(一)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审计的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切实扛起审计系统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审计体制改革精神,持续巩固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扎实开展审计工作,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与服务作用。二是在具体审计工作中,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进审计项目党支部建设、设立廉政监督员等多种方式,将政治建设贯穿到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党建工作与审计业务相互促进、有机融合。

(二)提高政治站位,加大政策跟着审计力度

提高审计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监督和推动企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政策措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政策跟踪审计的力度,深入挖掘政策传导和执行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推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在企业取得实效。同时,聚焦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对企业重点风险领域、风险产品的审计,前瞻性地揭示问题隐患,帮助企业全面落实各项监管政策,坚守风险底线。

(三)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强化对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

新时期,国有企业要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关于“经济体检”的新定位,重点推进国家政策、企业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动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转化为经济效益和政策落实审计相结合,推动事后审计转化为事前和事中审计相结合,推动局部审计转化为全覆盖和重点审计相结合,持续增强审计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企业要强化对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决算审计等常规审计任务的同时,加大重点领域审计监督力度,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审计,划清管理与监督界限,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进一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审深审透、确保质量,重点关注亏损项目、潜亏项目、重大诉讼、大额两金、重大风险等风险业务和关键领域,开展深层次的专项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升审计效益和价值贡献,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助推企业改革发展。

(四)强化合规意识,加强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新时期,内部审计要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进行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国有企业要按照国资委、《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要求,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梳理管理流程和风险事件,建立风险清单及数据库、内部控制评价及管理手册等。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二是加强对完善后的制度及整改后的流程的验证和评估,提升整改实效。三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优化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四是强化风险管理审计。审计过程中,要强化风险意识,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手段,及时对审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提升企业防控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管理 目标。

(五)加强重点项目审计,促进重大事项规范运作

目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要把握完善治理、聚焦主业、提质增效的新要求,内部审计要重点关注:一是关注企业发展目标。围绕企业发展规划、年度主题、战略目标,安排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助力企业战略决策、重大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关注企业治理结构。围绕企业的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开展内控审计,促进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并融入各项业务流程中,促进企业安全运营、高质量发展。三是关注企业风险管控。加强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聚焦企业的法律管理风险、投资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开展专项审计,揭示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促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四是关注企业领导人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内部审计要重点关注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聚焦思想松懈、不守规矩,不想作为、胡乱作为的问题,促进领导人员积极作为、依法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 发展。

(六)拓展增值服务,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内部审计要提升价值贡献,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一是加强审计整改,通过审计整改,推动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二是强化责任追究,防止有关违规违纪行为的重复发生,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价值和审计监督效能。三是编制审计案例,形成并固化审计实践知识,分享在审计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四是推送审计信息,适当宣传审计成果、审计职能线的价值贡献。五是考核结果运用,为企业对下属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提供客观、公正的确认数据和信息,为年度考核成果确定、干部评价、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六是分享审计成果,分析具体问题,总结共性问题,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完善制度、防范风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审计工作,提高监督质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风险意识,前移监督关口,促进企业安全运行;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审计价值贡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构建以风险及问题为导向、控制及治理为主线、增值及提效为目的的审计模式,才能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提质增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内部审计增值。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国有企业监督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