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滨州市沾化区宏达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中,高达70%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60%以上均难以获得长期贷款。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金融领域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中心企业多数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经营能力不佳等问题,很难从金融体系获得贷款。既往研究表明,金融市场越发达、制度越健全,越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数字化金融的发展,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外延性,放宽了对信用的要求,降低了融资门槛,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主要源于行业信息、融资渠道和成本,以及经营风险等方面。中小企业需要提供能证实自身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涉及财务、信用等方面的“硬信息”,以及涉及管理者能力、行业环境的“软信息”,在获得银行认可的前提下,才可能获得贷款。但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较短,管理者能力有限,其内部也没能形成健全的管理和财务制度,难以提供完善度、透明度较高的信息,而我国征信系统也尚不健全,金融机构无法从中获得可靠信息来确定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履约能力,这就制约了贷款进程。多数中小企业自身实力并不足以在创业板上市,不能直接进行融资,只能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这就会引发融资渠道单一、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等不良现象。而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信贷安全,往往会对中小企业设置较高的融资门槛,让其知难而退。民间融资虽然门槛低、放款迅速,但违法犯罪现象比比皆是,也让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更难获得多渠道的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频率高,数额却相对较小,而且缺乏足够的抵押物,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这类企业的调查成本一般是大企业的6-8倍,在高额运营成本的影响下,银行必然会对这类企业提高贷款利率,使其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面临财务风险也更高。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就小,自有资本少,又习惯于采取粗放式管理,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当获得融资贷款后容易盲目投资,但一旦投资失败,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也较差。
首先,根据传统融资情况来看,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融资约束的根源,这种情况下,银行只允许企业选择抵押或担保的手段来获得贷款。但受限于规模和自有资本的缺陷,企业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走民间金融途径,并不得不面临高成本、违法经营、暴力催债等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声誉和发展。而数字化金融可通过社交平台、互联网、供应链等途径,搜集与企业运营、信用相关的各类信息,形成中小企业的精准画像。通过从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处获得与企业有关的规模、经营、信用方面的信息,将所有信息汇总后,就可以得到较全面的画像,真实反映企业资金、经营及发展前景,从中提取出企业还款能力及意愿相关信息,补足原本不对称的信息,并可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其是否能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数字化金融充分发挥供应链作用,借助链条中各相关企业的信息,将金融服务扩展至其中各个环节,严把供应链入口关,将所有失信企业均排除在外,降低供应链本身风险,使整个供应链企业都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发展规模和还款能力,对资金需求的总额较低,借贷频次高,市场风险大,也一直是它们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出现了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后,也很难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所以,资金供需之间的不匹配情况长期存在,而这种情况在数字化金融出现以来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以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互联网龙头企业近年来以迅猛的声势进驻金融领域,更快捷、高效的吸引大量资金,并凭借庞大的资金池和信息优势,开创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迫使传统金融机构也进行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很大程度上减缓供需不匹配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电商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在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以便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也使得供需对接更加便利,提高了资金供给机构选择投资对象的效率,以及中小企业吸引投资者的效率,使资金供需匹配度和效率都获得明显的提升。
再者,传统融资模式下,高融资成本和高违约风险的现象一直存在,数字化金融的出现,为缓解这种状态提供了可能。借助供应链及其上下游、海关、税务等方面的信息,以及企业在平台上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数据信息,可以较为准确、全面的形成关于资金需求企业的信贷评估结果。而且,通过网络平台,数字金融可建立起智能风控体系,立足于大数据的基础,从各类复杂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重要信息,要求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实名认证,若出现违约情况,企业、人员信息将都被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被披露,且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还需承担起清偿的责任。在这种严厉的惩罚机制下,中小企业违约成本大大增加,违约风险也会随之下降。同时,为使其适应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还诞生了相应的规范化数字管理体系,进一步精确化企业画像,使智能风险预警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激励企业努力谋发展,规范财税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数字化融资服务效果。
数字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涉及外部环境、供应链本身的结构层和要素层这几个方面。经济环境、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都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变动,影响到质押物价值,特别是当前产品更新速度快的情况下,质押物价值非常容易被错误评估。除了天灾等不可抗力外,多数外生风险实际上都是可以提前就被预测并应对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数字技术,以提高对经济、监管、政策等风险的观察和应对能力。就供应链自身结构而言,其设计会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落实。结构风险主要涉及网络和业务两方面,平台应事先规划好相关主体的网络地位和作用,做到角色、分工的清晰,保证生态体系的稳定。同时,还应合理设计业务结构,促进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连接,防范交易活动伴随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隐患。在要素层方面,事关融资主体和资金客体两者。针对融资主体的机会、道德方面的风险,需严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准入机制,对于资金客体价值评估不全面的情况,可在传统财务指标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反映企业“软实力”的指标,如创新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等,提高双方供需之间的匹配度,控制资金投放和回收风险。
社会征信体系,是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获得满足的重要保障,在该体系的支持下,才能让信用成为一种资本,根本解决融资难问题。政府应积极推进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征信机构的整合力度,并引入市场化规则,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信用信息的深度挖掘,构建行业自律组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该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同时,可成立专门的信息搜索和共享部门,将政府所掌握的企业所有征信相关数据加以充分利用,促进企业数字化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借助互联网财税公司全面记录在经营中涉及的关于产品、客户、营销、财务等相关数据,做好储存和保管,提高政府和企业的数据披露和共享程度。在供应链数字化的推动下,增强数字化金融主体在信息方面的安保能力,加强供应链上所涉企业相互担保和监督,更好的融入数字化金融体系中。核心企业更应该加强数字化的整体建设,促进良好的金融生态。在信息披露和共享过程中,应提高信息安保的严密性,避免关键信息的泄露,保障社会征信体系的顺利展开。
只有继续深化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融资难问题。就目前来看,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仍为主要的金融主体而存在,需加强这类主体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数字化水平。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数字化金融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运营模式,应加大对其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借助各类先进信息技术搜索、整合用户信息,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传统金融机构还应突出其在金融服务和风控方面的丰富经验,实现与数字化金融的有机结合,使其变得更安全、高效,做到弯道超车,让数字化金融重回金融服务本质。各大电商平台也应发挥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层次,借助互联网思维来丰富金融解决方案,不断更新理念,将服务中心转向客户,更好的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扩大金融和科技融合范围,即数字化金融应普及包括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和居民,加快各地国有银行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各类创业相关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但融资难又成为这类企业发展中不可绕开的难题。数字化金融的出现,为缓解这类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可从建立信用资本、供给侧机制、智能风控机制等手段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但由于数字化金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深化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推进数字金融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