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科普文献外译研究

2021-01-15 23:24尹晓腾王瑜滨州医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外译典籍中医药

尹晓腾 王瑜 滨州医学院

一、研究背景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关中医文化文献翻译的研究不断稳步扩大和深化。翻译主题的文化方法,翻译策略和方法,原著与被翻译作品之间的关系,传播途径和社会回应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辩论的主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科学文献的国际传播。本研究试图从中外译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组织中医科学文献的传播,研究中医文化文献的现状,途径和策略,为中医药文化科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文化的外译的研究工作应该结合各个学科,例如语义学,语用学,翻译学,文献学等学科。在现在的中医药的外译工作中,寻找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当前中药“走出去”的关键,也是对中医经典的国际传播的重中之重。

(二)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但是,如果外译的语言晦涩难懂,那么在国外子孙后代不断扭曲之后,真正的核心将是自相矛盾的。很少有人了解真正的中医。因此,中医药外译的问题是棘手的。面对这些时代的挑战,有必要用科学的语言来揭示中医药的丰富真相。只有公众了解中医药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希望复兴中医药。

从中医经典译本到大众传播科普著作;从少数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外国专家学者到“一带一路”沿线的老百姓;观众的高中和低学历水平不同,外国科学翻译也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在国外从事中国医学文化科学的翻译和传播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了真正解决中医文化中的对外交流问题,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需要了解中医,了解中医,并且更愿意了解,学习和使用中医,以便中药能够真正走向世界。

二、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比较国内外中医文化文献的传统翻译,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翻译方法也不同。总体而言,当地学者更加关注中医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普及,关注读者的接受程度上会有一定的不足。海外学者更加看重读者的接受程度,将从西方文化角度(包括西方医学角度)理解中医文化文献的翻译。实际上,两者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出发,如何取长补短,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有必要整理一下中医经典的外译历史。

1.进入中国的多个研究水平

从20 世纪开始,特别是在最近的30 年中,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的发展,实现了中医文化文献外语(主要是英语)的单独翻译的实现。在“中国大图书馆”计划正式启动之前,《黄帝内经素问》第一次被选入国家项目。2005 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首席科学家罗锡文发起了“中医经典研究和英语翻译项目”,并在此项目的基础上促成了《伤寒论》(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Cold)、《东医宝鉴》(Treasured Mirror of Oriental Medicine Dongyi Bogam)、《本草纲目译诂》(Condensed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黄帝内经》(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金匮要略》(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等中医药经典典籍英译版本的出版,显示中医典籍外译跨入了一更加系统,完成的层面。

2.国外翻译的多样性

传统的中医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医经典的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很长的历史上,传教士一直是翻译中医药文化典籍的主要力量,为促进中医药交流和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今,为了追求“弘扬中华文化”的共同目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主动翻译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文献,以改变单方面的中医文化文献翻译模式。传教士的翻译逐渐转变为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医学史学家,医生的翻译。译者的身份具有专业性和多样性。与早期相比,由于现代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的学术水平更高,他们对汉语更加熟悉,并了解中国文化或中医学者,所以他们的成就更为突出,例如著名的当代翻译家温书德,魏令杰,班康德等。

(二)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1.关于翻译史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尽管将中医科普文学翻译成英语的现象正在逐步增加,但对中医科普文学翻译成英语的历史的研究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翻译上,尤其是《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语翻译,其次《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伤寒论》等的翻译。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国内外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进行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将中医经典译成英文的历史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

2.全面的文字研究和解释

为了将流行中医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必须首先熟悉中医的原始文字,具有中医文献知识,并了解中医的特点,思维方式和医学理论,甚至中国传统都要有所涉猎,可以对有关中国医学文化的科普文献进行深入的文字研究。《黄帝内经》不仅涵盖了版本发行和本书的书写年代问题,还涉及了后代对其不同注释的问题。

3.专业人才的缺乏

尽管我们现在在中医文化文献翻译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实际上仍在研究中医文化文献翻译成外语的问题。缺乏中医专业人才和外语人才,缺乏客观条件,以及中医文化科学文献的模范译本,所有这些都将阻碍中医的国际传播。

在传统中医文化的文学中,《黄帝内经》大约有十多种译本,而经典的其他医学著作例如《甲乙经》《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的翻译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医理论广博精深,中医文化科学文献丰富,但是由于中医术语分类不明确,在中医自身领域中,该疾病的名称也引起很大争议,诊断和治疗技术难以客观化,临床疗效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对中医文献的对外传播造成巨大障碍的因素。德国医学史学家温述德先生提出了翻译中医文献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澄清翻译的对象,二是确定翻译的目的,三是注意中医古籍的翻译策略。同时,翻译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中文基础和中医历史,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三)中医典籍翻译的制约因素

1.方针政策因素

各国的语言政策能够极大的彰显出该国的政治倾向,与此同时各国的翻译政策也会对本国文化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的语言政策报告及美国的语言政策都在极力的推动英语语言文化传播并将其文化夹带着传播到世界各地。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际化和英语化密切相关,所以我国的中医药的国际化也需要英语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已经把我国的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走出去”的征程中,“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奋斗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下都有力地支撑了中医药的外译和传播工作。2016中华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第一次被认为是中国元素的优秀代表,所以中医典籍的外译正是顺应了这一国际潮流。

2.翻译者与受众因素

翻译绝对不是简单的解释或者翻译,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所有翻译者不仅仅要对于中医药进行解释,还要在文本意义的理解过程中加上翻译者自己的思想和对于文本的理解。这是对翻译者主体的体现。而在另一方面,受众的多样性意味着译文需求的丰富性。译本读者所能感受的中国中医药价值取决于受众的接受文化意识和视野;中医典籍学者受众的小众性(主要以西方医学工作者,医学科研人员,汉学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等为主)又制约着翻译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中医典籍翻译并不是外翻译或著述的重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中医典籍的翻译却存在多个版本,如《黄帝内经》有Nicich 版、温淑德版本、李照国版本、汤亚东版本等14 个版本。

3.翻译目的因素

根据文本内容不同,翻译目的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翻译目的也是制约翻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多层次、多向度、多元的翻译目的对于翻译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翻译者之所以选择原语文本中的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语言文本中得以体现。根翻译学家Clarkson 的解释,在翻译文化资本文本时,汉语翻译的总体目标是传播其蕴涵的文化资本,另外文化资本的传播有益于原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搭建,并最后推动两种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从宏观经济方面而言,中医典籍英译是为了更好地相互配合搭建我国文化品牌形象,在目的语文化中搭建原语文化,推动中医药学的跨文化传播。从外部经济方面而言,中医典籍英译要较大水平地反映原著所包括的中医学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的实用价值,完成译者在目的语市场的发售流通。

4.文本属性因素

法国功能主义流派Tomason 认为不一样种类的文本具备不一样的作用,而文本作用有利于译员的汉语翻译管理决策或表述汉语翻译中的一些难题。中医典籍文本既是信息型文本、写作型文本,也具备小表情型文本的审美特点及特征性操作型文本的警告劝诫。中医典籍文本的抽象性、文化性与应用性一定水平上不利于翻译策略的挑选。

中医典籍归属于模糊文本,中医典籍语言包含古代社会通用性的基础词汇及中医学领域术语。但是,古代社会通用性语汇的词意演化与延伸、中医术语定义的演绎加重了其词意、意境、语法、语境方面的抽象性,反映为时间、特性、水平、总数、转变、偏向等描述的不确定性。如“颇甚”“经理识本”“少少与之”“水分”“千般罹难”“妇稍小差”等。

中医药的经典著作属于“文化资本”文本,它的产生融入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个学派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生命,宗教,物质,思想,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思考,如,“金破不鸣”的出现是依据中国的五行理论所反映肺部受伤之后出现的喑哑的症状;“银海精微”的出现是借用了道家“目为银海”所作出的暗喻;“白虎汤”的出现则是借用了“白虎为西方之金神,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的典故,所以取以名汤。

中药医典籍的文本属于信息文本,中医典籍不但是中医临床的教科书,而且是科研的有利参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中国古代文化,还有一些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和挖掘。例如《伤寒论》的经方,传入日本后,人本人一次为蓝本发明了日本汉方成药;又如《肘后备急方》所记载浸泡法保存青蒿有效成分的方法,中国的科研人员研发了抗疟的新药“青蒿素”。

(四)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这项研究认为,应当通过引用经典并帮助西方学者进行跨界学术交流与合作,并着重于中医文献翻译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来加强跨学科研究。在对中医药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各个领域,不同角度客观地分析中医药文化文献的翻译和表现形式,并根据现代历史发展趋势,寻找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文献的新途径。

研究中医药文化文献对外翻译的历史,研究和分析中医药文化文献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都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医药的发展正本清源,为中医药相关专业术语进行注解,在翻译的实践基础上分析其翻译的特点和策略,并且基于中医文献学对其翻译的著作或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考证,贯通中西方文化,为不断衰落的中医学正名,努力做到更加全面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古典翻译是一项重要任务——继承民族和全球文化价值。中国翻译人员应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并传达经典中渗透的中国文化价值观。这不是基于我的单方面结果,而且不仅遵守我国国家价值观,而且充分尊重价值观的多样性。为了达到交换需求,相互学习,和谐发展的目标,我们不会强迫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但他们需要通过翻译基本旋律来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以有效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文化。

在实施中国文化“脱颖而出”的战略时,我们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许正是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很难从西方的角度来选择信息。我们只是单方面地专注于自己,并从我们的角度传播中药,从而导致传播不适合外国口味。因此,当我们向外界传播时,我们应该改变立场和角色。尝试从西方研究思维开始,了解西方中医学者的思想,学习西方多渠道研究方法以吸引更多西方学者学习中医,并在中医文化文学中与中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外译典籍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非遗背景下德宏州少数民族史诗典籍外译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