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 山西财经大学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在一定的环境下,在单位内部实行一定的组织、方法或者程序,以便于企业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效率,如果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披露也会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更有效地的发现企业存在的重大的风险以及公司在该风险领域采取的重点内部控制措施等,帮助投资人更好地理解公司内部各项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1]。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安然公司,环球通信,施乐等国际大型公司都出现财务造假,财务舞弊等事件,造成了世界各地众多投资者的恐慌,也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关注。
我国在2006年公布了两项关于内部控制的规范指导,这些规范的颁布可以增强企业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水平和防范违规舞弊的能力,提高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2008年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2014年,我国监管部门再次发布21号文件,规定我国上市公司要定期对外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3]。
根据2018至2019年上交所信息披露工作评价报告显示,评价了总共1448家上市公司,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获得最优等级A的有314家企业,获得良好B等级的有825家企业,获得及格C的有261家企业,而评分不及格D的企业90家。可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市场中评级为A和B的企业为大多数,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较为良好,而评级为C和D的企业占比为20%左右,占比依然较多,这表明目前我国有些上市公司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并不理想,甚至还有不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不及格。
据上交所2019信息披露年违法违规行为显示,被证监会通报批评的单位有103家,与去年同期增加60%多,被证监会公开谴责的有40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四分之一。此外,还有多达500多名董事,监事高管都曾出现过违法行为。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有部分企业忽视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建设,而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也比较落后,往往属于事后察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以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安全健康发展。
由我国部分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调查可以看出其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的形式化比较严重,在公司最近几年的评价报告几乎一致,都是简单的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存在问题,但往往与事实上相反。这些都表明我国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大都形式大于内容,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问题。
早在2012年,就有人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文章,文章指出我国某著名医药企业存在虚增资产的状况,但是这些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于是就故意隐瞒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上报不真实的数据以逃脱证监会的调查。而这虚假的财务数据还会误导投资者盲目投资,最终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从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公司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认识,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而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层凌驾于公司内部控制之上,其内部控制也就形同虚设,自然而然地就在很多方面都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当然对于内部控制问题的披露也不能公允的反映出来[5]。因此,必须加强加强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
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要求,而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违反了独立性的原则,因为利益因素的驱使而与企业相互勾结的,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意见。因此必须要提高企业外部的审计与核查,确保第三方审计的客观、公正。
同时还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教育学习,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提高职业能力,提高会计师的素质,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谨慎执业,对于企业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要给予重点关注。
加大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6]。目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处罚措施还非常落后,处罚力度还远远也不够,处罚的成本远远低于犯罪的成本,而国外大多国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错误的处罚都比较严厉,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违法成本,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加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注意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媒体与公众等外部监督的力量,增加专门的监督通道,让监管部门能够接收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同时还要对于信用不达标的企业给予市场禁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