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忠公”崇拜与潮阳棉城赵氏宗族关系之研究

2021-01-15 21:24:53赵坤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始祖氏族赵氏

赵坤明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设备处,广东 汕头 515041)

民间信仰与族群的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潮汕地区是一个多神崇拜十分典型的地区,而在多神崇拜中,“双忠公”崇拜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神灵崇拜现象。潮阳棉城是潮汕地区从北方引入的外来神祇“双忠公”的始发地,赵氏宗族在迎请、强化和发挥“双忠公”崇拜的社会教化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双忠公”崇拜与潮阳棉城赵氏宗族的关系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双忠公”崇拜的由来

潮汕人所崇拜的“双忠公”,指的是唐代“安史之乱”时,两位以“忠义”之气节,死守睢阳(河南商丘一带)的著名将领——张巡、许远。是时,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一起,率兵死守睢阳十个月。由于粮草和援兵断绝,睢阳守军在张巡、许远的带领下,以城内百姓为食。最后城被叛军所破。张巡与部将36人同时被害,许远则被执送洛阳,亦不屈而死。然“公死三日而援至,十日而贼亡,而唐得江淮才用,以济中兴,皆二公之力,可谓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者矣。”[1]408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下诏在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立庙祭祀张巡、许远二人。在历史文化的变迁过程中,“双忠公”信仰逐步从民众对功勋卓著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向神灵崇拜的祭祀活动过渡,其神责也逐步扩大。这就是“双忠公”在北方得到崇拜的最初由来。

潮汕地区“双忠公”信仰,有史可考的记载是元吉安路龙州书院山长、邑人(潮阳县人)刘应雄所撰《灵威庙碑记》:

相庙初基,宋熙宁间,郡遣军校钟英部领方物贡于朝。 道经归德,谒庙乞灵。 夜梦神语:“ 以神像十二、 铜辊一,闭后殿匮中錫汝。 保汝俾奉归以祀而邑之东山。” 明,发趋京,竣事回,具修脯胖答神贶毕,记梦中语,取所与者,星驰而返,置诸岳祠,俄而钟英立化。 邑人骇异,时见元旌树于岳麓。 邻寺僧徒夜见光怪,白有司,请移寺以宅神。 由是公私有祷,其应如响,事闻于上,赐庙额曰 “ 灵威” , 二神册尊王爵, 钟亦封嘉佑侯。 其来尚矣。[1]408

“双忠公”南来大约在北宋熙宁年间。地方驻军首领钟英带地方特产到朝廷去上贡,路过睢阳拜谒“双忠”神庙时,夜梦神人告诉他,赐给他十二尊神像和一把铜辊,放在后殿匮中,要他带来潮阳东山奉祀。钟英理完公务,答谢神恩之后,想起梦境,从后殿取到十二尊神像和一把铜辊,连夜返回潮阳,安放在潮阳东山的一个祠庙中,钟英也即刻化为神。

当时县城居民非常惊奇,还看见山边插满神奇的彩旗。隔邻僧人夜间也看见奇怪的亮光,并告知行政当局,请求迁徙到别处,寺庙让出来用于奉祀这些神祗。因此,凡有所祈求,都有灵应。事情传到朝廷,赐庙名为“灵威”。张、许二神也被皇上册封王爵,钟英也被封为嘉佑侯。这就是“灵威庙”的基本来历。

二、“双忠公”崇拜和潮阳棉城赵氏宗族的关系

1.赵氏族人在潮阳的扎根发展,为“双忠公”信仰南来铺垫了牢靠的社会基础

“双忠公”信仰在潮阳的传播有其必然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是宋代推行的“忠君爱国”儒家理念有向南方统治区扩展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是潮阳赵姓宗族在该地发展过程中提供的强大社会基础的配合。潮阳赵氏族人是赵宋王朝的血亲后人,与赵宋王朝存在荣辱与共的“角色认同”,且在地方形成了相当的势力。这就为“双忠公”信仰南来铺垫了牢靠的社会基础。

宋皇室赵氏族人自北宋中后期,在潮阳棉城扎根情况,可以从当代潮阳棉城赵氏族人、已故的赵淑豪先生对赵氏族谱中关于“赵氏始祖祠”的研究,管窥一斑。

宋仁宗时武翼大夫叔裴(宋魏王赵廷美第四子赵德雍的曾孙)拟在潮阳县建祖祠(先拟建“绥成堂”读书处,以继承魏王遗志),未果,仅建两边祠墙(糯米贝灰沙墙),虽经历史沧桑,故墙尚在。

1068年宋神宗继位,武翼大夫赵叔裴拟在潮阳创办文武学堂的夙愿,逐步得以实施:

祠堂西面,建武馆场地,可练武、弄刀枪、举石骑马。西侧则建“铜辊祠”以张巡、许远之操,尽忠报国的精神教育后代。小武馆,小书房、各二房一厅加小阳埕,作教官、教师住宅;有上、下门闾大厅二座,各可容学子一二百人以上。祠堂东侧,王孙书房,宝丰厅,秉公厅。祠后谷仓突出的地基比地面高出一米多,台阶犹在,立石狮,以备拴马。赵厝巷尾,铜门闾、红砖门闾、青砖门闾、龙头厝,全套建筑设施构成封闭式“葫芦形”,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迹象。

赵淑豪先生所描述的赵氏始祖祠周围的整个“葫芦形”建筑设施,建设时间当在从宋神宗即位之后,由武翼大夫赵叔裴的后代子孙(子,武翼大夫赵之通;孙,宣教郎赵公庆)主持的多功能建筑群。

赵先生也承认“魏王(宋太祖三弟)六世孙赵之通(叔裴之子)奉旨续建祖祠,族谱未记载”,但指出“宋徽宗即位(1101年),追封魏王始祖”,这指的是追封魏王赵廷美为潮阳棉城赵氏始祖。这是潮阳棉城赵厝巷“赵厝祠”的门匾为“赵氏始祖祠”的缘由。

故《潮阳文物志》对“潮阳赵厝祠(即赵氏始祖祠)始建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说法有误。用“赵氏始祖祠”的称谓刻为石匾,崁装祠堂大门顶,最早也要在宋徽宗即位(1101年)之后,才有依据使用“始祖”两字,而这距离“宋熙宁十年(1077 年)”已是24年之后的事了。

所以,宋熙宁十年“始建”,指的应是整个文武教场组群建筑的开始年限,而非“赵氏始祖祠(绥成堂)”的始建年限。赵氏始祖祠只是这个建筑群组的其中一个部分而已。

经宋神宗皇帝倡建之“文武教习场所”组群建筑中的一部分——“赵氏始祖祠”(绥成堂)的建设事务,“由宣教郎公庆(武翼大夫赵之通之子)负责。靖康之变,由赵公庆之子——中奉大夫赵彦夔,出官留守(福建莆田),历迪功郎时依(彦夔之孙)始居潮阳”,才逐步成为魏王派孙所有。明确了宋代潮阳棉城整个“葫芦形”建筑组群的建设缘由,以及其中的“赵氏始祖祠”(绥成堂)“成为魏王派孙所有”的渐变过程。

宋神宗皇帝在潮阳倡建之“文武教习场所”组群建筑,赵淑豪先生还提出另一佐证史迹:潮阳东山的“会友石”旁现存岩刻:“吕得中抍武叔治世清赵幾之希王宾之观陈师禹甸元丰戊午重阳日至此”。大意是:宋神宗皇帝派出二位使臣“吕得中,(赵)之观”带来钱财和学子到潮阳学习,二位将领“治世清”“赵之希”带兵护送,并在潮阳郊外驻军保护。元丰“戊午”(1078年)九月初九至东山。

宋神宗皇帝在位期间,是否来过潮阳,史未见记载,派人带钱财并护送学子来潮阳学习,则有“东山会友石旁”现存岩刻为证。

不论是“宋仁宗时武翼大夫赵叔裴(赵德雍曾孙)拟在潮阳建祖祠未果”,还是宋神宗时期开始,朝廷为加强在南方的统治,拨付一定资金支持赵氏族人在潮阳兴建文武教育场所,“创办文武学堂”的全套多功能建筑设施,到宋徽宗时追封魏王为潮阳“始祖”,才有培养人才的文教场所“赵氏始祖祠(绥成堂)”的建设,都佐证了赵宋王朝和赵氏族人在北宋后期向南宋过渡时期,统治阶级逐步向南扩张迁移的事实。这也是宋代统治者自北向南的势力扩张以及相应的“思想文化”建设的一处历史遗迹。

赵姓族人在赵宋皇朝的庇护之下,从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在潮阳棉城扎根发展,为军校钟英从河南睢阳神庙带来神像,把中原的“忠义爱国”理念,扩展到东南海滨一隅的潮阳,铺垫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双忠公”祠庙建设与崇拜之风兴起,得赵氏族人的助力

赵氏宗族在地方社会的发展无疑为“忠君爱国”理念的宣传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在“双忠公”崇拜的祭祀祠宇建设上,贡献了特殊的力量。

元代邑人(潮阳县人)刘应雄在追记元朝修建“灵威庙”时写道:“(庙)中罗兵毁,庙祀渐疏。大德末年,邑令袁天汉就邑,寓前进士赵嗣助,复谋营创。赵为潮著姓,率众易从。捐赀市材,竖三门、两庑、前后殿,通三十二间。 璇题玉英,藻绘丹垩。与同死忠者,像设俨然,仪卫甲仗,骈比于壁间,历历如见当时握拳喷血之勇。 惟嘉佑侯实肇始者,故特祀之。 经始于至大戊申冬,落成于皇庆壬子春。 縻楮币二万五千余缗。”[1]408

元代邑人刘应雄认为修建“灵威庙”需要号召力强大的地方士族带领,而当时“赵为潮著姓,率众易从”,历史任务落在赵氏族人身上,是有充分的客观根据的。

潮阳棉城赵氏宗族,发展到了南宋时期,其声名之显赫,更是达到了高峰:既有宋高宗的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正奏第四甲进士的锦缠坊(棉城城区内的一个住宅区)人赵师正和乾道五年(1169年)中正奏第四甲进士赵师宣、赵师丞兄弟三人[1]224(“师”字辈,应为“太祖派”族人)。至南宋中后期,赵彦夔(魏王赵廷美七世孙)的九个儿子中,已有人陆续从福建迁潮汕地区,创寨定居潮阳各地:第二子,承议大夫赵綖夫,“同侄(赵时依)迁潮邑西”,后第四代迁居潮阳洋乌都潇湘乡;第五子,朝奉大夫赵紃夫之子赵时依,在福建莆田中进士任潮阳县丞而定居潮阳;第九子,朝请郎赵纺夫迁居潮阳大坭青洋板,后该处拆置为惠来县。

宋高宗绍兴期间,赵彦夔第五子赵紃夫,长子赵时依,在福建莆田中进士到潮阳县任县丞。[1]202赵时依卸任后,就在潮阳棉城铁巷口安居下来。其后代在潮阳有显赫声望:时依子、淳祐四年进士赵若龙,官秘书省预撰制诰。若龙长子宝佑元年进士赵嗣观,官泉州知监;次子咸淳元年进士赵嗣泰,官国子监司业;三子咸淳四年进士朝奉大夫赵嗣助,官惠州通判军州事。祖孙三代五人具是南宋进士。[1]225

“嗣”字辈的后代“次”字辈,已进入元朝。时有子孙五人,均举荐中举为官:嗣助长子赵次潜,举贤良方正,官封州判;次子赵次偕,举明经官惠州教授;季子赵次清,举明经官梧州学正;次潜子赵光祖,举孝廉官循州教授、次偕子赵光国,举明经复举茂异,官惠州总管府知事。[1]222

宋元时代潮阳棉城赵厝巷赵氏族人达到了“三代五进士,五代十簪缨”之盛况。到了明代,棉城魏王派宋绍兴期间潮阳县丞赵时依派下后裔,和太祖派的赵师正、赵师宣、赵师丞派下后裔,仍有多人中举为官。宋元到明代早期,潮阳棉城,“赵为潮著姓”,盛极一时。

民众祭祀“双忠公”的庙宇,时有兴废。史有所载的兴建“双忠公”庙宇者,潮阳赵氏宗族贡献尤甚。《潮阳县志》载:“庙毁于寇,元至大元年,县尹袁天汉与邑人赵嗣助鼎建。”“康熙十年知县张宏美邑人李应甲等以钟英、赵嗣助从祀,且重修之,额曰‘俨雅堂’。”[1]106

由是,宋熙宁年间军校钟英,秉承朝廷的指令,把“忠君爱国”的理念从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传播到东南一隅的潮汕地区,并以“神像和铜辊”作为“忠君爱国”政治理念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象征,使之落籍于同赵宋王朝具有直接血亲关系、社会基础稳固的赵氏族人所居住的潮阳县城,十分符合统治者的行为逻辑。

3.赵氏族人一直护持和掌控着“双忠公”信仰的物质载体

由于潮阳赵氏宗族在“双忠公”信仰上的特殊贡献,特别是赵嗣助,因而他也得到民众的尊崇。按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的说法是:元朝初年,邑令袁天汉修建双忠公祠,只是提出,实际出资和建庙实施者则是赵嗣助。[2]赵嗣助何许人也?

“赵嗣助,字衍奖,祖进士时依,任潮阳县丞。因家焉。 嗣助少孤,事母孝,咸淳四年举进士,通判惠州,提辖行在左藏库。治最,假金鱼袋,晋阶朝奉大夫。 景炎初,母老乞归。会少保文天祥起兵南讨刘兴、陈懿,移驻潮阳。 嗣助具刍糗,劳军。计画斩兴,宋亡竟不仕。元至大中,尝倡义作双忠庙,及置田以供祀事。嗣助卒,县尹崔思诚追念其功,为立像嗣焉。”[1]137

可见,至大年间灵威庙的建立,主其事者实际是赵嗣助,他不仅出资兴建“双忠祠”,且出资置田收租,解决祭拜“双忠公”的资金,后人感动,也把他当作神去纪念和祭祀。在元明以后的灵威庙祭祀中,赵嗣助和钟英同在“灵威庙”内共享后人祭祀。

另一佐证“双忠公”信仰与赵氏族人密不可分的事实是:潮阳棉城赵氏族人一直执掌着预知未来的神物——铜辊。

铜辊是和“双忠神像”一起南来的神物,人们崇拜“双忠公”,祈求神灵时的“人神对话”,是通过铜辊来“表达”的。谁掌握铜辊,就等于有权代神说话,这在古代社会神权几同皇权,非同小可。

“铜辊灵验”史有所载:“双庙铜辊能前知休咎,邑人事无大小,必取决。道光甲辰双刀会之乱,李方赤观察将捕首逆,遣诣庙卜之,有赵姓者断云:某月日当获,已而果验。咸丰甲寅,土寇不靖,以辊辞定胜败,亦一一符合。据解卜人萧融云:此辊具五行四时之妙,变化无穷,盖神物通灵,洵稀世宝。”[1]179这里“有赵姓者断云”说明这十分神奇的神物一直掌握在赵家人手中。

例证之一:目前潮阳区铜盂镇练岐乡(古称“新厝乡”)于明朝期间建“双忠圣王庙”,该村全村为赵姓。赵氏族人执掌神物“辊”(或以木辊代替)。凡世人有祈求,虔诚拜了双忠公后,双忠公的回应会以“辊辞”示现,而由解释卜辞的赵氏族人来推断所求之事。

例证之二:赵氏族人掌控着能预测休咎的神物——铜辊,是在棉城文光居委前左侧,赵氏始祖祠的右侧(即西侧),有一“铜辊祠”,曾经是专门的供奉和示现铜辊神谕的场所。目前门匾“铜辊祠”字样清晰,建筑物基本完好,铜辊仍在!

通灵神物非有历史渊源者,不能得之以传承,它是一种神权人控的精神支配权。值得指出的是,时至今日,问卜的媒介“铜辊”原物以及整套求神和解卜辞活动,还一直掌握在赵氏族人手中。“双忠公”崇拜的神像与铜辊(以辊辞示现神谕,揭示事物的真相),两物其实为一物之两面,不可分离。它标示着宋熙宁年间“双忠”南来,及此后潮人的“双忠公”信仰的历史,是一部与潮阳赵氏宗族无可分离的历史。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双忠公”崇拜的南来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统治者自北向南的势力扩张以及配套的“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和赵宋王朝的血亲族人潮阳赵氏族人在潮阳棉城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有着直接的关联。

潮阳棉城赵氏族人在“双忠公”崇拜的神灵迎请、祠宇建设、祭祀传承、“忠义”理念传播等环节上,都和“双忠公”神灵相伴而存。“双忠公”神灵南来、扎根于潮阳,形成潮汕地区的外来神本地化崇拜,肇始于赵宋王朝的号召、推动、发展和推广。宋之后历代各朝,少不了潮阳赵氏族人不懈护持所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始祖氏族赵氏
海内外新安程氏族人清明公祭太极魂“忠壮公”程灵洗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24
『万工始祖』鲁班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2
华夏始祖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浅谈图腾崇拜
大观(2017年6期)2017-07-17 09:44:25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赵氏孤儿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图书馆界(2016年5期)2016-11-18 10:32:21
后稷教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