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间漳州李氏宗族反对参与对外贸易原因探析
——来自福河李氏宗族大潭墘房头的案例

2021-01-15 20:49
关键词:天赐万历宗族

刘 涛

(1.龙岩学院 闽台客家研究院, 福建 龙岩 364012; 2.肇庆学院 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 广东 肇庆 526001)

目前,学术界关于明隆庆“开海”政策对漳州地方社会的影响已有研究,如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一文认为隆庆“开海”政策符合漳州“耕海为田”的百姓需求。[1]按理隆庆“开海”政策应受到漳州地方社会的广泛欢迎,然而在漳州旧谱中却存在指责万历年间参与对外贸易活动的现象。族谱文本的书写者掌握地方社会话语权,这一文本书写是否反映了当时宗族主流社会的意识?为何作为地方社会精英的修谱者未响应王朝的“开海”政策?是其“顽固不化”,抑或别有用心?族谱是健在的宗族成员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文化策略,这一文本书写是否是明代产物?

漳州福河李氏宗族追溯祖先到南宋漳州知州李弥逊,学术界对李弥逊宗族已有研究,李弢《李弥逊家族在闽宦迹及其影响》一文考辨李弥逊故里福州连江县珠浦李氏与漳州福河李氏渊源,从科举、仕宦角度出发揭示其家风传承。[2]李弢《李弥逊家族诗文辑佚——兼及其族“诗礼簪缨”之成因》一文围绕福州连江县《珠浦李氏族谱》,揭示李弥逊宗族诗礼传家及其原因[3]。两文均未述及漳州福河李氏宗族明末出现的反对参与对外贸易的现象。

基于福河李氏族谱既较为完整地保留明末参与对外贸易史料,又留存万历年间反对参与对外贸易史料,福河李氏宗族生活在明代唯一对外贸易口岸漳州月港所在地漳州,深入研究福河李氏族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还原文本的书写过程,分析文本书写的动机、原因,揭示文本书写产生的历史影响,从而为新时期华侨史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一、李从祖孙因参与对外贸易而遭斥责

福河李氏宗族从事对外贸易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主要活动区域在东南亚。福河李氏主要在吕宋(今菲律宾)、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经商,其中前往吕宋经商者来自龙溪县十一都大潭墘(今属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房头成员,以福河李氏宗族第十四世李从为代表:

质素公,讳从,字道合,号质素,潜厚公三子也。九岁丧父,学业所术,虽其所短;人事极其周旋。向义好公,直言无隐,不论乡邻族戚,凡与所过,辄面拆(折)其是非。惜乎不明,末年为子孙所惑而发吕宋洋船,破家亡身,不幸一也。生于嘉靖八年己丑正月二十七日戌时,终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十二月十四日辰时。配下浒黄公三女黄氏,谥□□。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九月二十四日,生子二:长讳榆、次讳棣,女一。(1)(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手抄本复印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龙海7019,1995年,第128—129页。

李从,生于嘉靖八年(1529),卒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族谱认为其晚年被子孙所迷惑,发送前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的洋船,导致家破人亡。李从夫妇生有二子一女,到底是哪位儿孙“蛊惑”李从?

李从的长子李榆:

绍春公,讳榆,字绍春,号□□,道合质素公长子也。为人放诞,发船吕宋,毁家亡身,贻累宗族。生于嘉靖四十年辛酉十月二十四日丑时,终于吕宋。配新港郑讳钦定公长女郑氏,谥□□,终于□□年七月初七日,生子一:讳宗鲁,女二。(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51页。

李榆,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卒年不详。族谱斥责其为人放荡不羁,发船前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最后家毁人亡,贻害宗族造成累赘。其妻郑氏,仅载卒年,阙载生年,生有一子二女。

李从的次子李棣“生于隆庆六年壬申七月六日亥时,未娶而卒”(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51—152页。。未载其卒年,但是从明代男子16岁成丁可以结婚来看,李棣生于隆庆六年(1572),其应在万历十五年(1587)成丁。

李榆确凿无疑是“蛊惑”李从参与对外贸易的“子孙”之一。“子孙”字义由子、孙构成,李榆之子李宗鲁作为李从之孙是否“蛊惑”李从呢?

族谱未记载李宗鲁生卒年,只能从李榆生年进行推论,李榆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按其二十岁生李宗鲁,即万历八年(1580),根据李从卒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李榆卒年未详,似乎也卒于此年,李宗鲁时年17岁,已经成丁,应是族谱所指“蛊惑”李从“子孙”之“孙”。

根据李从卒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并因此家破人亡,推测李从一家应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出洋。

李从是“大潭墘”人(4)(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8页。,根据“大潭墘,谱中未云何都,当在本都即十一都之内,今榜山镇忠厚社即旧属十一都,大潭墘有墩名泥港墩、双墩亭,忠厚社有能沟墩、墩墩亭,音近”(5)(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8页。,大潭墘虽然族谱并未载明,然而从小地名出发,结合闽南方言谐音,可知应是忠厚社,即漳州府龙溪县十一都。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起,“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隆庆元年(1567),漳州月港“开海”,成为明朝唯一对外贸易口岸,李从应从漳州月港出洋。

漳州月港自隆庆“开洋”后,到明末历经多次“开海”与“海禁”。刘璐璐《晚明东南海洋政策频繁变更与海域秩序》一文述及隆庆元年(1567)“开海”后,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日本侵略朝鲜实行“海禁”一年,天启四年(1630)因荷兰海盗寇乱东南沿海而实行“海禁”一年,崇祯元年(1628)到崇祯五年(1632)实行“海禁”。[4]李从应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之后前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所谓李榆“贻累宗族”是在“开海”时期进行,其时已然“开海”,参与对外贸易符合明朝官方政策。既然如此,族谱为何会斥责其“贻累宗族”呢?究其原因,应从李从、李榆之死说起。李从“破家亡身”、李榆“毁家亡身”均因前往吕宋经商而死于海难。李榆身为长子,非但未肩负起责任,还导致其父李从死于非命。

李从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去世时,李棣时年25岁,仍是结婚年龄,很可能由于参与对外贸易也死于海难,最终导致未娶而卒。李棣未娶而卒导致绝嗣,对于血脉传承而言,自然是“破家”“毁家”。族谱作者应从李从一房绝后,将此后果归咎于李榆,由此痛斥李榆。

李从之侄李松也前往吕宋:

肖君公,讳松,字绍坚,号肖君,道仰质们(僩)公次子也。生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五月十九日丑时,终于吕宋。配下南坂林讳道盛公次女林氏,谥□□,生于嘉靖二十三年甲寅十二月初四日辰时,生子二:长讳旋灿,次讳旋燿,女一。(6)(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50—151页。

李松,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于吕宋,卒年不详。李松出洋应受到其叔父李从一家的影响。李松之父李颙“字道仰,号质僩”(7)(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7页。,抚养李从成人。李颙、李从之母郑氏“终于嘉靖十八年己亥七月初十日”(8)(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09页。,兄弟二人在嘉靖十八年(1539)丧母,李从年仅11岁,尚未成丁,族谱虽未记载为何人抚养。但是从李颙生平可知应是李颙“长兄为父”担负起家庭重任:“率性刚直,行无邪曰。初承父业而中废,后业艺克勤而家颇饶裕。其圣殿公事,质僩公独向前进,善为不辞。生于正德十三年戊寅八月廿八日午时,终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四月十四日。”(9)(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7页。李颙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长李从11岁,其父去世时年已20岁,其母去世时年已22岁,李从应由其长兄李颙抚养。李颙早年继承父业,几经经营而发家致富。

二、李从父子参与对外贸易并非个案

李从的同辈李天赐晚年也从事对外贸易:

警吾公,讳天赐,字道惠,号警吾,乾重公子也。少壮之年以做捕盗,废父业。未(末)年发吕宋洋船,身丧异域。一生浮躁,言动轻举。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四月二十五日辰时,终于万历年。配南蔡公长女蔡氏讳大娘,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二月二十五日巳时。庶生一子,讳尾,寓居石美。(10)(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9—130页。

李天赐,是其父独子,早年以捕杀盗贼为生,由此荒废其父家业。此“父业”所指,从李天赐之父李仁的生平经历可知是耕读传家:“字乾重……少丧父,赖有贤母苦节养成,勤纺织以为生涯,俭治家事,故能发而创置乾坤田宅以及子孙,惜乎其子不肖而废之。”(11)(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10页。李天赐未将其父耕读家风传承下去,晚年航海吕宋从事对外贸易,最终命丧海外,仅留下其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的记载,未载其具体卒年,但是从其卒于万历年间,可知李天赐应在隆庆“开海”后前往吕宋经商。族谱亦斥责李天赐“一生浮躁,言动轻举”,即“轻浮”不稳重。其子李尾,乃庶出之子,即侧室所生。其时侧室未能见载族谱,李尾只能寓居他乡。

李天赐出洋原因有三:其一,李天赐中年得子,其子李尾寓居他乡,增加李天赐支出,此为李天赐参与对外贸易的直接原因。其二,李天赐寓居龙溪县二十九三十都石美社[5],李天赐之父“淳毅公”条记载:“生子一讳天赐,寓居石尾。”(1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11页。此“石尾”即“石美”,“尾”字即闽南方言“美”字谐音,李天赐、李尾父子寓居石美社。石美社是侨乡,李天赐寓居石美,可见他在出洋前对对外贸易有一定了解。其三,李天赐对对外贸易有一定了解。李天赐在“少壮之年”捕“盗”,根据16岁成丁,30岁为而立之年,李天赐应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捕“盗”。其时,漳州“嘉靖大倭寇”横行,福建是“嘉靖大倭寇”的策源地,漳州又是“倭患”最为严重的地方。[6]李天赐所捕之“盗”应是“海盗”。李天赐既能长期“捕盗”,自然“知己知彼”,对“海盗”有深入了解。

李天赐被斥为“一生浮躁”,应与其未能守住祖业,最终未魂归故里有关。在宗族社会,闽南习俗,人去世后,需要由其子孙将其安葬,由其子手捧其神主牌位请宗族长辈点“主”,继而供奉到宗祠,十余载后还要举行“二次葬”,即开棺取尸骨从脚到头安放在陶瓮中,如此方能成为正式的“祖坟”,在冬至扫墓。

此后福河李氏宗族又有多人前往吕宋经商,首先是十五世李联、李默兄弟:

志远公,讳联,字志远,号□□,泉吾伯高公长子也。生于隆庆五年辛未九月初十日,终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五月初八日,婚而未娶,在品宋而卒。(1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49页。

志学公,讳默,字志学,号明图,泉吾伯高公次子也。生于万历五年丁丑六月十八日亥时,往吕宋,时遭兵变,终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九月初□日。配水头蔡公女蔡氏,谥□□,生于万历十年壬午二月十八日卯时,终于万历三十年壬寅。(14)(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49页。

李联,生于隆庆五年(1571),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已经下聘,尚未正式成亲,卒于吕宋。“品宋”有误,应作“吕宋”。

李默,生于万历五年(1577),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从事吕宋贸易已是月港“开海”以后。所谓“兵变”,是指吕宋大屠杀。其时漳州人多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死者多是漳州人,李默在大屠杀中遇害。其妻蔡氏卒于万历三十年(1602),李默膝下无子女,李默可能在其妻去世后前往吕宋,尚未有一番作为即遭变故。

李联、李默出洋原因有二:其一,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李联、李默之父李循“终于万历十年壬午六月十八日未时”(15)(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7页。,时年李联12岁,李默6岁,均未成丁。李默之母“许茂陈公之女陈氏,生子三:长讳联、次讳默、三讳□乞养许茂陈加显为男”(16)(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7页。,李联、李默的幼弟按照闽南习俗“外甥接母舅”,给陈家为养子。李联、李默迫于生计先后出洋,从李联“婚而未娶,在吕宋而卒”来看,兄弟二人通过前往吕宋,得以娶妻。李默之妻蔡氏生于万历十年(1582),比李默小五岁,李默成亲较迟与其家境有关。其二,李联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死于吕宋,李默时年21岁,应与其兄李联一同前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因此得知李联在吕宋去世的具体时间。此外,李默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再次前往吕宋从事对外贸易应与其妻蔡氏去世、膝下无子女有关。其时闽南“重男轻女”,李默迎娶蔡氏已花费不少钱财,李默为续弦、延子嗣,只能再次前往吕宋谋生。李联、李默家境贫寒是由一心农耕造成的,其曾祖李啼以力农著称,李循之父、即李联与李默的祖父李表“号朴毅,克孚公次子也”(17)(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08页。,而李表之父李啼“克孚公,讳啼……号克孚……勤于田桑”(18)(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99页。,李表、李循也是以力农传家。早在南宋,朱熹高足、龙溪县先贤陈淳就指出漳州因农耕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参与对外贸易的泉州。[7]

福河李氏宗族又有十五世李思涵前往吕宋:

绍养公,讳思涵,字绍养,号衷纯,道授朋野公长子也。生于万历六年戊寅正月初二日辰时,往吕宋,遭兵变以丧其躯,终于万历三十一年癸巳九月初六日。配东门田墘陈讳锦公女陈氏,生女一。(19)(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54页。

李思涵,生于万历六年(1578),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吕宋屠华事件,年仅26岁,“丧其躯”说明尸骨无存。李思涵是家中长子,却仅有一女,是闽南民间所云长房绝后。其出洋时间应从其父母卒年来推算,李思涵之父李赐组“字道缓,号朋野”,未载卒年,其母曾氏“终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九月初六日辰时”(20)(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33页。,李思涵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丧母,明代为父母守丧三年,李思涵应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之后前往吕宋。

三、族谱书写缘由

上述参与对外贸易者均有字、号,均来自大潭墘,族谱对其形象书写与其所在的宗族密切相关。福河李氏族谱的作者,《福河李氏族谱》收录一篇《修谱小序》,内有“忠肃公生于宋元祐四年己巳至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共六百零八年”(21)(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11页。,该序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该谱修于是年。其作者未署名,仅知是“大潭墘房第十七世祖”所修,为福河李氏宗族十四世李大京、李赐缉的曾孙辈所修,可从大京、逸滨进行考察,通过了解作者家世,管窥作者思想认识。

李大京:

质叟公,讳大京,字伯宏,号质叟。毅直公子也。生于嘉靖八年己丑九月二十二日卯时,配东山浦边朱公三女朱氏讳三娘,谥□□,生于嘉靖八年己丑九月初八日子时,享寿二十二,终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四月十五日丑时,生一子萃,女二。又娶乌礁洲头徐公长女徐氏讳大娘,生于嘉靖十九年庚子正月初六日寅时,享寿五十六,终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三月二十六日己时,与公合葬在海门山,坐巽向乾,生子四,长讳萌、次讳静、三讳熟、四讳果,女一。质叟公嫡继立妣合葬同阡,共生五子,长讳萃、次讳萌、三讳静、四讳熟、五讳果,女三。(2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22—123页。

李大京位居福河李氏宗族第十四世大潭墘房之首,在嫡长子为大的闽南社会地位独尊,其后裔掌握地方社会话语权。李大京虽然生平事迹无足记载,但是其子嗣众多,其后裔对此印象颇深,对子嗣颇为看重。相比之下,大潭墘李氏宗族成员前往吕宋者多子嗣不昌甚或绝嗣。

李赐缉:

逸滨公,讳赐缉,字道熙,号敬吾,谥逸滨,后溪乾爵公三子也。质鲁性笃,常倍工而力学。颇能文而见推于士朋,但文宗备选弗克成名,愈加勤励,致成内疾,遂投卷调养,至七八月方稍平复。朋友爱慕延为师傅。末年厌烦,好逸优游于福里之滨,故士人号之曰逸滨先生。行谊足重邦家,其最著者,广求文献重修家谱,倡积公银贻厥孙谋,光前裕后之功,端足颂于百世之下矣。公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十一月十六日丑时,配下浒鲤洲社林公三女林氏讳五娘,谥¨¨,生于嘉靖三十年辛亥六月十九日子时,生子二,长讳思泮、次思溥,女一。(2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32—133页。

李赐缉立志向学,颇有文名,却未能考取功名,曾因劳累过度被迫放弃学业、调养身体。晚年优游林下,和睦乡族,重修“家谱”,至少包括其所在的大潭墘房头,筹措设置族产。其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见证隆庆元年(1567)“开海”,然而从其长子命名“思泮”就可看出其思想,闽南乡村社会重视长子,其希望长子入泮。其秉承耕读传家,自然对放弃举子业从事对外贸易者颇有微词,实则其长于文,身体不适,难以漂洋过海经商。积极重修家谱,以诗礼传家为表率,建设宗族组织,重视宗族文脉传承,自然对“家”颇为关心。李赐缉卒年不详,然而从其次子李思溥“生于万历十五年丁亥正月十一日寅时”(24)(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54页。,可知其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之后。

李赐缉之父李廷:“后溪处士公,讳廷,字乾爵,号后溪,谥处士,履坦公长子也……至于倡土堡,皆公之力……终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三月二十六日卯时。”(25)(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11—112页。李廷在家乡倡建土堡,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时漳州兴建土堡出于应对“嘉靖大倭寇”需要,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经福建巡抚阮鹗下令兴建。[8]李赐缉13岁丧父,对其父倡建土堡及其用处有深入了解。

可以从李赐缉与李从、李天赐、李思涵的谱系关系考察族谱书写来源。李从之父李荫“字乾重,号潜厚,逸翁公长子也,性静好逸,品质淳厚,处世和睦,待族无隙”(26)(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09页。。李从之父为人朴实,与族人和睦相处,虽无突出事迹,作为小民却颇受族谱作者称道,以此与李从、李榆父子比较,认为李从、李榆为人处世不如其父其祖。

李思涵之父李赐组,是“后溪乾爵公四子也”(27)(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33页。,即李赐缉之弟。李思涵是李赐缉之侄。

李从之父李荫是“逸翁公长子也”(28)(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09页。,“逸翁公,讳谈,字端谟,号逸翁,确庵公长子也。生子四:长讳荫”(29)(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99—100页。,李从是李谈之孙,确庵即李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确庵公,讳恭,字禀让,号确庵。”(30)(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94页。李从也是李恭的曾孙,李从是李赐缉大伯祖李谈之孙,即李赐缉的同曾祖堂兄,比李赐缉年长21岁。

李天赐之父李仁“号淳毅,朴轩公长子也”(31)(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10页。。李仁之父李侯:“朴轩公讳侯,字端魁,号朴轩,确庵公次子也。”(32)(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00页。

李廷之父李三“履坦公,讳端镇,号履坦。确庵公三子也。……生子二:长讳廷。”(33)(清)佚名修:《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01—102页。李三与李侯均是李恭之子。李三是李赐缉的祖父,李侯是李天赐的祖父。李天赐是李赐缉二伯祖李三之孙,即李赐缉的同曾祖堂兄,比李赐缉年长15岁。李从与李天赐也是同曾祖堂兄弟。

李从、李天赐的曾祖李恭是李思涵的高祖父,李从、李天赐与李思涵未出五服,关系密切。李赐缉参与科举考试,其时需要上溯三代祖先,李赐缉上溯到其曾祖李恭,由此关注李恭的其他子孙,李赐缉见证李从、李天赐前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李赐缉修谱时间不详,《福河李氏族谱》收录一篇万历十五年(1587)《续修谱序》落款为:“万历拾五年岁次丁亥八月望日,十五世孙坦字孟远敬撰”(34)(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201页。,即使李坦与李赐缉修谱时间相近,然而从李坦是“廿九都”人(35)(清)佚名修、李阿山整理:《福河李氏族谱》(上册),第137页。,即龙溪县二十九都人,其对龙溪县十一都大潭墘的情况并不熟悉,也应参考李赐缉所修版本。李赐缉在晚年重修家谱时,对李从、李天赐的行为予以斥责。

李赐缉的曾孙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族谱,其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重修族谱目的源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开始并延续至清末的在福建全省范围内推行的粮户归宗运动,即“同姓合为一户”,完善宗族组织,[9]从而沿用李赐缉的评价,对李从、李榆、李天赐大加挞伐。

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谱虽以联宗造族为目的,但从其文本书写源自李赐缉重修家谱来看,李从、李天赐、李思涵与李赐缉之间的谱系关系是可信的。正是由于李赐缉与李从、李天赐、李思涵关系密切,因此留下较为翔实的史料,李赐缉所修家谱又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采用,这一史料得以流传至今。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虽然目前所见族谱版本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但对其所载万历年间“过番”人物形象及其评价,应考证其文本书写由来。万历年间修谱源于明世宗在嘉靖十五年(1536)允许庶民祭祀始祖而引发的联宗造族运动,可从中管窥明末地方社会思潮。

第二,隆庆“开海”在漳州并未像以往认识的那样,获得百姓的广泛支持。福河李氏排斥“开海”原因有三:其一,福河李氏地处九龙江内河流域,并非滨海,并无“耕海为田”的传统;其二,福河李氏深受“嘉靖大倭寇”影响,为此兴建土堡应对,对海洋社会心存芥蒂;其三,福河李氏身处内河流域,历来强调耕读传家,属于农耕文明文化圈,与海洋文明具有明显差异。这一隔阂导致掌握福河李氏宗族话语权者将参与对外贸易的宗族成员视为“离经叛道之徒”。

第三,福河李氏虽然身处九龙江内河流域,但是随着漳州月港对外贸易发展,对内河流域产生影响。早在“海禁”时期龙溪县滨海社会就积极参与对外贸易,隆庆“开海”对内河流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环境下,福河李氏大潭墘房头成员纷纷前往吕宋,参与对外贸易,顺应历史潮流。

猜你喜欢
天赐万历宗族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天赐灵机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消防安全重于泰山(漫画)
天赐美景香水河
天赐的缘分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