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研究

2021-01-15 20:23周芳检王颖芝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疫防控新冠

周芳检 王颖芝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工作讲话中强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研究部署,并做出了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指示。[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复杂的抗疫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在高校中进行抗疫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一、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信息传递及预防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与预防功能是指有针对性地传递有关新冠肺炎的新信息,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避免和预防新冠肺炎的发生。信息传递功能体现在应对新冠肺炎时,及时发现和核实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切断流言、谣言的传播,引导公众准确地发布信息,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精准传递信息;及时发布疫情预警及相关要求,及时报道人民群众防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情况和人物事迹,增强大学生科学应对疫情的能力,坚定大学生战胜疫情的理想信念。预防功能一方面体现为组织大学生学习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知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新冠病毒传播的特征和过程,提高他们对新冠疫情的警惕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大家都是抗疫的责任人,必须守好各自的防线,筑牢安全的屏障。

(二) 心理疏导及激励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和激励功能,就是要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公益精神,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在应对新冠肺炎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开通相关心理健康电话热线,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大学生的心理恐慌;另一方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通就业咨询专线,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援助。激励作用首先表现在疫情防控期间激励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应对疫情;与此同时,也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转化为行动力,激发大学生投入到抗疫战斗中。

(三)力量整合及动员功能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量整合及动员功能是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合力,发挥抗疫力量的整体性作用,影响与引导其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并使其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多共识的过程。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量整合功能表现在高校借助媒体开展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响应社会号召,自觉履行社会义务,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上报个人行动轨迹,主动居家自我隔离。引导青年学生争当志愿者,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患难,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

二、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特征

(一)教育理念: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教育理念。许多高校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和疫情防控需要,制定妥当的教学方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社会需求,围绕心理援助、咨政服务、公众引导等三个方面开展系列心理服务工作,为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和社会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有些高校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依托学科优势,开设“特色课堂”,开放教学资源,普及相关专业知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教学育人工作。各高校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教育载体:传统与现代相并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诸多教育载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要相互配合使用。

传统的教育载体主要有四种。1.课程载体,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普及宣传新冠疫情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疫情防控的能力;2.对话载体,通过与受教育者直接对话,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消除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3.活动载体,让受教育者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过程中展开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容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外化;4.媒介载体,通过校园广播、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载体主要包括三种:1.以网络为载体,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公众号、群聊、短视频等方式推送疫情内容;2.利用微信群宣传,利用微博平台进行互动,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收到反馈信息,从而合理提高教学效果;3.利用网络公益开展募捐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宿舍、学校食堂等生活服务场所作为宣传阵地,让防控疫情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教育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套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疫情发生之初,大学生以居家隔离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新情况,组织线上教学,为大学生在家学习提供一个别样的云课堂;师生通过微信群组织开展健康打卡活动,促进家校联系,传播和总结疫情新动向;学校通过中国慕课、钉钉等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及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学生心理支持和帮助的畅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就业中心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引导毕业生网上投递简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要及时发布疫情新动态供学生了解。

(四)教育方式:隐性与显性相融合

突发性疫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们既应重视显性教育,也应重视隐性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显性教育占主要地位。基于疫情防控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政课堂的方式向学生传播,除此之外,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方式也起了不少作用,例如,北京大学举行抗疫先进事迹主题座谈会,湖南大学开展“致敬抗疫英雄,不负时代使命”主题班会;还有些高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及时将抗疫精神、防控知识注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凝聚大学生抗疫力量。

隐性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疫情宣传标语,手机里保存的每日打卡记录和健康通行码……都是隐性教育可融入、嵌入、渗入之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抗疫的精神力量和国家的防控措施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受到思政课堂、校园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从而不断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三、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 舆情事件高发导致辨别不足

重大疫情期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存在歪曲和夸大的现象,容易滋生一些不良思想甚至错误言论。而舆情的形成没有规范性标准,容易传递误导性信息,影响大众对疫情的判断,干扰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心理健康。例如,2020年1月31日一篇名为《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文章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一时间多地群众到药店排起长队购买双黄连,网络平台售卖的双黄连药品也迅速售罄。次日又有媒体发声:“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的微博话题被炒热,各有关微信公众号也紧急辟谣。可见网络舆情来得快、去得疾。这难免让人们产生恐慌焦虑的情绪,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有待加强,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甚至被一些负面评论和反动势力煽动和利用。因此,抵制不良思想的冲击,坚定理想道德信念,在重大疫情下尤为重要。

(二) 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科学指导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个别学生逐渐放松警惕。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引诱、欺骗大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缺乏理性分析能力的学生往往容易掉入陷阱。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学校要从校内人员管理、食品安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等多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各部门、各年级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不放松不惊慌,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科学防控。

(三)居家防疫加大教育引导难度

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再适应于疫情现状,互联网教育成为主阵地。新的教育模式伴随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平台操作方式不同于教室教具,教学主导能力弱于传统课堂,一些思政课教师线上授课经验不足,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授课无声、视频卡顿等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教师授课时存在迟到早退、专注力下降等问题。网络平台教学效果缺乏强制力保障,这给教育工作的引导增添了难度,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间的知识传输和教学反馈受教学载体的限制,效果难以保证。

(四)人文关怀不足引发心理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应激性事件。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专业人员缺口大。疫情期间从事心理援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公众对于心理援助存在理解偏差,对短时间的心理援助有过高的期待。这就导致了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一方面,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的方式让学习和生活环境有所变化,不少人成为“信息控”,长时间沉浸在互联网中,信息成瘾,生活作息不规律,学习效果不佳,心理容易浮躁不安;另一方面,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一些大学生对病毒的传播和死亡产生惧怕。面对不断更新的疫情信息,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恐慌。而网络又具有自发性、隐蔽性的特点,有不少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难以分辨。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看待舆情事件,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

四、疫情防控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方法改进的着力点

(一) 营造良好学风传递正能量

高校要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多举措开展线上学业辅导,整合家校资源,凝聚教学合力,确保思政教育质量。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多样化在线学业辅导工作机制,打造“融辅导”学业辅导模式,融汇线上、线下各类学业辅导资源,将一对一咨询、课程答疑、写作指导等全部服务项目在线上实现;聚焦线上学业辅导,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设计研发了基于智能问答的智慧学伴系统,为学生配备专属“智能学伴”,构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线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时间管理”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时间,邀请学生进入学习交流群制定学习计划,在线读书打卡、晒读后感,鼓励学生创作抗疫文化作品,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认知指导,增进职业认知。这些新颖丰富的育人方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用好抗疫道德模范活教材

危机是最生动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众多英雄模范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逆行在防疫前线,打响了一场激荡人心的防疫攻坚战。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志愿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大学生树立了鲜明的时代价值观,成为学生心中的英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这些“活教材”中提炼抗疫精神,把防疫故事融入思政教学,引导大学生从“哨兵”李文亮、“抗疫先锋”钟南山、“铁人院长”张定宇等人物事迹中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从“防疫”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并能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努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

(三) 发挥网络科技引导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网络宣传教育势在必行。首先,校园官网账号的建设和运营不容小觑,高校领导班子、校学生管理部门要通过官微、官博等主流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主流声音,及时传递疫情信息、给予心理慰藉等。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发声”,表达自身诉求和正能量的声音;其次,辅导员要督促学生通过班级群完成健康打卡活动,严格按要求进行排查,排查结果及时上报,加强师生的防疫意识和健康教育;最后,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创新手段,利用各种平台多举措打造“云课堂”,变“面对面”交流为“键对键”“心对心”交流。促进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交融,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让更多的大学生共享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免疫力

面对因为疫情产生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给予慰藉和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免疫力。1.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疫情中涌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先进典型,全面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2.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针对防控情况,不仅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要及时建立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通道,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当前的疫情。开通就业指导渠道,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引导毕业生投递简历,缓解就业压力;3.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全面地、客观地看待疫情,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形成由内而外的实践力量。

猜你喜欢
抗疫防控新冠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