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金
(1.黄淮学院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2.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机能主义心理学重点研究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机能,它主要表现在功用的问题上,即心理过程预期能够实现什么目的或解决什么问题。机能主义抗议从心理元素结构的视角去探究心理,主张从心理是一种机能复合体的视角去探究心理,并认为机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显著的实际效果[1](P94)。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围狭隘且受限太多,因而不能回应机能主义心理学期望心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是干什么的?它是怎样实现的? 机能主义强烈反对构造主义纯科学的研究取向, 大力推进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生活,充分体现将研究成果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正因为铁钦纳的努力,才有了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分庭抗礼的局面。1927 年铁钦纳逝世后,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之争宣告结束。 但是,机能主义的精神一直保留下来,对美国心理学机能主义的总体倾向持续产生影响。正如查普林和克拉威克所说:“机能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成就, 它已不再是一个明确的心理学学派。可以说,它已经被美国主流心理学同化。任何心理学观点也不能期待更美好的命运了”[2](P78-79)。
美国心理学机能主义倾向,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强调心理的发展、活动,将人的心理视作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它具有整体性、适应性以及连续性等基本特征。从封闭的意识分析研究转向有机体适应外部环境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重心的转变为后来的主流心理学所继承[3](P189)。 行为主义将研究的焦点放在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中,认知心理学侧重对认知过程的机能分析,人本主义强调对动力机能研究,进化心理学侧重对机能的进化机制研究,以及后来研究领域的拓宽、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理论折中的观点都体现了美国心理学机能主义的研究倾向[4](P66)。
詹姆斯是实用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心理学思想旗帜鲜明地体现了机能主义的色彩,他的主张成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首要原则:研究适应其生活环境鲜活的个体,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组成的要素持相反意见。他认为意识的主要机能是帮助个体实现生存的愿望。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种帮助个体熟悉并适应复杂环境所需要的器官[5](P94)。詹姆斯对构造主义关于意识的主张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并认为他们的研究思路是狭隘局限的。这种意见为随后的机能主义者提出更为普遍的反抗奠定了基调, 他认为意识经验不是简单感觉(构造主义的要素)的相加之和,简单感觉只不过是错误的推理或验证所得出的结果。
詹姆斯创造性地把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思想相互结合,并且突出意识的实用机能,指引美国主流心理学拒绝以元素分析为特征的心理学研究传统,进而朝向对心理的机能开展研究。詹姆斯认为,心理生活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流动着和变化着的整体经验。他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学说来解释意识的主要特征,意识好比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水流。 因此, 任何试图将其在时间上划分为不同元素的努力,都只能产生对意识的一种徒劳无功的理解。“意识流”有五个关键属性:第一,意识是私人性质的;第二,意识是连续的且不断在变化;第三,意识有其自身以外的客体(对象);第四,意识可以认识这些客体(对象);第五,意识具有选择性。意识流的概念在心理学家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在心理学应用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识允许有机体思考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特征与状态,并具有由此产生的预判能力,它可以提前计划并根据环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动。 意识是“为目标而战的斗士, 但其中的多数根本不是为了目标,只是在为现在而战”,其中的主要者得以生存,这就是它的功能[6](P172)。
詹姆斯特别重视实用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实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原则是:一种观念或知识的有效性必须经得起实际结果的验证。 一般来讲,实用主义心理学观点一般被解释为“任何有用的东西便是真实的”[5](P146)。 正如詹姆斯比喻的是,实用主义似乎是一条公共走廊,连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房间”,虽然房间中的“家庭成员”的思想主张相异,但是只要它们按照“功用”的“家庭风格”行事,就可以变成实用家庭的一员[7](P202)。 因此,实用主义心理学在强调个体差异性重要性的前提下,美国心理学一改以往心理学研究传统,从对意识的结构元素研究取向到意识的机能研究取向,从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取向到强调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取向。这种内在的演变逻辑构成了美国心理学的一大特色,为美国心理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深受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其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机能心理学的研究观点的是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立场。 1894 年,随着杜威和安吉尔等著名心理学史家的到来,芝加哥大学迅速成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活动阵营。该学派始于杜威,发展于安吉尔,成熟于卡尔。 杜威《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论文的发表,昭示着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正式形成[3](P50)。 在文章中,杜威明确提出了“反射弧”概念,以反对对意识进行元素分析。 杜威认为:“反射是一套完整的组合,反射与刺激紧密相连,如果某一个刺激没有产生相应的反应,那么这个刺激就不是真正的有效刺激”[8](P359)。 杜威并进一步强调,每一个反射与前后相邻的反射是紧密相连的,人的行为是一系列连续的反射所组成,不能人为地把反射弧单独割裂开来。反射弧是一个统一的心理单元,反射弧包含刺激、观念和反应等三个基本要素, 它们都发生在一个统一的心理单元之中,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并且与有机体所处的周遭环境形成一个整体[9]。
1909 年, 安吉尔首次明确表达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他从概念、对象、任务和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机能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并认为机能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主要有三个区别:第一,机能心理学研究心理如何操作。他认为构造心理学仅仅对心理进行元素分析,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心理过程是如何运行的规律以及心理过程是在何种前提条件下发生, 进而研究意识活动的目的;第二,学科性质的区别。安吉尔认为机能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用或适应,是一门功用心理学,而构造主义心理学只研究心理事实, 是一门纯科学;第三,对待心——物关系的立场上。 构造主义心理学坚持心物平行论的观点,机能心理学认为心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别,而是属于同一种类,并预言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会发生相互迁移。 因此,机能主义心理学囊括了任何心——身平行的机能,为研究无意识或习惯的行为打开了大门,为后来行为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卡尔是芝加哥学派后期代表和集大成者。在卡尔的大力倡导下,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作为一个标准的体系达到了巅峰。 他声称,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美国心理学之间可以划等号,芝加哥大学开展的心理学研究就代表着当时的心理学工作,而不需要对这种心理学做任何完整系统的阐述。卡尔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诸如记忆、知觉、情感、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取、识别、维持和评估经验,并充分利用它们来采取行动[10](P252)。卡尔把心理活动发生的特定形式的行为称之为调节行为。 显而易见,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不是组成意识的元素,而是心理过程,他将心理活动描述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过程。调节行为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是动机性刺激,如“需要”“内驱力”等;第二是感觉性刺激,指有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第三是动机满足后的反应。 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只用内省法,卡尔主张兼容并包,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产品分析法等。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仅对人进行研究,对动物也开展研究。
2.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
尽管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形式,但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却不仅仅局限于此。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从更广泛的角度体现了美国机能心理学发展倾向。该学派形成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主要代表人物有卡特尔、桑代克和吴伟士等人。 哥伦比亚学派没有高举机能主义学派的旗帜,而是追求广泛学术研究自由精神[11](P178)。 其中,吴伟士在 1903 年明确表示过自己不属于任何学派,他说:“我所发展的心理学不愿意变成一种学派。 就本人来讲,我从事心理学研究以来,就一直被告知: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心理学必须按照科学神圣的使命去做什么,我总是直截了当拒绝这样的建议”[5](P151)。
卡特尔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他重视反应时、联想、知觉过程和阅读心理等现象的个体差异的探讨和心理测评的研究方法,从应用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大力推动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为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奠定了坚实基础[12]。个别差异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能力,而不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规律,因而趋向于实用,这是完全符合美国精神的。1899 年杜威说:“个体差异心理学只有在民主国家蓬勃发展,因为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结果无法支持天赋阶级差异的论点[5](P162-163)”。 此外,心理测验方法关注能力及其差异的外在表现,忽视内省和意识,也不关注意识或心理元素及生理原因所导致的个别差异[13]。因此,以卡特尔为主要代表的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就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过渡搭建了一座桥梁[14](P376)。
桑代克是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要通过对鸡、猫、狗开展实验研究并提出联结主义心理学[14](P381)。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并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对动物心理开展研究,这在比较心理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开创了比较心理学研究历史的新纪元。 也正是对动物的研究模式,孕育了行为主义,所以,很多心理学史家都认为桑代克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桑代克通过以动物的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使他坚信动物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并在偶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定型化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为了说明学习过程的不同方面,他还提出了多重反应原理、心向或定势原则、选择反应原则、类比反应原则、联想性转移、相属原则等六个辅助定律或原理。 正是这些学习原理, 标志着桑代克是一位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而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诚如黧黑所说:“桑代克只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行为主义者,而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行为主义者”[15](P375),并且以高瞻远瞩的视角看到其他行为主义者所无法看出的行为主义的理论困难。
吴伟士虽然“不是传统的严格意义的机能主义者”, 但又却 “是广义的机能主义最理想的代表人物”[14](P384)。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完整人的整体活动,作为完整人的整体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行为,二者紧密相连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系列。研究这个完整的因果系列,必须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方法从研究刺激和行为的性质开始。但如果仅仅研究刺激和反应的性质,那么心理学就忽略了机体本身,如经验、动机等意识成份,因此就无法真正准确理解和解释行为。关于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及二者的性质, 吴伟士保留并强调意识成份在二者中的作用,并承认意识因素是理解人类行为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他用S—O—R 的公式代替了S—R 公式,O 代表个体的经验、情绪、动机等因素。到1940 年,他又将S—O—R 的公式作了修改和扩充, 新的完整公式是:W—S—Ow—R—W,其中,W 表示环境,O 右下角的W 表示个体对环境的顺应。 新公式意指所有的刺激来源于环境,反应也是针对环境起作用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环境有某种顺应或定势。 显然,吴伟士提出的新的完整公式对后来的新行为主义产生深刻影响, 新行为主义者所主张的“中介变量”“认知变量” 都是从他的理论观点中演化而来的。 吴伟士还指出,刺激并不是引发反应的所有原因,个体的内驱力、情绪、动机、能量、经验等要素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正是对这种决定作用的理解,组成了吴伟士心理学的思想的精髓。
总之, 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和思想,不仅在整体上体现了美国心理学机能主义的精神,而且他们也表现出以下共同四个特征[16](P496-497):
第一:研究目的:他们一致强烈反对冯特关于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普遍规律的特征,而是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致力于个别差异研究, 促进个体适应环境, 并最终大力推动心理测评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研究对象:挣脱了传统心理学仅仅研究意识的约束,但他们没有把意识排除在心理学研究之外,而且更关注研究意识的功用。 对于某一个单一的主题来说,如果研究涉及到意识,那么意识因素也在研究范围之内;但当某一个单项研究不涉及意识或意识的重要程度比较低时,他们便会放弃意识研究而转向心理活动的研究。 因此,观念之间的联结便被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所取代。
第三:研究方法:哥伦比亚学派不局限于内省方法,而是持更加开明的态度,注重统计法、测验法、实验法等客观方法,坚持多元的方法。
第四:学科性质:哥伦比亚学派反对心理学“是什么”的理论研究,而强调心理学在实际的应用以及提倡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的“为什么”研究。他们充分体现和运用了芝加哥学派倡导的个体适应环境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心理学的蓬勃发展。
以行为适应机能为研究对象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仅沿袭了美国心理学研究机能的倾向,而且还克服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观性的缺点,建立了研究机能的客观路线。 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不少机能主义者已经初步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尤其是机能主义以动物行为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行为活动, 这对行为主义的诞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机能—行为主义的开创者华生(J.B.Watson)深受俄国巴甫洛夫、谢切列夫等生理学家的影响,认为心理过程是一种外显的客观存在,只有将心理过程外显为客观行为动作才能得到认识,外部客观世界决定了一切主观心理活动。为了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心理学要放弃意识的研究,而必须以可量化的、外显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唯有如此,心理学才能成为自然科学的一员。 同时,由于华生又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又主张行为作为有机体的一种外在反应活动,而且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保存的一种反应倾向。 在此前提下,华生继续旗帜鲜明地开展心理学研究的机能主义取向,并强调行为是有机体对外部客观环境刺激产生外显的、可观察、可重复测量的反应对象,行为本身反映了有机体是否适应环境的需求及其效果如何。 如果检验意识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只研究意识的适应机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检验行为是否也符合环境的要求。 所以,心理学研究行为目的是考察行为的适应机能。因此,“行为主义才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彻底的机能主义”[17](P501)。
在华生看来, 行为可以分析成刺激和反应,以刺激—反应(即S—R)的模式能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 毫无疑问,行为是有机体对任何事物都能作出反应的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能将有机体的一切行为反应还原成“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简单的生物化学反应, 而否定了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驱力、动机、情感等要素。每当有机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后,可以通过肌肉、腺体等部位直接作出感受和反馈,从而保证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保持同步。 因此,有机体的外部行为反应可以帮助其在不受意识、情感、动机等因素调节的情况下适应环境,进而获得生存。但是,外部的行为表现仅仅是有机体受到刺激后与外界环境产生的一种互动,而情感、动机、内驱力、意识等因素的客观存在是无法忽视的,这些客观存在作为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产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有机体某种外在的物理表现形式联系在一起,进而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华生正是忽视了意识在人类适应环境中的作用,把意识和心理活动归结为可观察的行为,使心理学走上客观的、独立的极端发展之路。当这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矛盾就越来越突出,致使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就成为了“没有头脑”的心理学。正如车文博教授所说的那样:“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就在于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低级的、重复的运动形式,而是社会的与生命的运动形态相互转化、渗透的过程。 但是,华生主张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试图把人描绘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主观行为、消极被动的机械结构”[14](P429)。因此,为了克服激进行为主义的不足,在坚持早期机能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其后出现的新行为主义对它的简单做法做了合理改进。新行为主义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方法论为工具,引入“中介变量”“认知地图”等概念,并将S—R 公式修改为S—O—R,承认意识、情感、动机、内驱力等内部因素的合法存在。但新行为主义者并没有忽视内部因素对客观行为的影响,而是对中介因素进行严格的界定, 以控制和观察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他们所描述的行为依旧是对行为适应机能的解释。
总之, 无论是早期机能—行为主义还是新机能—行为主义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严格坚持客观主义原则,以片面、激进的方式来阐释行为在个体适应环境的作用,从而对意识的机能研究转向了外显行为的适应机能研究。它仅仅局限于把客观的外显行为作为人类整体机能的外在表现来研究,而无法揭示整体的全貌。正如舒尔茨所说:“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使美国心理学从注重意识和主观主义的研究转变为唯物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研究”[5](P79)。 行为主义固执己见的观点使行为主义的缺点与弊端暴露无遗。 因此,随后产生的认知心理学为了克服机能—行为主义的缺陷而从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来研究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占据统治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它之所以走向衰落,在于它所否定和排斥的研究对象——意识。 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不满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解释和说明,加之这些学科也在不断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认知活动。 因此,认知心理学在危机四伏的行为主义中孕育而出,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立场对人的认知过程开展研究,把人的心灵看作是信息加工的系统,人的认知过程就是接受、储存、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历程,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行为的加工机制——认知机能。认知心理学克服了行为主义内部过程的不足,如排斥对记忆和思维的研究。 诚如黎黑所说:“行为主义是适应心理学对危机的一种反应,信息加工心理学是适应心理学对危机的另一种反应”[15](P482)。
认知心理学以人机类比的思路来研究人的大脑信息加工过程,试图通过信息加工的角度来完整揭示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机制,认为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机制是信息的获取、储存、改变、提取等认知加工过程。通过这些加工过程使得有机体针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以实现适应环境的目的。在系统论的影响下,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与外部环境构成了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个体的内部世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能根据现实的要求不断适应环境。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又接纳了意识的作用和地位。计算机科学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开发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著名的“图文检验”就是认为由机器代替人脑的计算活动。后来纽维尔和西蒙将人类的认知系统视为物理符号系统,它可以开展符号表征和计算。计算机科学使心理学对人的认知研究从唯心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加强了对人的内在认知过程进行客观研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学理论也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揭示了人的内在语言加工过程,促使认知心理学加深了对人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的探索。 在这种情形下,认知心理学不仅把人类的内部心理活动作为真实存在来研究,而且又确保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认知心理学通过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建立了一套行为的认知理论,从而了解有机体心理活动的加工过程和外显行为。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其内部呈现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将认知理论转化为行动理论”[18](P18)。 他们认为,认知不是对外部世界的中立思考, 而是一系列决策过程, 认知应该被看作通过行动获得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行动“建构”一个自己的世界[19]。 从一定意义上说, 认知已经不再是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表征”, 而是一种由机体内部感知引导的具身活动。因此,从功用的视角来看,新的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机能在有机体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获得了更清楚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通过人机类比的原理揭示了行为的认知加工机制,但是作为有情感的社会人类的潜能与价值,是个体发展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继认知心理学之后,美国主流心理学还产生了新的机能主义研究潮流,即:需要的动力机能。需要的动力机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那里得到高度重视与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受到现象学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重新将人格、动机、情感等主题归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借鉴合理之处,倡导需要的动力机能研究, 重新恢复人的地位和尊严,从更高的层次对人的整体心理活动的特征和功能进行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动力机能主要包含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 第一,马斯洛在通过对健康的人进行充分研究后, 广泛考察了人类各种需要,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学说,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个需要又被称为缺失性需要,这是一种较为低级的需要,但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是保证人类生存以及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缺失性需要没有获得满足,就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它将引发更大的动力迫使人类优先获得满足。最后一个需要又称为成长性需要。 一般来讲,只有优先满足缺失性需要之后成长性需要才会出现,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或在特殊情况下,满足成长性需要的动力会超过缺失性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别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潜能、智力和才能的不断实现,是完成使命,是对人的内在本质获得了更充分的认识,是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的过程”[20](P21)。 因此,个体的自我实现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能够充分激发个体实现自我的潜能。 第二,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一杰出代表,他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 罗杰斯指出,成熟的人能做出符合机体经验的选择,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说:“很显然,‘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个术语是最理想的心理调整、最理想的心理成熟、与经验完全一致、对经验全面开放、完全扩展的同义词,因为这些术语已被界定过了……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人,一个不断变化的人”[14](P846)。 换言之,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能尽可能越来越精确地利用他的感受、内外部存在的情境,主动激发自我潜能以获得自我实现。 由此可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限, 自我是影响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个体行为的需要动力机能就昭然若揭了。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把人看作有自由选择能力的存在,将“自由选择”(free-choice)能力视为人类存在的最高体验。 他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相信自己是自由的,他才能具有创造性意愿。 因此,人是独特的有机体,他是自主的、有选择倾向的,他完全有能力指导、选择自己的生活历程。这种自由选择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促进其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
美国主流心理学机能研究的传统有两个缺点:第一,只关注机能的“如何”而忽略机能的“为何”;第二,美国主流心理学机能研究倾向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没有系统研究有机体是如何进化以适应环境的,相应的,美国主流心理学有关机能的研究结果不可能全面贯彻进化论的思想[21]。进化心理学正是立足于传统机能研究弊端的基础之上, 另辟蹊径,重点探讨心理机能形成的“为何”。 因此,关于心理的机能研究在进化心理学中又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正如进化心理学代表人物巴斯(David M.Buss)在《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一书中所言:“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构架的确为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学的分支提供了一个具有统领性的视角。它为心理学开展各项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也为我们研究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22](P13)。
根据巴斯的观点,他认为“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是指人类大脑拥有的一系列心理加工的程序[23](P27)。 它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出现在的形式,是因为它在进化史中解决了与自己相关的特定适应性问题;二是心理机制所得到的信息,能够向人们提前告知他正遇到的适应性问题;三是心理机制的运作是根据“决策准则”将输入信息变成输出信息,心理机制输出的信息可能是生理活动也可能是外显行为,而心理机制输出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个体对特定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输出结果能在我们祖先早期的环境中解决某个适应问题,而祖先所建构的心理机制就世世代代遗传并保存在我们今天的大脑中。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恰恰充分体现在人类择偶问题中。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男性更喜欢相貌出众、身材姣好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倾向于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个体进化过程中,外貌和体型代表着生殖潜能的程度,而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能为女性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加利于抚育后代。
进化心理学重视有机体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的心理适应机能问题的研究,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框定在人类生存、繁衍的适应性问题,将传统的心理机制“如何”转向了心理机制的“为何”,重点强调“过去经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24]。它对人类心理的研究不局限于近因的探讨,而是从进化的角度探讨远因的作用。 总之,进化心理学不仅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灵魂”和“精髓”,而且直接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学科分化,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5](P162)。
传统认知科学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将认知的加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认知就是信息的表征和操控。 根据这种研究范式的思想,认知是离身的(disembodied),认知作为高级的心智与物理实体的身体是分离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有研究发现, 脱离具体身体的认知是不科学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高级认知功能, 大脑和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对于高级认知过程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的理解必须放到与身体的关系背景中,而这个身体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身体”[26]。 具身认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心理学思潮,并大有取代传统认知科学的趋势。具身认知的基本涵义是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虽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认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关系,但也存在一些观点的不一致,导致具身认知理论难以统一到相同框架上来。 对具身的理解存在着“弱具身”和“强具身”之分,“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但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强具身” 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27]。
“弱具身”的典型代表是克拉克的具身认知观,被称作“具身机能主义”(embodied functionalism)[28]。克拉克对具身认知提出了三个原则: 因果延伸、生态装配和感知耦合[29]。 因果延伸原则强调,即使产生相同的结果, 也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生态装配原则是指行动者的问题解决方式受其任务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感知耦合原则强调环境、身体、大脑是一个整体结构构成认知。克拉克认为,传统认知科学的表征虽然存在,但它应该与行动相关,“以行动为导向”,并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这种“接地”的表征,认知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克拉克的具身机能主义思想与机能主义适应环境、考虑环境的影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概而言之,无论是在美国主流心理学流派还是在研究思潮中,机能主义都构成了美国心理学的思想精髓,这一观点得到广泛接受[30]。 机能主义在美国心理学思想发展中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机能主义认为构造主义对心理构成元素的研究是徒劳和无效的;第二,机能主义反对对心理的内容作静态的描述,强调心理的机能,并且认为心理有一种帮助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机能。 换言之,机能主义关注心理“为了什么”和“机能”的研究,反对心理“是什么”和“结构”的研究;第三,机能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 而不是纯理论科学,并且技能心理学研究者希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个人生活、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等;第四,机能心理学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对动物、儿童和变态者等对象的研究;第五,机能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内省法只是众多有效工具之一,心理学研究还可以运用心理测验、观察、访谈、迷箱和迷津等方法;第六,机能心理学对引发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原因感兴趣,并直接进一步促使其关注动机。 而且随着需要的不断变化,个体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而理解这些需要成为了解个体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第七,与导致个体相似的东西相比,机能心理学对导致个体相异的东西更感兴趣, 换言之,机能心理学更强调个体差异的研究;第八,几乎所有机能主义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詹姆斯的影响,而詹姆斯的机能主义思想又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强烈影响[14](P495-496)。
总之,美国心理学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流派和研究思潮, 不同流派和研究思潮在研究对象、方法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流派和研究思潮一直贯穿着一条亘古不变的发展路线——机能研究。美国心理学对机能的研究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既有整体主义的也有元素主义的,它们从各自的维度共同揭示了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同阶段的流派和研究思潮对机能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但正是由于这些相异的结果组成了美国心理学富有特色的机能研究,也构成了美国心理学多姿多彩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