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军 丹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
在当前经济与社会飞快进步与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在其中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与社会迅猛进步,是现阶段我国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如今的高速发展历程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发展佳绩,然而也不能为此而忽略乡村建设和发展。其实乡村在我们国家的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所以说重视起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成为了当前各级部门首要重视的焦点和重要目标之一。在如今的振兴乡村战略落实过程中国家审计部门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中工作人员还是明确审计要素及相关意义,确立审计内容,并构建多元化审计方式,这对于促进乡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性效果和作用的。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切实做好农村审计工作。当前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方面的拨款,属于针对性的财政调配资金。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拨款力度不断增加,国家在面对“三农”这一重要问题方面,也逐渐在增强其重视程度。二是金融信贷,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拓宽了集资渠道,有助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社会资本,通过招商引资为新农村建设吸引资本,发挥财政拨款的作用吸引,为“三农”领域吸纳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由此看出,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十分复杂,单独依靠单一审计主体无法顺利完成监督工作。对此,应发挥社会与内部审计力作用,实现政府、内部以及社会审计的共同治理。
农村审计工作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完善审计系统,严格管理“三农”资金管理活动,制定可行的反馈机制。同时,还应划清农村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明确职权责任,保证全面覆盖审计工作,避免审计重叠,利用审计结果优化财政结构,达到预期的财政支农目的。
新时代下,乡村治理为了获得更好发展,应明确审计要素,完善审计理论系统。农村审计主要监督所有的资金来源,还需要覆盖整个治理体系,以更好地监督乡村治理目标、集体经济负责人等主体,在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完善乡村环境。为了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审计服务作用,必须明确审计主体、客体以及对象等基本要素。
现阶段,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农村审计模式应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主体,结合社会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水平,达到预期的乡村治理效果。
现阶段,我国乡村审计工作主要围绕重大工程、计划、行动的落实情况展开。重点关注各地区和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编制的乡村振兴规划是否科学、是否规范、是否有明确的约束性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各类规划之间是否达到了有效统筹衔接、是否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是否尊重和保障农民意愿和权益,这些都是审计和监督的内容。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此,要开展乡村建设活动,重点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村科技文化素质,上述重点行动成为当前开展农村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工作要围绕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任务目标情况,着力反映阻碍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制约农业农村改革、影响农民权益保障的体制障碍和管理漏洞。
(1)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财政预算安排的审计。主要关注公共财务方面的支付情况是否按要求向“三农”靠拢,资金流动是否与当代振兴乡村的宗旨和目的相符合,财政资金是否发挥了引导作用,多元投入格局是否形成。(2)加大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审计力度。规划好土地出让方面的收支状况和应用范围,优化农业农村投入政策的落实情况,监督各地是否将取得的收益应用在支持乡村振兴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方面的实施,监督各地是否构建了针对于农用资金的统筹及整合相关的机制。(3)加强对重大和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支出方面的审计。关注各地在谋划统筹融资渠道时是否科学评估了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在经济方面的集体实力以及在社会方面的资本动力,融资是否合规且严格遵守法规;关注该区域债务状况以及其引发的风险情况和水平,是否有借乡村振兴之名而出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现象。
加强对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征收土地等是否存在损害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利益的情况以及腐败现象的审计监督。持续增强针对于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在关于涉及农村方面的专项补助的安排情况、涉农建设、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和农村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以及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审计监督,同时对上述资金支出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重点关注资金在使用中是否合规、有效、有无重大浪费、有无造成生态破坏等问题,真正的起到确保乡村振兴资金的高效落实与安全以及应用的绩效状况。
审计涉及的资金量比较大,相关的环节也比较多,范围比较广,这些特点表明依靠国家审计机构单一的审计模式无法完成相关工作。因此在坚持国家审计机构主导的条件下,需要建构乡镇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审计模式。在实施“三位一体”审计模式的过程中,发挥国家审计机构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乡镇特别是村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引导和培训,提升村级审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以期更好地发挥乡镇审计的主力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遴选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合同管理机制、质量控制机制、纠纷处理机制、问责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社会审计的辅助作用。
乡村振兴中大数据信息设备的完善为农村开展数字化审计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数据共享的审计信息平台则提高了农村审计的效率。创建数字化审计方式,应注重大数据的分析。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相关的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跨部门、行业和地区深度挖掘数据并进行关联性分析,以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合力审计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将乡村振兴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统筹纳入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以及财政、金融、企业、民生、资源环境、经济责任等各项审计,实现各专项审计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做到深度协同,形成审计监督合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除形成各审计机关之间的纵向合力之外,还需要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各部门之间形成横向的监督合力。通过联合检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发挥预警功能,最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助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1)建立审计结果的整合机制。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功能,为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责,必须建立国家审计、乡镇审计、社会审计的审计结果整合机制。共享审计结果,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汇报给上级党委和政府,协助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村级管理工作正常运行。(2)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机制。对公共财政及账目进行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审计结果的公告机制有助于满足农民对村务公开的需求,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作为委托人的权益。(3)建立审计结果的落实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相结合。村两委领导班子及成员要承担按照审计结果进行整改的主要责任,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好整改落实的监督和审查工作。对于审计中的问题,按照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惩处和督促。
综上所述,为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审查及落实机制。同时,还应保证规范、真实执行审计结果,保证乡村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的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