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义会议中追寻伟大建党精神的足迹

2021-01-15 19:49:42孙艳华
关键词:博古遵义会议建党

孙艳华,汪 浩

(1.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与曲折,最终走向了伟大胜利。伟大建党精神贯穿百年党史的始终,为浇筑百年辉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处于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伟大建党精神更是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本文尝试从遵义会议中追寻“伟大建党精神”的足迹。

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早在1944年,亲历遵义会议的陆定一就指出,这个会议“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金冲及先生说,在遵义会议召开后近十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但现在,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已经成为共识。毛泽东对于遵义会议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也各自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一)遵义会议的酝酿和准备

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军中怨声四起,博古、李德十分沮丧。事实证明,博古难以负起指挥重担。在此危急关头,“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毅然挑起重担,承担了实际指挥的责任”[2];同时开始思考如何让毛泽东复出,让毛泽东指挥红军,解决红军的领导人问题。周恩来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具有代表性。湘江战役后,周恩来与“左”的错误路线决裂,最高“三人团”瓦解,周恩来“做出了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支持毛泽东。这一决定是从通道会议前夕开始的。贺子珍后来回忆说:“毛泽东长征路上给中央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是同周恩来谈的。他建议中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把红军队伍拉到贵州,也是先得到周恩来的同意,并通过周恩来去实行的。”[3]周恩来不顾李德的责难,坚持召开通道会议,讨论毛泽东的建议。这是自宁都会议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重要军事会议上获得发言权。经过激烈的争论,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这就是“通道改向”。刘伯承后来回忆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4]

随后,黎平会议作出了比通道会议更为重大的关键性决定,即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所坚持的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战略计划,支持毛泽东关于西渡乌江、突入川黔边的主张。从通道战术“改向”到黎平战略“转兵”,中央决定适时召开政治局会议,以总结红军西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组织保证。

1935年1月1日召开的猴场会议,作出“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5]的重大决定。这就从事实上解除了博古、李德的军事决策权。通道、黎平、猴场三次重要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前期准备。

(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与周恩来达成的“默契”是遵义会议获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据1935年1月10日和13日军委的电文披露,1月9日,周恩来随中央纵队进入遵义城后,立即布置参谋人员准备会场,并对一、五、九兵团的军事行动和会议期间的保卫工作作了细致的部署和安排。此外,周恩来还亲署电报通知刘少奇、李卓然参加会议。当时,毛泽东意识到,将会议成员扩大到军团一级负责人是解决领导层分歧的关键。周恩来也完全明白扩大到军团一级意味着什么。这份电报说明周恩来对扩大到军团一级这一关键举措的积极态度,证明毛周在遵义会议前的“默契”。周恩来不惜在黎平会议上对李德拍桌子,并作了适时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绝非偶然。周恩来发给刘少奇、李卓然与会通知的电报也证明遵义会议前毛周已达成“默契”。迪克·威尔逊说:“‘毛周之间在遵义达成默契是很有可能的’。有一位历史学家甚至提出,遵义会议的全部成果可能就是红军开始长征前,周毛之间达成了一致意见。”[6]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单秀法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研讨会即席发言时也指出,遵义会议的绝大多数与会者并不完全明白会议的预期目标,是要实现毛泽东重新回到军事领导岗位,只有周恩来完全明白这一点。周恩来在会上多次阻止要求发言的李德,这便是很好的证明。周恩来果断地排除干扰,以保障在党内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邓小平曾指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遵义会议后逐步形成的。[7]从此,毛泽东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是在极端危急关头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的一次自我革命”[8]。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即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与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使党的事业转危为安,开创了新局面。

二、遵义会议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凭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开篇和光辉典范。在遵义会议期间,周恩来以博大的胸怀和巨大的勇气,从实际出发,提出寻找适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领袖这一事关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问题。遵义会议后不久,周恩来与博古关于领袖问题所作的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也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恩来提出,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适合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了军队,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不能没有他。从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我相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难。[9]

遵义会议上,对于推举毛泽东进入领导核心,张闻天、王稼祥都有重大贡献。张闻天和王稼祥的实事求是体现在二人意识到博古等人的路线错误后,是最早脱离王明、博古领导的“左倾”错误领导集团的。更重要的是,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张闻天都自觉地拥护毛泽东,对真正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起到关键作用。

正确对待现任领导、正确对待职位和影响比自己低的人、正确对待自己,都是人生的大难题,其中尤以正确对待自己为最难。古希腊哲学家达勒斯说世界上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知道你自己”。周恩来和张闻天能够实事求是,正确对待自己,是能够正确对待博古和毛泽东的前提,体现了坦诚、自知之明、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的豁达精神。

(二)民主团结

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遵义会议通过常规方式,即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平、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不流血、不动武,不仅实现了军队和党的最高权力的重大调整,维护了党和军队的团结与稳定,还依靠全党合力,拯救了党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史上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严重危机的光辉典范。

在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领袖人物一直践行民主作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一直通过正当渠道反映意见和建议;张王的“橘林谈话”,其实也代表一种“民意”——官兵在湘江战役惨败后的强烈反应。从贺子珍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周恩来在长征中一直与毛泽东保持沟通。在遵义会议前后,三次著名的双边谈话——周毛谈话、周博长谈、周洛谈话体现了坚持集体领导、相互尊重、遇事多商量的民主团结精神。王稼祥是最早主张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他先找毛、张、周,再找博古,“博古也同意了”,于是有了遵义会议。博古也讲民主团结。把参会人员扩大到军团一级,开始博古不同意,后军团一级的负责人纷纷要求,博古最后也同意了。[9]遵义会议上,领袖人物坚持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遵义会议曾遭到张国焘等人的歪曲与污蔑。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中,遵义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的典范。理由有四:第一,遵义会议及此前的一系列会议,都是博古同意并在他主持或参与下进行的。第二,会议的议题和程序是事先议定的。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此前的黎平会议上决定的,“会前,博古、周恩来同志都从作战科要了一些敌我双方的资料和数字”,作了严肃而认真的准备。第三,会前领导人之间有充分的沟通与协商。与会成员扩大至军团一级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由毛泽东提出,经王稼祥先找毛、张、周,再找博古商议的。博古起初不同意,后应允。这说明博古也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主要领导人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陈云、朱德、毛泽东共6人,占六届五中全会政治局委员的多数;政治局候补委员共5人,除关向应(在湘鄂川黔苏区)未出席外,出席会议的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李克全),也占绝大多数。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10]115-117。

以上事实不仅有力驳斥了张国焘等人的污蔑,还充分证明遵义会议是党史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凝聚全党合力,在团结、胜利的旗帜下,独立自主渡过政治军事难关的一次伟大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齐心协力,以坚决果断的态度,诚恳坦荡、自我批评的精神,排除干扰,团结大多数,保证了会议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独立自主,敢闯新路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共领导人就反对共产国际的包办代替,批评国内同志的“本本主义”。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上,毛泽东等人坚持“上山”,坚持农民武装割据,受到共产国际及一些坚持国际路线的中共领导人的批评和打击。党的六大前,周恩来在指导农民武装割据的过程中,吸纳朱毛武装割据的经验,曾提出“乡村中心”的意见。六大期间,周恩来因此受到坚持国际路线的张国焘等人的批评。1930年春,周恩来赴莫斯科,意在解决中共与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分歧。途经德国时,在德共《赤旗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11]260。“在莫斯科期间,周恩来阐述了他的观点,受到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也认为应该把红军问题放在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位。”[11]264但这并未消除共产国际对中共坚持农民游击战争的疑虑。1940年1月,周恩来在莫斯科向季米特洛夫报告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情况时,“共产国际一些人担心中共以乡村为中心,离开工人阶级太远”。周恩来坚持道:“中共已经过长期斗争锻炼,有毛泽东的领导,虽在农村,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12]由此可见,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疑虑和不肯放手,是个长期未获解决的问题。

岩棉复合型保温模板作为一种新型外墙保温模板,其具有技术优势如下:① 模板免拆除,岩棉复合型保温模板直接与外墙混凝土浇筑为一个整体,可作为永久性构件使用;② 安全使用性,模板通过连接件与建筑结构构件进行有效连接,有效规避了传统外墙保温材料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脱落的问题;③ 防火等级高,模板的组成材料均不具有可燃性,且耐火等级高,模板在施工中及后期使用中都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④ 施工效率高,外墙浇筑与外墙保温两道施工工序合二为一,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⑤ 饰面作业便捷,岩棉复合型保温模板表面平整,可直接在模板表面进行外墙饰面作业。

总之,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支持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意见,团结绝大多数同志,促成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这个过程虽然客观上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失联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平、民主、团结,少数服从多数,创造性地实现的。因此,遵义会议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敢闯新路的伟大开篇。

三、遵义会议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独创性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明确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伟大建党精神是遵义会议精神的源头活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高层领导集体中第一次全面而生动地呈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伟大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精神成果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人民解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也包括方志敏精神、张思德精神、黄继光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先进人物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核。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中,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遵义会议为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丰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通,是对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会议也是对古田会议精神的发扬。这些红色精神深深根植于伟大建党精神这片沃土之中。

(一)遵义会议精神中的“坚定信念”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一脉相承

2021年2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3]习近平充分肯定了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坚持真理”列为遵义会议的首要特点,阐释了遵义会议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承继性。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遵义会议能够实现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的精神根基。

(二)遵义会议精神中的“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体现

如前所述,习近平号召我们“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换言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便立志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使命。独立自主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关于独立自主,毛泽东指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说苏联的一切都对,不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才开始批评这种错误,改变路线,领导机构才开始考虑自己的问题。”[1]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勇敢闯出独立自主的一条新路,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主性、独创性历史的伟大开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对革命初心和历史担当的践行。

(三)遵义会议精神中的“民主团结”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相反相成

“英勇斗争”在遵义会议中表现为不流血,不动武,这是斗争的最高艺术。遵义会议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怕牺牲,丢掉各种包袱,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大道理管小道理,坚持政治引领,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是刀刃向内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以及领导权力这一政治学最核心课题的伟大创举。概言之,遵义会议是通过民主团结的方式解决高层分歧,并成功实现最高领导权力交替的典范。

统治集团的更迭、主要领导人的更替、领导班子的交接与过渡,因其敏感并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历来是政治理论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有些人盲目崇拜美国两党制议会选举民主,把实现政权更迭与政府组成人员的和平过渡看成是一种理想模式。但二战后,进入巅峰后的美国民主逐渐暴露其虚伪和丑陋的一面。正如哈佛著名政治学教授傅高义所指出的,美国人自以为是,他们的民主“被简化为选举,竞选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14]。民主被选票绑架,国家被金融资本绑架,竞选人讨好选民,政府被逼上财政悬崖,高福利与沉重的财政负担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沉疴顽疾。这种政治通病导致他们的文化、价值体系被扭曲,很难把国家利益与个人权利统一起来。在美国,“控枪”与医疗体制改革成为历届政府的难题,便是明证。2020年以来,美国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应对失措更说明了这一点。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民主新路”。

中国共产党自遵义会议以来,坚持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以和平、民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解决主要领导人的更替和领导班子更新交接问题,创造了中国革命的世界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新的领导集体,发扬遵义会议以来的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和实践第一,坚持领袖人物从基层逐级选拔的原则,创造了中国共产党自遵义会议以来在团结、稳定、胜利的旗帜下,逐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定期按民主程序逐级更新的新模式。这种和平、民主、平稳过渡和前后连贯的交替模式,被认为是继“美国模式”之后的“中国模式”,比美国模式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而这一模式的源头和实践根基就是遵义会议。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其后的历届领导集体,都为这一伟大创造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遵义会议精神中的“实事求是”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必然要求

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章,凝练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遵义会议上彰显了这一精神。在这里,实事求是就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表现为坚持总结革命实践的教训,坚持自觉和自我革命,将在革命实践中学习,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提高,视为个人、组织、军队和党的第一生命,视为党的力量源泉和革命武装的第一战斗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何时,相信群众,相信党,是面对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党员、战士、领导,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必须服从党的决定。尊重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意见,不允许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民心民意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遵义会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元素之一,承载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向实现中国梦奋进时,应该牢记革命初心,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时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根,从红色基因库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树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博古遵义会议建党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54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42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3
博古通“经”,养生亦养心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30
长征前夜博古李德想甩掉毛泽东
红土地(2016年10期)2016-01-28 08:15:54
建党九秩
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10:38:34
王明、博古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