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
为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我国党和政府针对农村发展问题加大了政策力度,并结合现阶段农村的建设情况,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持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农村建设政策,同时,将此类政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针和举措,旨在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效率,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并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前产业结构、农业收入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
对比城市环境,农村的整体环境较差,并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与程度都较低,这无形中加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所以,农村环境的治理方针应尽快落实,该问题的解决周期较长,并涉及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若农村环境得到了积极治理,且效果明显,则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在综合环境的治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在此方面的做法过于粗暴,只是在农村中某处固定位置建立隔离墙,而针对垃圾的运输问题并没有及时解决,所以其效果趋近于无。
从当前农村发展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与农村当前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或模式十分不利于当前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致使我国农业市场的真实效益无法正常发挥,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主要是由农民长期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而造成的,并依旧存在“靠天吃饭”现象,对传统谷物的种植以及畜牧的单纯养殖有一定的依赖性,技术创新元素过少。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前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使得本就生产力落后的农村进一步遭受打击。而在教育普及的背景中,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也选择在城市发展。这使得农民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并在转移过程中也改善了自身的收入情况。但这种情况若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致使农村现存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加的不足,即使农村中的产业结构想升级或优化,也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离开,也会导致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加剧了社会资源的不平衡程度,类似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直接增加了社会的养老、教育压力[1]。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的整体建设情况有非常明显的积极意义,并以这种方式能够显著缩短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首先,在促进农村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方面,发展区域经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国家加大对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农村地区,为激发农村中农业等其他产业的潜力,我国主要通过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的方式来针对性制定具有高度协调性的发展措施。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够乐观,这种方式能够促使我国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改善不科学的环节,同时,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积极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建设与完成。
其次,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力量,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经济能够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基于此,农村若想得到真正的发展要依靠农村主体的力量,并通过科学的方式增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力度,进而实现增强我国国力的目的。为确保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应将农业产业区域的规划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并促使农村区域的整体化发展,而非局部分割式发展,那样会造成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均的情况。从长远眼光来看,此发展方式较为科学,是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检验农村的脱贫效果。
最后,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直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最为重视的问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显现,也是我国居民们非常关心的民生问题,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这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步骤。农村区域经济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前进动力[2]。基于此,本文探索了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如下所述:
随着农村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养殖场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但带来的污染物工作却没有完全落实,并存在随意堆放畜禽粪便的现象,若此情况不加以改善,会对当地的土壤、水源造成影响,并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结构,非常不利于新农村各类旅游文化发展项目的开展。而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若想使农村的经济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并能够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则需要以全新的农村环境面向社会。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环境治理情况而言,优化环境治理流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且这也是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从上述现象来看,在对农村未来的环境整治过程中,可优先从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入手,并对现阶段困扰农村环境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或指导方针,将整治环境的具体流程和目标予以分层处理,并将此责任落实到全体工作人员。在我国环保部门以及农村乡镇政府的协同管理的前提下,可对我国乡村的整体环境工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若此过程中,发现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现象、或涉及违法建筑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等情况,都要经严格核实后第一时间进行依法惩治,使国家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其次,可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建立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厂。并以此增加农业科技元素,科学治理环境现象,也能适当的转化农民的固有思维[3]。
据资料显示,在2020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可达66949万吨,与此前一年相比增加了565万吨。在这之中,谷物、粮食、蔬菜的总产量较大,并呈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主要将糖料、豆类等作物作为生产代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的饮食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而农村方面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升级和改善,进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结构不平衡,并引发了农作物商品的供需矛盾。在改革开放效果呈现过程中,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完善了农产品市场的基本供求关系,并将农产品的需求单一化进行了转变,将更加高质量且丰富的农产品经济发展作为目标。由于农产品的市场经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于农村的农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挑战,只有顺应当前的时代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多层次的发展空间。所以,应对农村的产业结构整体布局进行积极调整,促使该结构在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需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并对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培养合适的人才,并对发展方向及方法、流程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加速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速度,并以此提出先进基地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过程中的真实引领效果。其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促使农村经济向其他领域进行适当延伸,并为农村地区的其他产业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推进新型的农业合作关系或经济体系的建立,此方式通过结合新型农业规模化生产特征,将农业服务细致分类,并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小组,帮助农民在第一时间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土地规模、装置设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对农资购买量等部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类方式的有效开展能够最大限度改善我国农村中老年农民的种地困境,又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促使农户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生产有积极想法。
对于农村而言,它是由农民组成的也是由农民构建的,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并为农村发展区域经济提供社会资源、并予以强力支持,这种方式能够以一种深层次方式对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毕竟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体居住对象,还需依靠农民群众自发转变固有思维、积极建设新农村。在文化活动方面,新农村应尤其重视此方面的建设。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在农村内部定期开展对农业管理知识、种植技术、环保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或学习工作,旨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促使他们能够将原有的传统思维进行转化,成为新农村的有力参与者。与此同时,应加强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力度,并充分结合当前的人才政策,促使农村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并致力于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手段,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援。针对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我国乡村战略背景的实施规模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有所改善,并在积极落实各项发展方针或对策的过程中取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我国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产业发展一片向好,农民整体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基于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应制定更加深入的目标,并针对实际工作要点,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区域进行科学预判[4]。
总的来看,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情况而言,我国农村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逐步完善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大环境。其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造成它们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并且这种情况在短时间也无法完全转化,只有遵照科学和法律手段,才能促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