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全球席卷而来,颠覆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新产业不断出现,新经济蓬勃发展,围绕新技术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到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长动力亟待转换,经济发展质量急需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成为打造内在核心竞争力,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必行之举。河南在十四五时期明确提出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使河南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河南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载体发展加快,开放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科技创新薄弱环节有待突破。
“十三五”期间,河南多措并举贯彻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诸多亮点。2020年底国家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五和中部第一位;郑州中铁装备研制成功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并成功出口应用;仕佳光子光互连芯片取得国内空白领域技术突破,打破进口替代等,一系列成就代表了河南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但面对地区间激烈的竞争形势,河南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需要引起重视。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对全国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河南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达到17位,相对于自身而言,这是河南达到的最高历史排名,在去年首次进入全国前20位之后,再次前进2名,但从全国总体水平来看,河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依然较为落后,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第二梯队中也处在中下游位置。在中部六省之中,湖北、安徽科技创新实力遥遥领先,湖南、江西也位于河南之前,河南综合指标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山西。
中国传统科技创新依靠的是超强学习能力带领下的模仿式改进与微创新,随着差距越来越小,该创新方式明显动力不足,但传统创新方式的路径依赖使得大多数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传统经济占比重的地区,对基础性研究重视不足,政府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支持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基础研究长期被压抑;应用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更缺乏协调稳定的长效投入与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放管服改革后,科研机构改革迟迟不能到位,并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科研管理机制偏向行政化,行政干涉过多,人才交流不畅,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进一步致使许多科研人员不愿从事基础研究。
创新是时代发展大趋势,各地对创新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是,围绕争夺产业布局的科技高地战早已打响。2019年底以来,北京陆续发布科技创新十项政策,以科技创新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同期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布类似战略部署,瞄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二是,近年来围绕创新人才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享有经济发展和区域位置的“先发优势”,出台各项措施吸引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其他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也从放宽户籍政策和加大住房补贴等角度出招。河南在这场竞争中拥有人口众多的优势,但是高等科教资源占有过低,高水平人才吸引力和培育力明显不足。
为解决河南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帮助河南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积累新优势,应当把握科技创新活动性质,捋顺河南科技创新发展思路,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做出正确指引。
科技创新成果多以专利发明、论文、技术突破等形式呈现。论文类成果公开成本低,且可以循环使用,一名消费者的使用并不能阻止其他消费者付出很小的代价同样使用,专利保护法规定的专利保护也有期限,部分科技创新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技术创新类成果,一旦一个企业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产品中之后,经常在不断的被使用和模仿过程中产生微创新,进而突破边际限制以相对极低的成本仿造或产生新的创新成果,部分科技创新成果具有非排他性,市场经济在这类科技创新领域运行效率较低。
技术创新主要有两个驱动因素,军工研发驱动和商业市场驱动,分别对应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同路径。军工研发是受到政府主导推动的基础研究领域主要参与力量,最有可能获得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公共物品性质明显,政府应主动作为。应用研究是衔接军工研发驱动和商业市场驱动的关键,也是衔接基础研究与试验发展的轴线,探寻科技成果转化可能性,成果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政府应当充分做好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各类研发中心的协同工作。试验发展活动其成果公共物品性质很弱,与商业市场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不增加科学知识,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相对较低,企业参与意愿较高,政府应加强服务减少干预。
一个中心即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双轮驱动即军工驱动和商业市场驱动;三条路径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条同时发动,才能够全方位激发创新动力。基础研究路径上政府要主导驱动,加大政府性资金直接投入比重,参与建立长期充足有效的规范化资金投入机制或参与机制。应用研究路径上政府要扮演好平台提供者的角色,改革创新科研机构,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置技术研发中心,构筑技术和产业沟通的桥梁,建立协作健全的发展体系。试验发展路径上政府要履行好服务职能,全力为企业提供良好适宜的营商环境,减少干预,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有力支持者和保障者。
根据提升河南科技创新水平的总体思路,在“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条路径”的框架设计下,河南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三个领域应当依据不同定位合理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凸现河南优势与长处,全面激发创新动力活力。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深化对外合作,是河南集聚创新资源,构建高层次开放创新格局的重要机遇。一是,推动河南与央企、中央科研院所合作,丰富创新载体模式。目前郑州、新乡、洛阳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总结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等建设经验,布局一批高层次新型创新载体,发挥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二是,支持省内实力雄厚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带头推进开放创新合作进程。学习汉威科技开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化平台,建设孵化园区,拓展自身创新边界的经验,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重模式合作,壮大科技创新实力。
河南拥有一批实力强大的军工企业,如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713所、725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洛阳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在重大原创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能够弥补河南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足的缺点。一是,把握河南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契机,探索军地会商机制,优化军民融合领域顶层设计,提升融合层次,统筹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资源双向流动、优势相互转化,推动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共同繁荣。二是,加速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的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在产业培育、项目引进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军工企业强势带动,配套企业共同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相互协作的集群化融合发展格局,放大军民融合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是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创新生态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一是,强化力量协同抓落实。推进多部门间横向协作,上下级联动,形成推进工作合力。注意政策配套协同,对于制定的科技、财税、金融、贸易、人才等政策要做好衔接,狠抓政策落实、务求实效。二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添活力。鼓励支持专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高校下属研究院所等进行制度改革,集中科研人员精力从事研发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发明创造者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获益比重。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核心资源,而河南高校科教资源相对匮乏,创新人才无论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还是武汉、西安、合肥等内陆地区相比,都不具优势。一是,要加大人才引入力度。为高端人才落户、居住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利,为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具备竞争力的启动资金保障等优厚条件。二是,规范人才培养流程。构建合理有效的机制,使得创新人才能够在企业、机构和平台中充分发挥自身创新价值。特别针对新经济领域,需由政府主导,平台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企业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采用多种形式的人才实训。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高端人才对创新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创新引领型人才,要注重引进服务其发展的创新团队,培育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