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列宁的人民自治思想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在十月革命前后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是列宁人民自治思想朝向具体化、实践化的连续的丰富发展过程。为了深入理解列宁人民自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实现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目的,有必要对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后转变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进行研究。
在十月革命建立苏俄政权之前,列宁对马克思自治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将马克思自治思想与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苏俄特色的人民自治思想——列宁人民自治思想。
十月革命前,列宁人民自治思想主要表现为继承了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运动经验的总结。列宁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建立与巴黎公社相似的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上,列宁在《关于目前形势和对临时政府的态度的报告》一文中,对苏维埃的政治实质进行了阐述:“什么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呢?其阶级意义就是直接的政权……巴黎公社给我们工人代表苏维埃类型的国家提供了范例,提供了有组织的武装起来的工人直接掌握政权的范例,提供了工农专政的范例……苏维埃是一种国家类型,在这种国家里不可能有警察。这里人民自己管理自己……”[1]239-240概括而言,列宁认为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政治实质是人民自治。
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自动实现人民自治。他主张通过地方自治的形式废除国家专政机关,并以全民武装确保人民自治的实现。列宁着重分析了阶级统治工具与自治机关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公社也可以采取自治机关的形式。废除警察和常备军,人人武装起来——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地方自治来实现。我所以提工人代表苏维埃,不过是因为它已经存在罢了”[1]244。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自治的关系辨析中,列宁在《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的总结发言》一文中谈道:“推进革命就是要自动实现自治。民主的扩大并不妨碍自治,它使我们的任务能够实现……公社完全适合农民的情况。公社就是完全的自治,就是排除任何来自上层的监督。”[1]245概而言之,列宁认为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自动实现人民自治,二者具有同一性。
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以无产阶级人民自治取代国家官僚体系的历史必然。在关于要不要在无产阶级政权内建立官僚体系的辩论中,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论述到:“国家官吏的特殊‘长官职能’应该立刻开始、在一天之内就开始用‘监工和会计’的简单职能来代替,这些职能现在只要有一般市民的水平就完全能够胜任,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工人工资’就完全可以了。”[2]46列宁还论述到:“剥夺资本家,把全体公民变为一个大‘辛迪加’即整个国家的工作者和职员,并使这整个辛迪加的全部工作完全服从真正民主的国家,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国家。”[2]93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的研究不难发现,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国家官僚体系是阶级国家所独有的社会治理制度,并且认为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这种落后的社会治理制度应当迅速被无产阶级的人民自治所取代。
十月革命前,列宁主张苏维埃政权必须以劳动者自治的形式取代层级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劳动者平等的苏维埃社会治理模式。在关于苏维埃政权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论述中,列宁着重指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者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2]97列宁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使苏维埃变成不仅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且它还是为劳动人民进行工作的机构。苏维埃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劳动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机构。
列宁针对“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治理国家”等资产阶级社会治理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立场的观点:“无论如何要打破这样一种荒谬的、怪诞的、卑鄙的陈腐偏见,似乎只有所谓‘上层阶级’、只有富人或受过富有阶级教育的人,才能管理国家,才能领导社会主义的组织建设。”[3]378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客观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学会管理国家。为此,他论述到:“当所有的人都学会了管理,都来实际地独立地管理社会生产,对寄生虫、老爷、骗子等等‘资本主义传统的保持者’独立地进行计算和监督地时候,逃避这种全民地计算和监督就必然会成为极难得逞的、极罕见的例外……”[3]203在劳动者自治方面,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自治思想中“工人不仅要掌握生产资料,更要参与到生产管理之中,掌握生产过程”的重要论断。
列宁不仅前瞻性地设想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人民自治的具体实现形式,还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方自治做出了深刻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地方自治是虚假的自治。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前提下,“在这种国家中反动的中央政权同比较‘民主的’地方自治机关、地方管理机关能够并存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机关所从事的是对资产阶级国家没有害处的‘脸盆镀锡’”[4]235。列宁的论述表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方自治,其本质依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受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限制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虚假的自治”。与之相反,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属于广大劳动者自己的政权。因此,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权只能按照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即人民自治的方式进行社会治理。
综上所述,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已经对马克思自治思想有了很深刻的理论认识,并且创造性地将马克思自治思想与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相结合,进行了初步实践探索。列宁始终坚信无产阶级政权进行社会治理的方式是人民自治。他还认为人民群众具备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通过参与生产过程、掌握生产管理方式就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也正是因此,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后,没有必要再对人民群众进行专门的社会治理知识教育。此外,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人民自治是在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之后就能够立刻实施的社会治理方式,并且认为这种直接由人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方式是符合苏维埃政治与社会建设需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刚刚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内部,是否具备立即实施人民自治这一社会治理方式的现实条件,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正是深刻理解列宁人民自治思想转变与发展的“金钥匙”。
列宁注意到人民自治是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繁荣稳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治理方式。尤其是在国内战争时期以及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恢复时期,如若不充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强行实施人民自治,极易被革命敌人所利用,非但无产阶级人民自治无法实现,反而还会对无产阶级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列宁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代替战时共产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期望苏俄尽快走上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发展道路,以早日满足人民自治在经济社会层面的客观要求。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在经济与社会层面的认识转变具有深刻而科学的内在逻辑。从列宁关于人民自治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认为人民自治代表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治理方式,是以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全人类解放为崇高目标的社会治理方式。因此,实施人民自治,首先就需要实现人民自治的先决必要条件。
列宁在领导俄国苏维埃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发现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简而言之,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相较于经济基础而言具有先进性。因此在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治理层面,往往表现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适应先进的社会治理方式。对于苏维埃经济与社会建设而言,亟须解决的是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为阶级消亡创造积极条件。列宁通过苏维埃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实践,敏锐地发现了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一观点促成了列宁对人民自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与十月革命前的认识相比较发生了重要转变。
通过苏维埃政治与社会建设的实践,列宁发现人民自治不是通过一蹴而就的简单自治就能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教育。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上所作的《关于党纲报告》中指出:“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在纲领上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群众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3]753因此,列宁认为,通过对劳动人民进行教育使人民群众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能是实现人民自治的先决必要条件。为此,列宁要求苏维埃政府必须“用比以前大得多的规模把无产阶级和农民组织起来,同时真正实行吸收工人参加管理的种种办法”[3]753。此时,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发生的重大转变,正是来源于他对苏维埃政治与社会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要将人民自治切切实实地推进实施,对人民群众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经历十月革命的淬炼,列宁对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的任务产生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和更加现实的认识。列宁深刻认识到实现人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是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十月革命后,列宁通过领导苏维埃建设的实践,对人民自治尤其是对实现人民自治具有的必然性、长期性与复杂性特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实现人民自治的必然性方面,通过研究列宁关于人民自治的论述不难发现,列宁始终认为人民自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是建立在阶级社会消亡基础上的最纯粹、最广泛、最真实的自治。人民自治的本质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背景下的自由人联合体,是扬弃阶级、国家、种族、民族等差别与限制的真正意义上的自治,是共产主义社会唯一的社会治理方式。因此,人民自治代表并具备人类社会治理方式中最先进、最科学、最符合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必然性趋势与特征。在实现人民自治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方面,列宁论述到:“为了消灭阶级,首先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这一部分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但这只是任务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困难的部分。为了消灭阶级,其次就要消灭工农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5]274-275
列宁通过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实现人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逐步解决科学技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建设、人民群众教育、无产阶级文化繁荣等诸多先决问题,深刻认识到了实现人民自治的必然性、长期性与复杂性特征。
研究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首先必须以苏俄成立时所面临的复杂社会背景为突破口展开深入分析,探寻促使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发生转变的客观因素。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最终以腐朽的沙俄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承认日本在东北亚的霸权地位而告终。《朴茨茅斯条约》签订的同一年,沙俄国内爆发了反对沙俄政府的1905年革命,虽然这场革命以失败结束,但也迫使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开始实行对内政治改革对外进行军事扩张的方针政策。沙俄国内矛盾不断加深,国内革命力量不断积累发展,直至1917年俄历2月,爆发二月革命,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长达三百零四年的封建统治。此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通过十月革命推翻了由克伦斯基领导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最终建立无产阶级苏俄政府。
经历多次对外战争与内部革命的苏俄政府是一个建立在刚刚结束战乱、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各种制度还未及重建的广袤土地上的新兴无产阶级政权,面临形势十分严峻的外部压力。伴随着苏俄政府的成立,国内各种反动势力结成白军并与国外资本主义列强相互勾结,妄图将新生的苏俄政权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捍卫革命成果保护无产阶级政权,列宁领导年轻的苏俄红军同国内外反动势力展开了长达四年的苏俄国内战争。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至1921年3月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取代为止。在此期间,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受国内战争以及苏维埃政治与社会建设实践的影响,发生了十分显著的转变。列宁被迫放弃十月革命前“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俄国可以立即实现全面自治”等政治主张,将人民自治思想转变为通过强化苏维埃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等方式,全面提升苏俄无产阶级政权的凝聚力,为进一步强化苏维埃政权与军队建设、为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威胁破坏、为捍卫无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苏俄内战指1918年至1922年在俄罗斯、外蒙古、波斯等地区爆发的一场革命战争。战争双方分别为苏维埃俄国、国内反动势力白俄与协约国武装干涉军队。为了挑起这场战争,俄国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蓄谋已久,其目的是以战争手段消灭苏维埃红军,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俄内战爆发时,距离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成立尚不满一年,彼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尚未完全控制俄国疆域,并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尚未有效开展。尤其是苏维埃红军在数量、成分、管理、训练以及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在战争爆发初期苏维埃红军在作战能力、作战效果方面表现欠佳。与此同时,英、法、美、日等协约国乘机发动武装干涉,并扶植俄国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其中,由战俘编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哥萨克白卫军以及北高加索志愿军相继发动叛乱,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社会革命党也乘机在俄国各地成立反苏维埃政权。时至1918年夏,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丧失四分之三国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已是极其严峻。为了应对苏俄内战初期苏维埃红军在军事上面临的严峻危机,俄共(布)中央与苏维埃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苏维埃红军建设方面,通过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实施普遍兵役制法令、动员人力物力资源转入战时机制等方式,为实现统一军队指挥、完善军事制度、保障后勤供给等扫清障碍,至1919年上半年苏维埃红军基本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势,战争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经过苏俄内战初期严峻局面的考验,列宁领导的俄共(布)中央与苏维埃政府,深刻认识到了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想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无产阶级革命成果,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拥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并且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执行力的层级管理体系。也正是因此,列宁不得不暂时放弃“以无产阶级人民自治取代国家官僚体系、以劳动者自治取代层级管理制度”等人民自治思想,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强大苏维埃政权与红军的工作之中。这也是列宁应对苏俄内战背景下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对人民自治思想作出的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合理转变。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人民自治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换而言之,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人民自治实践的开展,社会稳定程度、社会理性程度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影响人民自治实践的探索与发展。
首先,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人民自治实践能否开展。即由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社会法治化水平、文化繁荣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发展程度是决定人民自治实践能否开展的先决条件。例如,在以铁犁牛耕、地主剥削、君主统治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具备开展人民自治实践的社会历史基础。
其次,社会稳定程度影响人民自治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自治即自我治理、自主治理,自治的特性决定自治实践必须建立在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人民自治是自治的最高形式,人民自治实践是最具深度与广度的自治实践。因此,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自治,人民自治需要更高的社会稳定程度,也更易受社会稳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在武装冲突不断、难民流离失所、政权更迭频繁的社会是不具备实施人民自治的必要条件的。
再次,社会理性程度影响人民自治实践的效率与效能。社会理性是由法治理性、道德理性等构成的表现在社会层面的整体理性。人民自治实践要想有效开展,就必须妥善处理个体理性与整体理性的矛盾关系。在个体理性与整体理性的矛盾关系之中,探寻独立自主与整体效能的平衡点,这是提高自治效率、保障自治效能的重中之重。即兼顾个体独立自主与整体效率效能是衡量社会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在人治色彩浓重、拜物之风盛行、集体暴力与极端自利并存的社会,根本不可能确保人民自治的实践效率与实施效能。
最后,社会文明程度影响人民自治实践的探索与发展。人民自治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实践—反思—完善”的反馈学习机制。因此,社会环境会对人民自治的实践与完善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人民自治也具有主动改造社会环境以促进自身实践发展的显著特征。社会文明程度作为衡量社会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与人民自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关系。因此,社会文明程度对人民自治实践的探索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充满人道关怀、人际关系和谐、社群向心力强大的文明社会,人民自治实践更容易朝向更高水平持续发展。
历经十月革命的炮火后,列宁正是基于人民自治实践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进行了审慎的考虑,在认真研究俄国历史、分析苏俄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得出苏俄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不具备立刻实施人民自治的必要条件的正确论断,并就顺应社会历史条件客观要求做出符合时代背景的策略调整。正如上文所述,列宁基于社会历史状况的考虑,审时度势地暂停人民自治实践,积极建设苏维埃政权,建立了苏维埃行政体系、苏维埃军队体系等一系列稳固苏维埃政权的政治体系,从而为苏维埃红军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列宁始终没有放弃实现人民自治的远大理想。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提出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发展苏俄社会经济,从而为实现人民自治奠定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实现人民自治的远大理想,一直是列宁带领苏俄人民奋斗的动力之一。列宁对马克思人民自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人民自治思想与苏俄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建设相结合,深入分析苏维埃革命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积极总结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的宝贵经验,并且始终坚持以实现无产阶级人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为奋斗目标,不断探索实现无产阶级人民自治的必要条件,并为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人民自治而奋斗终生。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人民自治思想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
首先,列宁人民自治思想是马克思自治思想与俄国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第一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在国家政治与社会治理层面开展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因此,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具有先导性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的现实意义。
其次,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在指导俄国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出制度化、具体化、实践化的发展趋势。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着重关注如何将马克思自治思想与苏维埃建设相结合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呈现出与一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正是通过列宁领导的俄国苏维埃革命与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走上了具体化、本国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朝向制度化、具体化、实践化目标发展的现实意义。
最后,列宁人民自治思想是马克思自治思想与俄国苏维埃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产物,这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设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政治制度、探索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实践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制胜法宝”。因此,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具有指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方向的重要现实意义。
列宁人民自治思想直接影响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探索。通过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制度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是参照列宁人民自治思想的基本逻辑———将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从而指导我国在人民自治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和实践探索。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正是以列宁人民自治思想的基本逻辑为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自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设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自治制度、开展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自治实践,并为实现人民自治的崇高理想奠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实基础。正是因此,深入研究列宁人民自治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有着理论内涵与基本逻辑层面的重要参考价值。
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针。这些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方针和会议精神,清晰明了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既可以借鉴苏俄人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与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又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历史问题的重复发生,从而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促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推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深入开展。